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寶子們!大家好,我是開心!
進入寒露,天氣像是按下了 “降溫鍵”,早晚出門能明顯感覺到風(fēng)里帶了涼意,空氣也變得干燥起來。不少人會發(fā)現(xiàn),自己好像比之前容易累,早上起床沒精神,到了下午就想犯困,晚上躺床上也總愛翻來覆去,好不容易睡著了也容易醒;還有些人手腳總是暖不熱,就算穿了厚襪子,指尖還是有點涼,臉色也不如夏天時紅潤。其實這都是時節(jié)變化給身體帶來的小信號,此時最適合用一碗溫?zé)岬臏珌碜甜B(yǎng)身體,而當(dāng)歸枸杞桂圓烏雞湯就是我每年寒露必喝的 “養(yǎng)身擔(dān)當(dāng)”,既能暖身子,又能補氣血、潤肝腎、安神,喝完整個人都覺得舒服又有勁兒。
寒露養(yǎng)身,湯品要選 “溫而不燥” 的
寒露養(yǎng)身的關(guān)鍵,在于 “順著時節(jié)來”—— 天氣涼了需要暖,但空氣干又不能補得太燥,不然容易口干、上火。這時候選湯品,就得找 “溫溫和和、滋潤不膩” 的。烏雞是很好的選擇,它的肉質(zhì)細嫩,吃起來不柴,而且性子平和,就算多喝兩次也不會讓人覺得燥;再搭配上當(dāng)歸、枸杞、桂圓這幾樣食材,更是把 “補” 和 “潤” 結(jié)合得剛好。
當(dāng)歸的氣味很特別,不是那種沖鼻的藥味,而是帶著點溫和的香氣,加到湯里能讓氣血慢慢暖起來;枸杞是顆粒飽滿的那種,干吃的時候有甜甜的回甘,煮進湯里能讓身體更滋潤;桂圓干則是 “甜潤擔(dān)當(dāng)”,不用多放,幾顆就能讓湯里帶上自然的甜香,還能讓人心里不發(fā)慌,晚上睡得更穩(wěn)。這幾樣食材和烏雞搭在一起,既滿足了寒露時身體需要的 “補氣血”“滋補肝腎”“養(yǎng)心安神”,又不會像有些補湯那樣喝著膩,喝完也不會上火,特別適合這個時節(jié)喝。
食材選對,湯的滋味和養(yǎng)身力都翻倍
想讓這鍋湯好喝又滋養(yǎng),食材的選擇和用量得講究些,不用選多貴的,但要選新鮮、品質(zhì)好的,每一樣食材都有它的用處,少了哪樣都差點意思。
主料選烏雞,半只大概 500 克就夠 3-4 個人喝,最好選那種表皮干凈、肉質(zhì)緊實的,這樣燉出來的湯更鮮,肉也更嫩。如果買不到烏雞,用黑腳雞替代也可以,口感和滋養(yǎng)效果都差不多,重點是能提供滿滿的優(yōu)質(zhì)營養(yǎng),讓身體有足夠的 “能量”。
補氣血的食材里,當(dāng)歸要選切片的,用量控制在 5-8 克就好,太多了會讓湯帶點苦味,還容易讓人覺得燥;桂圓干選無核的,10-12 顆剛好,既能煮出甜香,又不會讓湯的甜度太高,吃起來也方便。這兩樣和烏雞搭在一起,能讓氣色慢慢變好,之前那種沒精神的感覺會減輕很多,手腳也會慢慢暖起來。
滋補肝腎的食材里,枸杞要選顏色鮮亮、顆粒完整的,15-20 克就夠了,煮好的枸杞會變得飽滿,咬一口有甜甜的汁水,能讓眼睛不那么干澀,身體也不會因為空氣干燥而覺得不舒服;新鮮山藥選那種表皮光滑、沒有斑點的,200 克左右,去皮后切成滾刀塊,煮到軟糯的程度,吃起來綿密香甜,還能讓脾胃舒服,就算喝多了湯也不會覺得脹肚子。
最后是調(diào)和的食材,生姜 3-4 片,不用切太厚,主要是為了去掉烏雞的腥味,還能讓湯更暖胃,喝的時候不會覺得涼;紅棗 3-4 顆,一定要去核,不然煮出來的湯會有點澀,去核后煮出來是甜香的,能和其他食材的味道搭起來;鹽要最后放,放早了會讓烏雞肉變柴,最后少放一點,調(diào)出湯的鮮味就好,不用太咸,不然會蓋住食材本身的香味。
慢燉出好湯,步驟里藏著 “鮮” 和 “養(yǎng)”
這鍋湯的精髓在 “慢燉”,急不得,小火慢慢煮,才能讓食材的香味和滋養(yǎng)都融入湯里,燉好的湯清亮不渾濁,肉嫩湯鮮,每一口都有食材的本味。
首先是預(yù)處理食材,這一步不能省,不然湯會有腥味,肉質(zhì)也會柴。烏雞洗凈后切成大塊,或者整半只都可以,冷水下鍋,放 1 片生姜和 1 勺料酒,大火煮開后,表面會浮起一層血沫,用勺子慢慢撇干凈,再煮 5 分鐘,讓烏雞里的血水充分出來,然后撈出用溫水沖凈表面的浮沫 —— 這里一定要用溫水,用冷水會讓雞肉的蛋白質(zhì)瞬間凝固,燉出來就不嫩了。山藥去皮后切成滾刀塊,馬上泡在清水中,不然會氧化變黑,影響湯的顏值;桂圓、枸杞、紅棗用清水洗干凈,當(dāng)歸用清水快速沖一下,去掉表面的灰塵就好,不用泡太久,不然會流失香味。
