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昌秋
9月25日是星期四,晚上我吃了一碗拌面。
這碗面是在學校食堂跟大學生們吃的,感覺特別舒服,當仔細回味的時候,便琢磨起這碗面的名字來。
面條起源于中國,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其不僅是百姓食譜中最大眾化的食品,也是我國最為普遍、最受歡迎、最有魅力、最具代表性的主食之一。因面條制作簡單,食用方便,營養(yǎng)豐富,已被世界各地人民喜愛。
面條的做法和種類很多,有搟、切、拉、削、抻、搓、揪、捻、壓、撥等做法,以及煮、蒸、煎、燴、拌、炒、炸、烤、鹵、烙等多種調制法。而且在各地形成了獨特的風味,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北京炸醬面、山西刀削面、四川擔擔面、武漢熱干面、河南燴面。
從奢望果腹的年代,到一日三餐的日子,面條成了人們的家常便飯。伴隨著長壽面的祝福,結婚面的喜慶,牛肉面的韻味,方便面的快捷,新掛面的花樣,面條不僅使百姓的餐桌上越來越多姿多彩,也不斷創(chuàng)新傳承了民族的優(yōu)秀飲食文化。
雖然品嘗過多種口味的面條,也曾感受過“五大名面”的味道,但一說到吃面,我馬上就想到了老媽的手搟面。家里的老面板、粗大的搟面杖、攤開的白面片、刀切的細面條……特別是老媽的那雙手,都深深刻在腦海里。不論是暖心潤口的熱湯面,還是清爽可口的過水面,都散發(fā)著媽媽的味道,彌散著母愛的芬芳,融進記憶里令人難忘,因為那是世上最好的面條。
現在,吃面早已成為家常便飯,根本不是啥新鮮事兒。但跟誰吃,在哪兒吃,咋兒買單卻有了講究,也成了值得關注和思考事兒。
師生面對面時又面對面。葛昌秋攝
這天在唐山學院大學道校區(qū)南院,6點鐘一下課,大學生們就直奔食堂,時候不大,賣飯的窗口前就排成了長隊。這時二樓南邊的兩排長條桌并在了一起,16把高櫈擺放的整整齊齊,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老師們要請學生吃碗面,來一場“師生面對面吃面”。
沒過多久,來自不同院系、不同專業(yè)、不同年級的10個學生就到齊了。他們都是暑期自主社會實踐的代表,有的是團隊負責人。今年我策劃的以“我們家鄉(xiāng)的抗戰(zhàn)故事”為主題,大學生們返家鄉(xiāng)或就近實踐,在全省40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景點開展活動,共有近200名學生參與。這不僅人員多、涉及面廣,還有了同一主題,并避開了經費不足和環(huán)境陌生等方面的困擾,特別是減少了安全風險。學生們從了解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的樸素認知中,到回報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的堅實腳步,在青春的獲得感里厚植家國情懷。
團委的李金政是實踐活動的指導老師,他認為此次社會實踐的另一個創(chuàng)新之舉就是“社會實踐的社會化”,團委和馬院攜手,前期培訓,中間指導,結果分享,同時邀請了唐山市社科聯和唐山市新聯會參與主辦,既增加了實踐的學術力量,又拓展利用了社會資源。
星期二的下午,學生們用文字、圖片、視頻,現場向老師們做了匯報。他們通過策劃的文案、團隊的組建、實踐的經過、采用的方法、創(chuàng)新的內容、收獲的總結幾個方面,詮釋了凝聚著汗水和智慧的成果。經老師點評后,講述又有了新的視角和特色,使故事更精彩感人,主題更鮮明生動。
一碗清湯一碗面,勝過一切豪華盛宴。 葛昌秋攝
吃面,既有致謝,又有鼓勵,更多的是情感交流,師生說說心里話,再商議一下將要做的事情。馬院黨總支書記毛鳳萍先感謝同學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點贊他們克服了許多困難去挖掘、探尋家鄉(xiāng)的抗戰(zhàn)故事,這充分體現了“自主”的價值。她說:“有的家長全程參與了活動,付出很多,非常辛苦。這不僅是家長的關愛,也是社會實踐的另一種意義,家庭和學校的目標是一致的,都希望你們成長成材。大家要尋找時機,抓住機會,多進行自主社會實踐,把家鄉(xiāng)更多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p>
