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后來被喊“萬歲軍”的38軍,第一次跨過鴨綠江打硬仗時,我這個軍長攥著望遠鏡,手心里全是汗,最后還落了個“貽誤戰(zhàn)機”的批評——這事兒,我記了一輩子。
1950年10月,我們38軍跟著大部隊入朝,那時候剛打完解放戰(zhàn)爭,從東北打到華南,哪個戰(zhàn)士不是憋著股“主力部隊”的勁兒?可到了朝鮮,才知道這仗跟以前不一樣。天兒冷得邪乎,戰(zhàn)士們穿著單衣,腳凍得流膿還得往山上跑;美軍的飛機跟蒼蠅似的,白天不敢走大路,只能夜里摸黑行軍,走一步得看三回天。我當時心里就犯嘀咕:這敵人的裝備、補給,比國民黨軍的美式裝備師還狠,不能按老經(jīng)驗來。
志愿軍總部給我們的任務是奔襲熙川,切斷美軍第8集團軍和南朝鮮軍的聯(lián)系,把他們包在里面打。我連夜開會部署,讓113師當主攻,從正面插進去,112師繞到側(cè)翼,堵住敵人退路——這路子在國內(nèi)打仗百試不爽。可剛出發(fā)沒多久,前方傳來情報:熙川城里不光有南朝鮮軍,還有美軍的黑人團。我心里咯噔一下,黑人團的裝備、火力我們摸不準,要是硬沖,戰(zhàn)士們得付出多大代價?我跟參謀們商量,要不等等,先摸清情況再動手,別讓部隊白白犧牲。就這么一猶豫,耽誤了大半天,等113師趕到熙川時,城里的敵人早跑了,只留下一堆沒來得及帶走的彈藥。
那幾天我睡不著覺,拿著地圖翻來覆去看,越看越上火。不是戰(zhàn)士們不拼命,112師的戰(zhàn)士在飛虎山阻擊時,沒吃沒喝守了三天三夜,美軍的炮彈把山炸平了半截,他們還趴在戰(zhàn)壕里扔手榴彈;114師在嘎日嶺跟敵人拉鋸,美軍的坦克壓著公路沖,戰(zhàn)士們抱著炸藥包往坦克底下鉆,有的班打到最后就剩兩三個人,也沒讓敵人往前推一步。可熙川這事兒,確實是我這個軍長的責任——我太在意“少傷亡”,反倒沒抓住戰(zhàn)機。
后來開戰(zhàn)役總結(jié)會,彭總當著各軍軍長的面批評我們38軍:“動作遲緩,對敵情判斷不準,本該咬斷敵人脖子的,結(jié)果讓敵人跑了!”我當時臉火辣辣的,站起來想辯解,說情報里有黑人團的事兒,可話到嘴邊又咽回去了——仗沒打好,說啥都是借口。散會的時候,彭總拍了拍我的肩膀,沒再多說,可我知道,那眼神里是盼著我們38軍能打個翻身仗。
回到部隊,我把各師師長叫過來,沒罵他們,就把彭總的批評原原本本說了一遍。戰(zhàn)士們聽說主力部隊沒完成任務,一個個紅著眼眶請戰(zhàn):“軍長,下次讓我們上,不把美軍打跑,我們不回來!”我看著他們凍得發(fā)紫的臉,心里又酸又熱——這就是38軍的兵,輸了不怵,就想著把面子掙回來。
現(xiàn)在有人說,第一次戰(zhàn)役38軍打得“拉胯”,可我不這么看。那仗雖然沒達成預期,可我們摸清了美軍的套路:他們裝備好,但怕夜戰(zhàn)、怕近戰(zhàn);我們雖然裝備差,可戰(zhàn)士們能吃苦、敢沖鋒。更重要的是,那口氣沒憋住,反倒讓整個38軍擰成了一股繩——后來二次戰(zhàn)役,我們113師一天一夜跑了145里,搶在美軍前面堵住三所里,不就是憑著這股“不服輸”的勁兒?
有時候我會想,要是第一次戰(zhàn)役熙川沒猶豫,會不會不一樣?可打仗沒有“要是”,只有“下次怎么打好”。38軍后來能成“萬歲軍”,不是一開始就順風順水,是栽了跟頭、總結(jié)了教訓,才在后面的仗里打出了中國人的骨氣。這世上哪有天生的常勝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