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慎毅
據(jù)9月29日央視報道,晚上8點,安徽太和縣市民廣場的燈光下有一個特殊的“地攤”,沒有二維碼,不賣貨,這個“地攤”只交換一種特殊商品——救命技能。吳磊和劉靜夫婦無數(shù)次跪在墊子上,雙手交疊在人體模型胸前示范按壓。8年來,3萬多人在這里學會心肺復蘇,20多個生命因學員的及時施救而重獲生機。
這個看似微小的角落,正在改寫一些人的命運。在今年世界心臟日,上海某知名醫(yī)院專家表示,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約54.4萬人,院外搶救成功率不足1%。在救護車到達前的“黃金四分鐘”,身邊人若具備施救能力,往往能夠極大提升患者的生還概率。
急救地攤是公益地攤的一個縮影。成都的“圖書漂流”讓知識流動,廣州的“情緒樹洞”傾聽陌生人煩惱,潮汕樂隊11年義演助貧,北京的“跳跳糖”志愿者用AI課程為流動兒童打開新世界……這些地攤沒有霓虹招牌,卻是城市里一盞明亮又溫暖的燈火。
街角公益折射出社會需求的深層變遷。人們不再滿足于傳統(tǒng)的捐錢捐物,而是用專業(yè)知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為公益注入新的可能。比如,程序員開發(fā)“彩虹熊熊診所”游戲幫助腫瘤患兒,大學生參與“一分鐘支教”為鄉(xiāng)村孩子答疑……他們將公益活動打造成了創(chuàng)意場。
這樣的公益活動顯然應當發(fā)揚光大。然而,依靠個人熱情的公益地攤也面臨諸多挑戰(zhàn),諸如場地難尋、資源短缺、持續(xù)性弱等。讓這些溫暖角落從偶然變成常態(tài),需要構建更穩(wěn)固的支撐體系。
首先是給空間,城市管理可以更柔性,比如,可以將公益地攤納入“15分鐘便民生活圈”規(guī)劃,設立愛心攤位區(qū),既保障專業(yè)性,又激發(fā)積極性。其次是聚資源,有關部門可以搭建平臺,讓有急救資質的人對接社區(qū)攤位,讓心理咨詢師支援“情緒地攤”;企業(yè)可以通過公益贊助等方式參與,形成全民共建的生態(tài)。此外還需要技術支持,開發(fā)“公益地攤地圖”小程序,實時顯示附近的急救教學、直播急救演練,讓街頭智慧突破時空限制。
那些在煙火氣中生長的公益地攤,正成為普通人用善意書寫的文明答卷。有網(wǎng)友說:“每次路過那個急救地攤,就覺得這座城市更可愛了?!边@種“可愛”源于我們確信,在需要幫助時,可能會有陌生人伸出援手;在孤獨時刻,可能找到傾聽的耳朵;在想要奉獻時,總有一個角落可以安放善意。當政策為善意留出空間,技術為善良賦能,我們迎來的不僅是更安全的環(huán)境,還是更有溫度的生活。
下次路過街角時,或許我們可以稍作停留,看看那盞為陌生人點亮的燈。也許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點燈的人。
來源: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