同學們默默地聽,認真的記。有人悄悄打開了手機,回去再感悟其中的道理。
第一次與大學生們面對面,市新聯會副會長王碩挺有感觸,作為河北省青聯委員、市政協常委,他親自帶領會員們參加了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會員中反響很大。大家覺得這樣的形式非常適合青年人,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把握好主題和方向,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其意義深遠。他向學生們介紹了新聯會這個新型的社會組織,還講到“新聯大講堂”已經落戶馬院,雙方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這次會員劉天寶為自主實踐評獎提供了資金支持。
把新聯會的宣傳推介“前置”到高校,讓大學生們帶著“新聯會的信息”進入社會的做法,在全國開了先河。王碩說:“我們也和老師一起與大學生‘面對面’,明天中午王志成會長來學校,再跟師生們一塊兒吃面?!?/p>
王志成會長(左)說到做到與師生面對面。 葛昌秋攝
而馬院院長李菁卻總是趕時間,他特別惦著這碗“面”,剛從北院開完會,就急匆匆跑過來。放暑假前約定請學生們吃面時,正好他去濟南出差回來,從火車站打車趕到學校,那碗熱面余溫尚在,正好可口。每次和大家聊起社會實踐,他都特別有感觸。馬院一直鼓勵大家走出課堂,走向社會。但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是希望學生們能真正觸摸到腳下的土地。他認為年輕人有想法,有活力,更應該把個人的成長和時代的需求連在一起。而吃面雖然是一種形式,但與學生沒了距離感,可以面對面聆聽同學們的心聲,知道他們的需求。得知有幾個學生因特殊原因沒完成實踐任務,他告訴學生們實踐永遠都是進行時,還有很多的機會和時間去實踐,但一定要在增長見識中增加責任感。
本來忐忑不安的三個女生,聽李菁這么一番話,心里踏實了許多,決定國慶節(jié)放假回家,再把未完的事兒干好。
但干事兒可不能餓著肚子,到該吃面的時候了,師生們聚在面攤兒的窗口,開始了各自的選擇。麻醬面、牛肉面、油潑面、拌面、涼面、熱面……寬條細條、酸味辣味、大碗小碗……攤主楊師傅兩口子挺熱情,當聽說是老師請學生們吃面,他們從來沒見過,頓時覺得這事兒新鮮有愛。他的女兒也是大學生,作為孩子家長,老楊也非常喜歡這種氛圍,希望有更多這樣的老師。因為,下午5點郭坤老師就來“考察”,安排好了所有事。她是馬院“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研室”主任,也是這次實踐活動的負責老師。后因有急事處理,她與學生們“請假”先行離開。
不一會兒,面就做成了,安雅麗老師特意給學生們準備了飲料。當一碗碗面端上桌,大小一致擺放成行,師生面對面,聞到了沁人肺腑的香味。當師又面對面的時候,眼睛里映入對方的笑容,溫馨的目光架起了一座情感的橋梁,繪出一道心靈的彩虹。此情此景,感染了整個大廳,目光都投向了別開生面的“面對面”。
面對面吃面真有面。 葛昌秋攝
文法學院學生的劉賀說:“一碗面,拉近心與心的距離??谥械拿嬖匠栽脚屠蠋熋鎸γ媪闹?,心里也熱乎乎的?!?/p>
“在外求學,我吃過無數的面,板面、朝鮮面、炸醬面、冷面、蘭州拉面……這些面并未留下太多的印記。今天,我才吃到了一碗不一樣的面。這時的老師,更像是朋友、哥哥姐姐一樣和我們嘮家常、聊生活。原來,拉近師生感情的就是這兩樣“面”,一碗是填飽肚子的熱面,一碗是心貼心的“面對面”。就這么坐著,不是刻意準備的大餐,卻因為老師們“想和你們聊聊天”的心意,變得格外特別,吃著面說著話,那份親近感讓我一直記在心里。面吃完了,可那些在吃面中聊出來的收獲和師生間暢所欲言的溫暖,讓我永遠難忘?!?/p>
數字傳媒藝術系的學生賈文文寫到:“長這么大從沒想過,一碗面能讓“面對面”的溫度,比面香更難忘?!?/p>
