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前221年到1912年,中國有422位皇帝,但能被稱為"千古一帝"的,只有兩個人。
不是因為他們功勞最大,也不是因為他們最仁慈。
而是因為他們做的事,改變了此后2000年的走向。
——《壹》——
那個男人稱自己為始皇帝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39歲,六國已滅,天下一統(tǒng),但他不滿足,大臣們捧著"泰皇"的稱號進獻,認為這已是最高榮譽,嬴政搖頭,他覺得不夠。
商代的"帝",周代的"王",戰(zhàn)國的"霸主",都配不上他的功績。
于是他做了一件事:把"三皇"的"皇"和"五帝"的"帝"拼在一起,"皇帝"這個詞,從此誕生,他還不滿足,他宣布自己是"始皇帝",他的兒子是"二世",孫子是"三世"。
按照他的設想,秦朝要傳到"萬世"。
結果只傳了兩代,15年就亡了,但"皇帝"這個稱號,用了2132年,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2年,中國所有統(tǒng)治者都沿用這個名字。
這就是秦始皇的第一個功績: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詞,定義了一種權力。
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10年時間,秦國滅了6個國家,韓國第一個倒下,公元前230年, 趙國在公元前228年滅亡, 魏國撐到公元前225年。
楚國是最難打的,公元前223年才被王翦滅掉。
燕國在公元前222年投降, 齊國最后被滅,公元前221年,平均每18個月滅一個國家,這不是戰(zhàn)爭,是屠殺,秦國名將白起,在長平之戰(zhàn)坑殺趙軍40萬。
攻打魏國時,斬首13萬,進攻韓國,又殺5萬。
一個將軍,一生殺了上百萬人,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是踩著尸山血海登上去的,但他統(tǒng)一后做的事,比戰(zhàn)爭更重要,他廢除了分封制。
戰(zhàn)國時期,各地諸侯割據,互相攻伐500年。
秦始皇把全國劃成36個郡,郡下設縣,所有官員由中央任命,地方再也沒有世襲的權力,他統(tǒng)一了文字,戰(zhàn)國七雄各自為政,寫的字都不一樣。
楚國人寫"馬",秦國人看不懂,秦始皇下令:全國只用小篆。
從此中國人才能看懂同一本書,他統(tǒng)一了度量衡,以前各國的"一尺"長度不同,"一斤"重量不同,商人做生意要換算,極其混亂。
秦始皇規(guī)定:全國統(tǒng)一標準,經濟才能真正流通。
他修了一條路:從咸陽直通北方的直道,寬50步,長1800里,他修了一條運河:靈渠,連接長江和珠江水系。
這些事看起來簡單,實際上改變了中國的底層邏輯。
——《貳》——
那些被遺忘的細節(jié)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辦了一場宴會,大臣周青臣站起來拍馬屁:"陛下的功績,古往今來無人能比。"秦始皇很高興。
但一個叫淳于越的博士站起來,當場反駁。
"殷朝、周朝能統(tǒng)治1000多年,是因為分封制,現在陛下推行郡縣制,一旦出現叛亂,誰來救援?不效法古代的辦法,怎么可能長久?"
秦始皇臉色變了,丞相李斯立刻站出來:"時代變了,治國方法也要變,那些讀書人抱著私學不放,用古代的事情批評今天的政策。"
"陛下,應該把民間的《詩》《書》都燒掉,誰敢私藏儒家經典,一律處死,誰敢聚在一起討論《詩》《書》,砍頭,誰敢用古代的事批評現在,滅族。"
秦始皇同意了,這就是焚書坑儒的真相。
第二年,方士盧生騙秦始皇說能找到長生不老藥,結果帶著大筆錢財跑了,秦始皇暴怒,下令調查,,前后牽連460多人,全部活埋在咸陽。
這兩件事,毀了秦始皇在知識分子心中的形象。
此后2000年,幾乎所有讀書人都罵他是暴君,但換個角度看:如果秦始皇不用極端手段,舊貴族不會乖乖交權,六國遺民不會放棄復國夢想。
統(tǒng)一的代價,就是這么殘酷,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
走到沙丘(今河北廣宗),病倒了,他寫了一封信給長子扶蘇:"回來主持我的葬禮,繼承皇位。"但這封信沒送出去。
宦官趙高、丞相李斯、少子胡亥三個人商量。
扶蘇仁慈,繼位后我們可能被清算。不如偽造遺詔,讓胡亥當皇帝,他們改了詔書,賜死扶蘇,胡亥繼位后,殺了12個兄弟,10個姐妹。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7年,劉邦攻入咸陽。
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從統(tǒng)一天下到王朝覆滅,只過了15年,秦始皇設想的"萬世",連第三代都沒看到,但他建立的制度,用了2000年。
郡縣制、中央集權、統(tǒng)一文字、統(tǒng)一度量衡,哪一個不是今天還在用?
