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張亢 通訊員 耿苗苗
一團彩面在指尖翻飛,轉瞬化作碧霞元君飄帶靈動、祈福娃娃憨態(tài)可掬的模樣,這便是山東省級非遺泰山石家面塑的魅力。這項始于清代中期的技藝,歷經兩百多年的傳承,2021年躋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依托泰安面塑文化藝術研究院,既是市級非遺工坊和傳承教育實踐基地,也是山東省級非遺工坊,更是齊魯巾幗鄉(xiāng)村工匠工作室。
泰山面塑歷史悠久。起源可以追述于祈福祭祀的傳統(tǒng)文化,用托盤式面塑作品表達人們對先人的敬意和祈求平安吉祥的愿望。如今已發(fā)展為兼具觀賞與收藏價值的藝術形式,形成“粗獷靈動與細膩輕盈交融”的特質。第七代傳承人石洪令自幼浸潤藝術世家,30余年創(chuàng)作中不斷成長發(fā)展,又拜師津門面塑大師王玓,融入現代審美,讓古老技藝煥新。
石家面塑的核心技藝藏著多重巧思,原料配比延續(xù)“面粉為主、多料調和”古法,以精面粉為基,按秘傳比例摻糯米粉增韌性,加入甘油、蜂蜜防裂防霉,和面需“三光”(面光、盆光、手光),確保蒸熟后飽滿有光澤且不易變形。色彩上,石洪令經數百次試驗,結合傳統(tǒng)色素與現代顏料,讓“多肉植物”系列通過三色暈染達到以假亂真效果。塑形則憑“揉、搓、捏、捻、挑”等手法。塑泰山石敢當時用“壓、盤、揪”顯厚重,做嫦娥奔月仕女以“撥、挑、捏”勾裙裾,再借小梳、小剪、鐵錐子刻畫細節(jié),如《千手觀音》每只手掌姿態(tài)各異、指尖紋路清晰。
泰山文化基因讓石家面塑獨具特色,藝人們善將碧霞元君、泰山石敢當等本土符號化入作品,《泰山祈福娃娃》以圓胖身形、元寶頭飾傳遞平安祈愿。傳承中創(chuàng)新是其生命力,石洪令突破傳統(tǒng)題材,開發(fā)多肉植物、微縮形象、超級飛俠卡通等系列,還與內蒙古藝人合作,將駱駝毛纖維融入《牦牛女孩》提升質感;她編撰的“小巧手兒童面塑”課程體系成為省級傳承范本,在各地推廣。
從清代祭壇祈福供品到如今走向世界的藝術珍品,泰山石家面塑“揉的是面,安的是心”,既承載泰山文化記憶,更在創(chuàng)新中續(xù)寫非遺傳承新篇。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客戶端歡迎各界投稿,提供線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視頻。泰安新聞素材請聯(lián)系齊魯晚報泰安融媒中心,熱線電話:0538-6982110。)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