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老人的朋友可能會發(fā)現(xiàn):以前溫和的爸媽,最近好像變了個人 —— 出門前翻來覆去摸口袋查鑰匙,問了三遍 “煤氣關(guān)沒關(guān)” 還不放心;以前天天拉著老姐妹去公園跳廣場舞,現(xiàn)在寧愿窩在沙發(fā)里發(fā)呆;孩子加班晚回半小時,就不停打電話問 “是不是路上出事了”。很多人會覺得 “老人脾氣變大了”“越老越啰嗦”,但其實這些不是 “脾氣” 的問題,可能是焦慮在悄悄敲門。
這 3 種易被誤認的表現(xiàn),別再歸為 “脾氣大”
反復(fù)確認 “小事”,不是 “記性差”,是心里沒底:比如每次出門前,老人都要把門鎖開關(guān)好幾次,甚至走出單元門了,又折回來再檢查一遍;做飯前總問 “鹽放了沒”,明明剛放完還會再確認。這不是他們記性不好,也不是故意折騰,而是心里總懸著 “怕出錯” 的石頭 —— 怕忘關(guān)煤氣給家里添麻煩,怕丟了鑰匙讓孩子跑腿,越擔心就越想通過 “反復(fù)確認” 找安全感。
對喜歡的事沒興趣,不是 “懶”,是提不起勁:以前老人可能愛下棋、織毛衣、養(yǎng)花草,每天都把這些事安排得滿滿當當??梢峭蝗粚@些愛好沒了興致,別人喊他去玩也搖頭拒絕,別覺得是 “老人變懶了”“矯情”。這就像咱們心情不好時,連喜歡的劇都不想看一樣,老人是被焦慮裹住了,沒力氣去做以前覺得開心的事。
總擔心家人出事,不是 “瞎操心”,是怕失去掌控:比如孩子下班晚一點,老人就坐立不安,不停刷手機看路況;孫輩感冒發(fā)燒,就反復(fù)說 “是不是沒穿夠衣服”“早知道不讓他出門”。這不是老人 “管太多”,而是他們年紀大了,覺得對很多事沒了掌控力,只能通過 “擔心家人” 來確認身邊的人是否安全,越焦慮就越容易把小事往壞了想。
家人常犯的 “誤讀”,反而會加重老人焦慮
很多時候,我們沒意識到自己的一句話,會讓老人的焦慮更重,常見的有兩種誤讀:
誤把 “反復(fù)問” 當成 “老糊涂”:老人問 “鑰匙帶沒”,我們可能會不耐煩地說 “剛跟你說過八百遍了,怎么又問”。其實老人不是糊涂,是想從我們這里得到 “確定” 的答案,可我們的不耐煩,會讓他們覺得 “自己真沒用”,反而更焦慮。
誤把 “不想動” 當成 “矯情”:看到老人整天窩著不出門,有的家人會說 “你看人家張阿姨,天天出去跳操多精神,你怎么就不愛動”。這話看似是鼓勵,其實是在否定老人的感受 —— 他們不是不想動,是沒力氣動,這樣的對比會讓老人覺得 “自己不如別人”,更提不起勁。
緩解老人焦慮,不用 “講道理”,要 “陪做事”
很多人會跟老人說 “別擔心”“沒事的”,可這些道理對焦慮的老人來說,基本沒用。不如換個方式,陪他們做些具體的事,比講道理管用:
陪他 “確認” 擔心的事:如果老人總擔心煤氣沒關(guān),別跟他說 “肯定關(guān)了”,而是陪他去廚房看一眼,指著開關(guān)說 “你看,旋鈕擰到最左邊了,關(guān)得好好的”;如果他總擔心孩子晚歸,陪他一起查實時路況,說 “你看,這條路現(xiàn)在不堵車,孩子大概 20 分鐘就能到家”??吹靡姷?“確定”,比空泛的 “別擔心” 更能讓老人安心。
陪他做 “熟悉的小事”:如果老人以前愛織毛衣,找一團毛線陪他一起織,哪怕只是幫他繞線;如果他以前愛逛菜市場,早上陪他去轉(zhuǎn)一圈,讓他挑一把喜歡的青菜。熟悉的事能讓老人找回 “掌控感”,慢慢提起勁,焦慮也會跟著減輕。
實際上,老人的“小反?!辈⒎恰捌獯蟆?。于他們而言,這是內(nèi)心對“確定感”的渴求,是在紛繁生活中,對安穩(wěn)與安心的深深冀盼,宛如尋覓溫暖港灣。不用急著糾正他們,也不用講大道理,多陪他們看一眼、做一件小事,比什么都管用。畢竟對老人來說,“有人懂自己的擔心”,比 “知道沒事” 更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