今年以來,社會上出現(xiàn)一種以“試崗”為名的求職“殺豬盤”騙局。不法分子精準鎖定求職人群,誘導求職者一步步落入轉賬陷阱,涉案金額從數百元到幾十萬元不等。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這場騙局的特別之處在于,不法分子精準鎖定求職人群、冒用上市公司名義拋出“試崗補貼”誘餌、偽造“官方文件”三重手段,層層突破求職者心理防線。
不久前“無薪試崗”話題引發(fā)社會熱議。以“試崗”為名的求職“殺豬盤”則是詐騙行為,比前者更惡劣。以新聞中的王萍萍為例,先收到誘人短信再收到精美PPT,其中提到試崗安排。王萍萍抱著嘗試心態(tài)同意試崗,被引導加入所謂的內部工作群,對方以“需要個人出資進行數據分析測試,收益為30%”等為由誘惑轉賬,被騙5000元,最后醒悟群里同事全是托兒。
據悉,此類騙局并非個例,已有多位受騙者公開分享了高度相似的經歷。記者梳理發(fā)現(xiàn),該騙局核心在于不法分子精準運用“針對性推薦”“冒充知名公司”“偽造官方文件”三重手段,層層遞進降低求職者警惕,最終實現(xiàn)詐騙目的。這類詐騙手段固然經過周密設計、比較狡猾,但也與年輕求職者缺乏社會經驗、相關主流招聘平臺缺少設防有關,相關方亟待汲取教訓。
過去,電信網絡詐騙案件之所以高發(fā)頻發(fā),一個重要原因是不法分子獲得了受害者的個人信息,然后實施精準詐騙。這種“試崗殺豬盤”中,不法分子容易得手,也是因為獲得了求職者個人信息。那么,不法分子的信息是從哪兒獲得的?這類詐騙案有個共同特點是,受騙者都在不同招聘平臺提交了簡歷或求職信息,即招聘平臺泄露求職者的個人信息,充當了“幫兇”。
因此,必須對招聘平臺信息保護責任漏洞進行系統(tǒng)審視,在此基礎上全面補漏,才能從源頭遏制這類詐騙活動。從受害者角度來說,在哪個平臺提交過個人信息,遭受損失后可追究平臺的連帶責任。同時,鑒于“試崗殺豬盤”與招聘平臺信息保護失責有關,應依法調查、追究平臺責任。在雙重追責的倒逼之下,無論主流招聘平臺還是國有引才平臺,才能守好安全關。
有關執(zhí)法部門還要將招聘平臺作為破案、追兇、追責的主要線索,先查清誰從招聘平臺“偷”走求職者信息,再查清通過哪些交易渠道賣給了誰,繼而順藤摸瓜追查“試崗殺豬盤”具體實施者,不管其藏身境內境外,要一個不少緝拿歸案、依法追責。只有如此,才能對“試崗殺豬盤”形成精準“反殺”。當然,辦案人員也可以與求職者合作對這種騙局進行“反殺”。
針對求職詐騙現(xiàn)象,從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到人社部、公安部,均多次提醒求職者警惕求職陷阱。比如最近,人社部就業(yè)促進司和公安部刑偵局共同發(fā)布重要提示稱,“出國工作,輕輕松松月入過萬”“赴他國掙大錢”……那些“誘惑多多”的“境外高薪”招聘信息,背后可能是犯罪團伙的誘餌。此外,還應該針對“試崗殺豬盤”,及時發(fā)出提示以及采取整治行動。
被不法分子冒用的上市公司等知名企業(yè)和有關部門,要對涉詐輿情加強監(jiān)測,及時向求職者發(fā)布警示信息,以免求職者上當受騙,同時也維護了企業(yè)形象。作為年輕求職者則要聽勸:務必警惕交費入職、預存考核等偏離正常招聘流程的環(huán)節(jié),一旦遇到要求轉賬、下載陌生App等情況,應果斷拒絕并留存聊天記錄、轉賬憑證等證據……只有增強抵抗力,才能防求職騙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