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瑩
圖/本刊記者 關俊龍
“繡球是吉祥的名稱,不同顏色的繡球有著不同的寓意。紅色繡球是姻緣繡球,婚姻美滿到永久;金色繡球是招財球,蛇年富貴不用愁;綠色繡球是狀元球,金榜題名不用愁……”在2025年CCTV4中文國際頻道《“四海同春”2025年全球華僑華人春節(jié)大聯(lián)歡》上,香港著名演員呂良偉傾情推薦襄汾太平繡球,并向觀眾介紹太平繡球的寓意。
太平繡球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千年以前的宋金時期。因其起源于古太平縣(今襄汾縣),故得名“太平繡球”。古時在古絳州(今襄汾、新絳、侯馬一帶),繡球作為太平安和、吉祥如意的象征,在民間廣為流傳。如今,在第五代傳承人劉云芳的手中,這枚小小的繡球走出非遺展廳,走進尋常生活,更逐步走向世界舞臺。
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老手藝注入新生命
太平繡球的故事,藏在晉南的民俗傳統(tǒng)里。在襄汾一帶,新媳婦過門后,婆婆會贈送其一枚繡球,寄托著對新人生活美滿、吉慶祥和的祝福。劉云芳與太平繡球的緣分,正始于這份祝福。
2002年,劉云芳從洪洞縣嫁到襄汾縣趙康鎮(zhèn)趙康村——這個遠近聞名的“繡球村”,在這里,家家戶戶的老人都會做繡球,她的婆婆更是一位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繡球制作老手藝人。
與普通繡球采用單線刺繡方式不同,太平繡球有著獨特的工藝密碼:它由十二片花瓣手工拼接縫合而成,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都是一朵完整的花,其制作要經過打袼褙、剪圓、固定圓形、包餃子、成型、成品等多道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工序,每一步都考驗著匠人的耐心與細致。更為特別的是,在花瓣之中艾葉、藿香、菊花等中草藥與香料的巧妙填充,賦予了繡球提神醒腦、芳香開竅、防蟲驅邪的實用功能,被譽為“繡球中的極品之作”。
“看著婆婆手中一個個做工精美的繡球,我便萌生了學習制作繡球的想法?!眲⒃品蓟貞浧鹱畛醯男膭?。她勤奮好學,很快就掌握了基本的制作技巧。憑借著對太平繡球的熱愛與執(zhí)著,劉云芳很快肩負起傳承與發(fā)展的重任。在精進繡球制作技藝的同時,她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推動太平繡球技藝的傳承與發(fā)展。
然而,和大多數非遺技藝傳承一樣,太平繡球也曾面臨著“舊物件難以融入新時代”的困境。對此,劉云芳深入研究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喜好,將傳統(tǒng)的繡球文化與當代大眾的需求結合起來,在保留傳統(tǒng)原汁原味的基礎上設計圖案、造型,同時在繡球的面料、填料、體積上下功夫,不斷做出更精致、更漂亮的繡球。
“創(chuàng)新是最美的傳承,使用是最好的守護?!眲⒃品忌羁桃庾R到,非遺傳承不能僅停留在保護層面,更需要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要廣泛地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家飾、車掛等傳統(tǒng)用途的基礎上,她創(chuàng)新性地推出了耳環(huán)、項鏈、胸針、包掛等產品,并根據年輕人的喜好融入了很多新花樣。顏色也更加多元化,除了傳統(tǒng)的紅色,還有景泰藍、青花瓷、金粉世家等,部分產品還搭配了年輕人喜歡的馬卡龍、莫蘭迪等流行色系,很快成為年輕人喜愛的時尚單品。劉云芳表示,“年輕人背包上晃悠的小繡球,就是流動的非遺名片?!?/p>
繡球雖然古老,但絕不是落后的,它有自己的生命力。2017年,“太平繡球”入選山西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目錄。同年8月,太平繡球“青花瓷”在第三屆山西省文化產業(yè)博覽會上獲得銀獎,一時間太平繡球聲名鵲起,驚艷八方。
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小繡球走向大世界
“光自己會做還不夠,要讓更多的人靠著這門手藝過上好日子?!彪S著太平繡球制作技藝的傳承和發(fā)展,劉云芳開始思考如何將這一傳統(tǒng)技藝轉化為文化產業(yè),帶動家鄉(xiāng)發(fā)展。
2016年,劉云芳牽頭成立了趙康紅紅傳統(tǒng)手工專業(yè)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組織村里的百余名婦女加入合作社,并親自培訓她們成為“能工巧手”。不僅對太平繡球進行了傳承與發(fā)展,還帶動了當地上百名婦女就業(yè),形成“在家也能掙錢”的靈活就業(yè)新模式。目前,合作社已從剛開始的4人發(fā)展到現(xiàn)在有60個繡娘,“她們地里有活兒了就去忙莊稼,沒事就做繡球,一年能掙一萬多元,實現(xiàn)了掙錢、顧家兩不誤?!眲⒃品急硎尽?/p>
“我們要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心窩窩’暖起來,讓太平繡球走向全國、面向世界,讓村民共享產業(yè)發(fā)展的成果?!睘榇?,劉云芳搭建起“線上+線下”的銷售渠道,不僅暢銷北京、廣東、深圳等十余個省市,更遠銷海外,供不應求,年銷量高達數萬枚,為當地經濟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9年,劉云芳以精湛的太平繡球制作技藝,贏得了“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平繡球傳承人”的殊榮。站在聚光燈下,劉云芳的初心始終是讓太平繡球被更多的人看到。
多年來,劉云芳積極參與各種文化交流和推廣活動,帶領團隊參加各種展覽和比賽,展示太平繡球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內涵,帶著“小繡球”登上一個又一個“大舞臺”。2019年2月,太平繡球首次亮相中國澳門,形式多樣的繡球給澳門帶去了節(jié)日喜慶氣氛;2021年7月,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xié)會“友好日”活動中,太平繡球的精彩展示為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山西篇章作出了積極貢獻。
如今,小繡球正在成為大產業(yè)。近年來,在政府的支持下,劉云芳積極參與到鄉(xiāng)村旅游和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發(fā)展中。她帶領團隊打造了一系列以太平繡球為主題的文化旅游產品和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和體驗,太平繡球正被當地打造成一個文化品牌。
“產業(yè)做的再大,傳承斷了線也不行。”在推動繡球產業(yè)發(fā)展的同時,劉云芳始終將把非遺技藝更好地“傳下去”放在心上。近年來,劉云芳多次走進校園,開設太平繡球特色課程:從講解繡球的歷史文化,到演示太平繡球的制作過程,再到開發(fā)設計適合學生動手的簡易制作包,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加深青少年對非遺保護與傳承的興趣。
2023年6月,趙康紅紅傳統(tǒng)手工專業(yè)合作社被評為“山西非遺工坊典型案例”。如今的合作社,已然成為文化傳承的基地,通過舉辦非遺市集、研學課程、婚俗節(jié)慶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不僅提升了襄汾的文化旅游影響力,也讓更多人認識到:傳統(tǒng)文化不再是博物館中的“靜物”,而是可以穿在身上、用在生活中、說給世界聽的“中國好故事”。
本文刊登于《記者觀察》2025.9(上)第25期 總第681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