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四樓的巴蜀漢代雕塑藝術(shù)展廳入口,今年55歲的志愿者馮素蘭正在進行著講解?!斑@一時期巴蜀的雕塑的風格不同于其他地方,它更接近于平民百姓的生活狀態(tài),反映的是2000多年前巴蜀人民休閑安逸的生活狀態(tài)和一種樂觀豁達的天性?!?0月7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內(nèi)迎來一批又一批參觀的游客,博物館內(nèi)有著不少像馮素蘭這樣的志愿者,他們舍棄假期專程前來為游客提供各種服務(wù)。
馮素蘭在展廳入口處進行講解。
馮素蘭的職業(yè)是教師,也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里的一名講解志愿者,講解的區(qū)域是巴蜀漢代雕塑藝術(shù)展廳。她告訴上游新聞記者,一場講解的時間大約是1小時,“今天來服務(wù)的志愿者比較多,我只約到一場講解。最多的時候我一天會講3至4場,夏天還會講得滿頭大汗,記得有次講完后,熱心的游客還主動遞給我一瓶水,讓我非常感動?!?/p>
“我從2019年開始在這里當講解志愿者,周末、寒暑假和節(jié)假日來得比較多?!彼嬖V上游新聞記者,這些年隨著重慶旅游熱度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來博物館參觀,對講解的需求也提高了?!艾F(xiàn)在不少游客會主動打聽好志愿者來講解的時間,一邊聽講解一邊參觀就能了解到展品背后更多的故事。游客在我講解完成之后會鼓掌表示感謝,讓我覺得非常有成就感?!?/p>
馮素蘭正在為游客講解武陵闕。
來自河北的范先生,聽完馮素蘭對展廳里武陵闕的講解后表示,馮老師講的內(nèi)容豐富生動,如果只看展廳里的介紹,根本不會知道其中的“門道”。
為了能夠做好講解,馮素蘭不僅背熟展廳資料,觀看一些漢代的紀錄片,還去國內(nèi)其他博物館參加學習,觀摩其他講解員怎么說。馮素蘭表示:“我本身對這方面就有興趣,在這里當志愿者服務(wù)了別人,也快樂了自己,還能學到很多知識,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我覺得值得。”
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底樓大廳里,社教志愿者陳丹丹和朋友們正忙著接待參加活動的游客,她已在這里從事志愿服務(wù)八年,其本職工作是一名銷售。今年國慶中秋假期,陳丹丹有一半的時間都在這里服務(wù)游客,通常上午8點30分來到現(xiàn)場,一直會工作到下午4點30分。
陳丹丹(左)在整理手工積木。
“在節(jié)假日期間,博物館一般會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我們主要是配合社教老師開展這些活動。比如今天活動是參與問卷調(diào)查,完成后能獲得一份需要自己組裝的小積木。我們在這里服務(wù)游客,告訴他們怎么參與。另外,還會為游客提供便利貼和筆,貼在旁邊的留言墻上?!彼f。
人多的時候陳丹丹每天要服務(wù)上百名游客,她表示自己忙并快樂著,“這是我喜歡的事情,博物館的氛圍特別好,在這里感到非常愉快,所以我堅持了下來。我每次看到游客寫在便利貼上的留言,都會覺得心里暖烘烘的。”
陳丹丹(左)為游客講解如何用積木做手工。
如今每到節(jié)假日,陳丹丹都會建議自己的親朋好友來參觀,“有活動時我會告訴他們,還會讓他們來看一些臨時的展覽。其實在接觸后,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博物館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不管是大人還是小朋友,都會學到知識。”
上游新聞記者 何艷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