她說那天總結匯報會結束后,郭坤老師發(fā)消息:“受馬院委托,邀各位吃面?!笨吹健俺悦妗眱蓚€字時,心里莫名漾起暖意。當眾人圍坐,“面對面”的親近鋪滿餐桌。當熱油淋透拌面,香氣混著熱氣漫開,我忽然懂了:這面里藏著太多心意——實踐余溫是分享時的專注,師長叮囑是桌邊的關切,故事共鳴藏在交談里,這一切全都拌進了這碗面中。這是我頭回嘗馬院的“傳承面”,卻比過往任何一碗都記掛。碗底漸空,掌心仍留溫馨。如果讓我說這碗面與之前的面有什么不同,那大抵是這碗面藏著傳承吧!它是師長的感召與溫情,更是一群人把紅色故事講進了面的煙火氣里。
同是文法學院的學生趙怡晴感到:“這碗面特別在哪里,它是最踏實,最飽含真情的,哪怕它可能其貌不揚,略顯樸素。這碗面品的不再是味道,而是其飽含著的‘溫度’。正所謂‘面對面吃面,心連心貼心’。這碗面就是難得的卓爾不群,師生間的情誼也因此被‘拉’近了許多,在吃面的那一刻,我們的心始終在同頻共振?!?/p>
外國語學院109宿舍的李冠延在微信中說,我們一直以來的內心期待:渴望有一個輕松自然的場合,能夠與老師像朋友一樣暢所欲言。那天,李菁院長剛下火車就風塵仆仆趕來,項慧新書記細致聆聽每個人的發(fā)言,飯后我們還一起去宿舍看望身體不適的同學、翻看寢室日志。這些看似平常的環(huán)節(jié),恰恰因為脫離了課堂的正式感,讓交流變得真誠而溫暖。沒有講臺的隔閡,沒有議程的約束,一碗面、幾句閑談,反而讓我們更愿意打開心扉,也讓老師的引導更自然地流入心間。
面對面后留個念。 葛昌秋攝
讀著學生們的文字,那碗面拌面又牽扯出不盡的思緒。這一刻是欣慰還是感動,是愧疚還驕傲……老師不僅是傳統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者”,而是新形勢下的立德樹人者。立德首先是立師德師風,樹人重要的是樹新人新事。老師在講硬道理的同時,要下功夫練“軟本領”,這就是對人的真誠和相處時的溝通。
其實,老師請學生吃飯的事兒,在馬院早就習以為常?!笆畟€老師一堂課”后送畢業(yè)生,布置暑假社會實踐活動“開小灶”,農家院里支鍋請大學生……特別是家庭條件不好和遇到困難的學生;有了心理負擔和精神壓力情緒不穩(wěn)的學生;同學之間出現矛盾和相處中關系不順的學生;學習勤奮刻苦和積極上進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學生;都可能成為老師的座上賓。佟敏育、李娟、田穎、胡鑫、高蘇、王毅、韓國彩、范微微、王建立……每個老師都有著同樣的不同故事。
于是,我將這碗面定名為“知之面”。其中含有學識、了解、相知的意思。而且寓意師生間不僅知人知面,更要知心知情。同時講究“知根知底、知微知著、知己知彼”。
吃面,既是人的面子,又是事的面子。當學生面對面的時候,是物質的簡單滿足;當學生“面對面”的時候,是青春的色彩交融;當老師“面對面”的時候,是奮斗的思想碰撞;當師生“面對面”的時候,是精神的力量源泉……一碗面吃出了歷史和文化,顯出了家庭和母愛,引出了辯證思維。其蘊含著豐富哲理,充滿了情感情誼,也是上好大思政課的方法和途徑。
隨之,我想把對美好、善良、正義的追求融進生活,將“知之面”“注冊”成為引導行為和思考的內在力量,滋養(yǎng)精神品質和信念,讓人在成長的復雜環(huán)境中保持內心的平衡。
李冠延(左三)和同學們與老師面對面。 葛昌秋攝
我把這個想法發(fā)給了李冠延,他回復說:“‘知之面’這個名字,更是為這份師生情誼注入了雋永的內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也是開放包容的交流姿態(tài)?!朱`動,既指向每一次具體的交流心得,也象征著師生之間不斷傳遞的知識、關懷與啟發(fā)。疊音‘知之’朗朗上口,親切又年輕,正如吃面這個活動本身——不刻意、不教條,卻自然而然成為我們每學期的一份期待。一名一字,有味有魂,期待‘知之面’成為我們學校一張溫暖的文化名片,讓真誠的對話,在一碗面中延續(xù)、生長?!?/p>
見此,我心中釋然。
因為, “知之面”已在心中“注冊”!
(寫于2025年9月27日)
責任編輯:丁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