接下來就是慢燉了,最好用砂鍋,砂鍋保溫性好,小火煮的時候能讓溫度慢慢滲透到食材里,湯的香味會更濃。砂鍋里加足量的溫水,要沒過所有食材,中途最好別加水,加水會影響湯的鮮味和溫度,要是實在不夠,也得加溫水。把烏雞、當(dāng)歸、生姜、紅棗放進去,大火煮開后轉(zhuǎn)小火,蓋上蓋子慢慢燉 1.5 小時 —— 這 1.5 小時很關(guān)鍵,能讓烏雞的肉質(zhì)燉軟,當(dāng)歸和紅棗的香味也能充分煮出來,湯里會帶上淡淡的藥香和甜香。
1.5 小時后,把山藥和桂圓肉加進去,繼續(xù)用小火燉 30 分鐘,山藥煮到能用筷子輕松扎透就好,不用煮太久,不然會爛在湯里,影響口感;最后把枸杞加進去,再燉 10 分鐘,枸杞煮太久會爛,10 分鐘剛好能煮出甜味,還能保持顆粒感。關(guān)火前加少許鹽調(diào)味,攪拌均勻后再燜 5 分鐘,讓鹽的味道融入湯里,這樣一碗當(dāng)歸枸杞桂圓烏雞湯就做好了。
如果家里沒有砂鍋,用電壓力鍋也可以,選 “煲湯模式” 煮 40 分鐘就行,雖然香味不如砂鍋燉的濃,但勝在方便,適合沒時間慢燉的人。另外要記得,當(dāng)歸的用量別超過 10 克,要是平時容易覺得口干、喉嚨痛,可以少放兩顆桂圓和紅棗,加 1-2 片麥冬,這樣湯會更滋潤,喝起來也不會燥。
每口湯都是滋養(yǎng),食材的好處藏在細節(jié)里
喝這碗湯的時候,能明顯感覺到每一口都是滋養(yǎng),不只是暖身子,還能慢慢改善身體的小不適,這些好處都藏在食材的搭配里。
烏雞本身的營養(yǎng)很豐富,燉爛后肉里的優(yōu)質(zhì)營養(yǎng)會融入湯中,吃一口肉、喝一口湯,能讓人慢慢有勁兒,之前那種下午犯困、沒精神的感覺會減輕很多;再加上當(dāng)歸和桂圓,能讓氣色變得更紅潤,之前臉色蒼白、手腳涼的情況會慢慢好轉(zhuǎn),就算早晚出門吹了風(fēng),也不會覺得身子發(fā)虛。
枸杞煮在湯里,能讓眼睛更舒服,寒露空氣干燥,很多人會覺得眼睛干澀、看東西容易累,喝幾碗加了枸杞的湯,會覺得眼睛潤潤的,沒那么容易疲勞;山藥則能讓脾胃更舒服,有些補湯喝多了會覺得脹肚子,但這碗湯里有山藥,就算多喝一碗,也不會覺得脾胃負擔(dān)重,消化起來很輕松,還能讓身體更好地吸收其他食材的好處。
晚上睡前 1 小時喝一小碗,還能幫助睡眠。桂圓和紅棗的甜香能讓人心里平靜下來,之前翻來覆去睡不著、容易醒的情況會改善,躺下后能更快進入睡眠,早上起床也不會覺得沒睡夠,一整天都有精神。而且這碗湯的口感很好,烏雞燉得軟爛,輕輕一咬就能脫骨,山藥糯嘰嘰的,帶著自然的甜,桂圓和枸杞咬起來有顆粒感,湯喝起來鮮中帶甜,沒有奇怪的味道,大人小孩都愿意喝。
喝對湯更舒服,這些小提醒要記好
雖然這碗湯很好,但喝的時候還是要注意 “適量” 和 “對癥”,這樣才能讓滋養(yǎng)效果更好,也不會給身體帶來負擔(dān)。
如果平時容易覺得口干、喉嚨痛,或者臉上愛長痘,可以少放一點當(dāng)歸和桂圓,或者不加當(dāng)歸,換成 5 克黃芪,黃芪的性子更溫和,補氣血的同時不會讓人覺得燥;要是不小心感冒了,或者咳嗽有痰,那就先別喝這碗湯,等感冒好利索了再喝,不然會讓身體里的 “不舒服” 拖得更久;需要控制糖分攝入的人,要少放桂圓和紅棗,或者不加,換成少量百合,百合也能幫助安神,而且甜度低,不會影響糖分控制。
喝的頻率也不用太高,寒露前后每周喝 1-2 次就夠了,不用天天喝。補湯講究 “細水長流”,天天喝反而會讓身體消化不了,容易覺得脹肚子或者上火,每周 1-2 次,既能讓身體吸收足夠的滋養(yǎng),又不會有負擔(dān),堅持喝上一段時間,就能明顯感覺到身體的變化 —— 手腳不那么涼了,精神變好了,晚上也能睡得更穩(wěn)。
這碗當(dāng)歸枸杞桂圓烏雞湯,沒有復(fù)雜的食材,也不用麻煩的步驟,卻能在寒露時節(jié)給身體最貼心的滋養(yǎng)。燉好的湯端在手里,溫?zé)岬母杏X從指尖傳到心里,喝一口,鮮美的湯帶著食材的甜香,滑進胃里,整個人都覺得暖融融的。不管是早上配著粥喝,還是晚上當(dāng)加餐,都是不錯的選擇,既能滿足口腹之欲,又能養(yǎng)身體,這樣的好湯,值得每個在寒露覺得身體不適的人試試,喝完整個人都會變得舒服又有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