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政府在敗退臺灣之后,參謀總長居然不是那些在戰(zhàn)場上拼殺出來的陸軍名將,而是一個空軍出身、名字都沒幾個人念得順的周至柔,或許不少看官朋友會問,他憑什么?這事兒要是擱現(xiàn)在,微博熱搜前十都壓不住,話題就叫“空降領(lǐng)導”“任人唯親”“浙江老鄉(xiāng)優(yōu)先”
1949年,國民黨兵敗如山倒,百萬大軍像退潮一樣撤到臺灣。蔣介石坐在臺北的辦公室里,一邊嚼著胃藥,一邊盤算:誰來掌軍?參謀總長這個位置,說白了就是全軍的“大腦”,必須是自己人中的自己人,容不得半點差池??伤罱K選的,既不是抗戰(zhàn)時打得日軍滿地找牙的羅卓英,也不是黃埔系里那些戰(zhàn)功赫赫的老將,而是周至柔“一個空軍司令”,值得一說的是,他連前線泥巴都沒怎么踩過。
周至柔擔當參謀總長的消息傳開,軍營里頓時炸了鍋。有人冷笑:“空軍?他們連降落傘都還沒配齊呢,就敢指揮陸軍?”也有人憋著火嘀咕:“這不就是‘誰跟老板同鄉(xiāng)誰上位’的老套路?”可沒人敢大聲嚷嚷。為啥?因為大家心知肚明:在老蔣這兒,能力是加分項,忠誠才是入場券,而“浙江老鄉(xiāng)”這張牌,直接能當VIP通行證用。
說到周至柔,他其實早年并不顯眼。既不是黃埔嫡系,也沒跟蔣介石喝過拜把子酒,但他手里攥著一張王牌——他是陳誠的鐵桿兄弟。兩人在保定軍校同窗多年,關(guān)系好到能共用一副碗筷。后來陳誠奉蔣介石之命打造自己的班底,也就是后來赫赫有名的“土木系”(“土”是11師,“木”是18軍),周至柔就成了他在空軍的“代言人”。
別小看這個“代言人”,在國民黨那個派系林立、山頭遍地的年代,你站哪邊,比你會打什么仗更重要。陳誠是誰?蔣介石的“二把手”,心腹中的心腹。他推薦的人,老蔣基本上都會照單全收。所以當參謀總長人選提上議程,陳誠第一個想到的,自然是他信得過的周至柔,由此一來,大家都放心。
可問題來了:陳誠手下還有個羅卓英啊!
羅卓英可不是泛泛之輩,抗戰(zhàn)時期,他指揮上高會戰(zhàn),硬是把日軍一個師團打得潰不成軍,被外媒稱為“東方的斯大林格勒”;后來遠征緬甸,協(xié)調(diào)中美英三國部隊,運籌帷幄,風頭一時無兩。按常理,這種既有戰(zhàn)績又有國際視野的將領(lǐng),當參謀總長簡直天經(jīng)地義。
但命運偏偏跟他開了個殘酷的玩笑,東北戰(zhàn)場之上,成了他的“滑鐵盧”。
在1947年之時,陳誠主政東北,羅卓英任副手。兩人本想力挽狂瀾,結(jié)果越打越崩。短短幾個月,國民黨從占優(yōu)打成全線潰退。老蔣氣得摔了茶杯,陳誠被迫辭職,羅卓英也跟著“下課”。這一敗,不僅丟了地盤,更在他頭上狠狠貼了張“敗軍之將”的標簽。
在蔣介石眼里,你可以沒功勞,但絕不能犯大錯,尤其是把戰(zhàn)略要地搞丟了。更糟的是,羅卓英還是廣東人。而老蔣,骨子里是個“地域控”。他信任的人,清一色浙江籍:胡宗南是浙江人,戴笠是浙江人,毛人鳳也是浙江人…,所以從這一點來看,老蔣可能也要慎重考慮。哪怕有些人能力平平,只要老家離奉化近,就能一路綠燈。羅卓英再能打,也跨不進這個“老鄉(xiāng)俱樂部”的門檻。
反觀周至柔,不僅是陳誠的心腹,還是浙江臨海人,離蔣介石的老家奉化,開車也就一小時!因此從地域方面考慮,周至柔就是不錯的人選。再加上他長期執(zhí)掌空軍,雖然解放戰(zhàn)爭中空軍也沒少挨揍,但**空軍的失敗,總比陸軍丟城失地來得“體面”**。老蔣一琢磨:這人抗戰(zhàn)時組織過對日空戰(zhàn),有功;又是自己老鄉(xiāng),可靠;還是陳誠力薦,放心……行,就他了!
可這一決定,卻捅了馬蜂窩。最不服氣的,不是別人,正是蔣介石的親戚,毛邦初,這到底怎么回事呢?
毛邦初是誰?他和周至柔同為空軍元老,還是蔣家遠親,按理說血緣+資歷雙保險??善?,在權(quán)力游戲里,他一直被周至柔壓著打。為啥?因為他既不是陳誠的人,也不在浙江核心圈里。眼看著周至柔平步青云,自己卻日漸邊緣,毛邦初的心態(tài)徹底崩了,這種情況換成誰都無語。
最后,這位“空軍老將”干了件驚天動地的事,卷走空軍數(shù)百萬美元公款,逃到美國,直接和蔣介石公開決裂!他在紐約開記者會,痛斥蔣家“任人唯親”“專制腐敗”,還把周至柔那些見不得光的舊賬全抖了出來。這場“毛邦初事件”,一度讓臺灣當局在國際上顏面掃地,連美國國務(wù)院都看傻了眼。
你看,一個參謀總長的位置,竟牽出這么多恩怨情仇。表面是人事安排,實則是派系、籍貫、忠誠度的終極博弈。周至柔贏了,不是因為他最強,而是因為他“最安全”——對蔣介石來說,一個聽話、背景干凈、又跟自己同鄉(xiāng)的老實人,遠比一個功高震主、可能尾大不掉的戰(zhàn)將更讓人安心。
回過頭看,國民黨丟掉大陸,與其說是被解放軍打垮的,不如說是被自己的“圈子文化”蛀空的。當一個政權(quán)只信任“自己人”,只提拔“老鄉(xiāng)圈”,再驍勇的將領(lǐng)也會心寒,再堅固的防線也會從內(nèi)部瓦解。羅卓英的落選,毛邦初的叛逃,不過是這種邏輯下的必然結(jié)局。
話說回來,如果當年老蔣選的是羅卓英,歷史會不會不一樣?也許不會。因為問題從來不在某一個人身上,而在整個全局觀的邏輯,當“你是誰的人”比“你能做什么”更重要時,崩塌只是時間問題,對于此,您怎么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