——《叁》——
他等了6年
劉徹7歲時,被立為太子,但他不能做任何決定,因為他的祖母竇太后還活著,竇太后掌權,信奉黃老之術,主張"無為而治",朝中大臣都聽她的。
劉徹16歲登基后,想推行新政,竇太后一句話就否決了。
他提拔儒生,竇太后把人趕走,他想改革幣制,竇太后不同意,他想對匈奴開戰(zhàn),竇太后說:"繼續(xù)和親。"劉徹當了6年傀儡皇帝。
公元前135年,竇太后去世,劉徹終于可以動手了。
公元前134年,劉徹做了一件事,他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決定看起來簡單,實際上顛覆了整個知識分子階層的生態(tài)。
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各說各話。
儒家講仁義,法家講法治,道家講無為,陰陽家講五行,思想界一片混亂,誰都說服不了誰,漢初沿用黃老之術,主張清靜無為。
但這套理論有個致命缺陷:它無法解釋皇帝為什么有權統(tǒng)治天下。
儒家不一樣,儒家說:皇帝是"天子",受命于天,老百姓要服從皇帝,因為這是"天命",官員要忠君,因為這是"君臣大義",整個統(tǒng)治體系有了理論基礎。
從此,儒家思想統(tǒng)治中國2000年。
科舉考試考儒家經典, 官員必須熟讀四書五經,老百姓從小被灌輸"三綱五常",一個思想體系,控制了一個民族的大腦。
公元前124年,劉徹做了第二件事,他在長安建立太學。
設置《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博士,招收50名學生,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公辦學校,以前只有貴族子弟能讀書,因為教育資源掌握在豪門手里。
太學的出現,給了平民子弟向上爬的機會。
劉徹還創(chuàng)立了察舉制:地方官每年向中央推薦人才,推薦"孝廉"、推薦"賢良方正"。出身不再是唯一的入仕標準。
劉徹用儒家思想統(tǒng)一了意識形態(tài),用太學和察舉制培養(yǎng)了一批忠于皇帝的官僚。
——《肆》——
為什么只有他們兩個?
中國歷史上有422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康熙皇帝在位61年。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但能被稱為"千古一帝"的,只有秦始皇和漢武帝。
其他人都在既定框架內做事,只有他們兩個創(chuàng)造了框架。
秦始皇創(chuàng)造了什么?他創(chuàng)造了"皇帝"這個概念,他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他統(tǒng)一了文字、度量衡、貨幣, 他廢除了分封制,推行郡縣制。
此后2000年,所有皇帝都在他的框架里運轉。
漢武帝創(chuàng)造了什么?他用儒家思想統(tǒng)一了意識形態(tài),他建立了太學,創(chuàng)立了察舉制, 他打通了絲綢之路,奠定了中國的疆域, 他擊敗了匈奴,確立了漢族的地位。
此后2000年,中國人自稱"漢人",中國文化以儒家為核心。
唐太宗李世民夠格嗎?不夠,他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確實了不起,但他只是把漢武帝建立的制度用得更好,沒有創(chuàng)造新制度。
康熙皇帝夠格嗎?不夠。
他平定三藩、收復臺灣、抗擊沙俄,功勞不小,但他只是在明清制度框架內做事,沒有改變游戲規(guī)則,朱元璋夠格嗎?不夠。
他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廢除丞相,手段夠狠。
但他只是強化了皇權,沒有創(chuàng)造新的政治架構,真正的"千古一帝",不是做得最好的,而是開創(chuàng)新時代的,秦朝15年就滅亡了。
但秦始皇建立的制度用了2000年。
漢武帝晚年國庫空虛,民生凋敝嗎,但漢朝延續(xù)了40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王朝之一,秦始皇殘暴嗎?殘暴, 漢武帝窮兵黷武嗎?是的。
但他們做的事,改變了一個民族的命運。
這就是"千古一帝"的真正含義:不是最完美的皇帝, 不是最仁慈的皇帝, 而是創(chuàng)造了新時代的皇帝,秦始皇創(chuàng)造了框架, 漢武帝填充了內容。
他們是暴君嗎?是, 他們是圣人嗎?不是。
但他們是"千古一帝"嗎?毫無疑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