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蹣跚、思維變慢、身體失控……當這些變化出現(xiàn)時,大家是不是都覺得,這是歲月留下的必然印記,只能默默接受?
就在近期,來自全球頂級醫(y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上的研究發(fā)現(xiàn)[1]:上述這些癥狀的打包出現(xiàn),極有可能指向一種可治療的“衰老”。并且,通過一次外科手術,這些衰老癥狀就能得到迅速又明顯的改善。
走路、思考、上廁所都出Bug?
要想實現(xiàn)“可治療的衰老”,我們得先來看看造成這種讓我們誤以為自己正在衰老的原由:一種名為特發(fā)性正常壓力腦積水(iNPH)的J病。
病的名字其實已經(jīng)劇透了關鍵。這所謂的水,其實就是我們大腦中的腦脊液,一種在我們大腦的腦室里,由脈絡叢從血液中精心“釀造”而成的液體。
圖注:
腦脊液由腦室內的脈絡叢(Choroid plexus)產(chǎn)生,隨后在腦室系統(tǒng)和大腦外部的蛛網(wǎng)膜下腔(Subarachnoid space)中流動
一旦誕生,這些純凈的液體便踏上一場永不停歇的旅途,環(huán)繞并浸潤著我們的整個大腦與脊髓。它以溫柔的浮力托舉著我們脆弱的大腦,緩沖外界的物理沖擊,同時,它還能高效地沖刷、帶走大腦運轉產(chǎn)生的代謝廢物(比如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β-淀粉樣蛋白)。
圖注:睡眠中每20秒出現(xiàn)一次的腦脊液脈動,可以帶走大腦中的Aβ蛋白(藍光)
但要維持這種全天候的守護,光有腦脊液還不夠,關鍵在于“流動”與“煥新”。 我們的大腦每天都會產(chǎn)出約500毫升全新的腦脊液[2],當然,有產(chǎn)出就得有回收,我們身體也會同步吸收掉大致等量的“舊水”來維持總量的動態(tài)平衡,從而保持我們大腦處于健康狀態(tài)。
然而……在iNPH患者體內,腦脊液的產(chǎn)生與吸收不再同步,其回流至血液系統(tǒng)的過程受阻。盡管顱內壓力并未升高,但清除效率下降會導致腦脊液在腦室中過度積聚。從而對鄰近的腦區(qū)(如運動、認知和膀胱控制中樞)造成持續(xù)壓迫與損害,最終引發(fā)神經(jīng)功能障礙。
圖注:iNPH腦部MRI橫斷面圖像(黃色標記顯示因腦室擴大導致的胼胝體角變窄;紅色箭頭指向被腦脊液撐寬的外側裂;藍色箭頭則指向體積正常的海馬體)
這些神經(jīng)癥狀中,有個經(jīng)典的iNPH標配三件套,醫(yī)學上稱之為“三聯(lián)征”,它們往往在幾個月到幾年的時間里悄然出現(xiàn):
步態(tài)異常
步態(tài)異常也叫“磁性步態(tài)”,這是iNPH最核心、最早出現(xiàn),也是最常見的癥狀。患者的腳步會變得遲緩沉重,走路時需要把兩腳分得很開來維持平衡,轉身也變得笨拙無比。
圖注:iNPH患者步態(tài)(左);正常人步態(tài)(中);帕金森患者步態(tài)(右)
認知障礙
第二個癥狀是認知障礙,這也是它最容易與阿爾茨海默病混淆的地方。與阿爾茨海默病的“記憶丟失”不同,iNPH更像是想不起來,話到嘴邊說不出來,記憶提取困難。
這種差異的根源在于,腦積水對大腦深層及額葉區(qū)域的持續(xù)壓迫,損害的是大腦信息處理的速度和效率。因此,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思維遲緩、注意力渙散和執(zhí)行功能下降,而非記憶缺失。
小便失禁
雖然泌尿問題在老年人中很常見,但 iNPH 這個情況特殊,這是一種來自大腦的神經(jīng)性問題。負責對膀胱排尿反射進行有意識抑制的高級中樞因為腦積水受到了壓迫與損傷,開關一失靈,大腦自然就管不住膀胱了。
今天忘點事,明天走慢點……正是因為這些來得悄無聲息的癥狀,導致它常常被患者和家屬錯誤地歸結為“人老了,都這樣”,導致他們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事實上,iNPH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普遍:該病不僅隨著衰老患病率升高,在86歲及以上的人群中甚至高達7.7%!
這絕對不容忽視,放任不管的后果非常嚴重:神經(jīng)損害持續(xù)增加,死亡風險也會隨之增加。不過好消息是,我們還是有解決方法的:腦脊液分流術(CSF Shunt Surgery),它能為大腦內積聚的腦脊液,建立一條全新的排出通道。
手術的原理其實并不復雜:醫(yī)生會植入一個叫“分流管”的裝置(由一根導管和一個控制腦脊液流出量的控制閥門組成),管子一頭連著大腦里的腦室,另一頭通過皮下隧道通到腹部。這樣,大腦里多余的腦脊液可以順著管子流到肚子里,再由身體自然吸收,從而為大腦減壓。
圖注:這個閥門可以在手術后進行體外調節(jié),從而精準控制腦脊液的流出量
這思路聽起來挺棒的!但它到底只是個理論上的美好設想,還是真·有效果?
好到提前叫停?
在現(xiàn)代醫(yī)學中,要驗證一種療法是否真的有效,通常會采用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的設計,這也是本次研究的核心方法。為了確保結果可靠,研究人員只納入了那些在接受了“暫時性腦脊液引流測試”后,步行能力確實有明顯改善的患者,再將他們隨機分為了兩組(治療組、安慰劑組)。
然而這項原本計劃持續(xù)更長時間的研究,在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就被獨立的數(shù)據(jù)安全監(jiān)察委員會緊急叫停了!原因你絕對意想不到:不是副作用,而是治療組的效果實在太過優(yōu)秀!從倫理上講,不能再讓安慰劑組的小伙伴們“陪跑”了,必須得讓他們也用上這么有效的治療!
從整體平均效果來看,短短三個月,治療組的步行速度就平均提高了 0.23 米/秒,安慰劑組則基本沒變化。而當以0.10米/秒的步速提升(一個公認對老年人有意義的改善標準)來劃線,高達80%的治療組患者都達到了這一標準(安慰劑組才區(qū)區(qū) 24%)。
圖注:治療組(藍色)在步行速度改善上,無論是分布情況(0.1為界)還是平均值(0.23米/秒),都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灰色)
為了更直觀地體現(xiàn)其高效性,研究人員還計算了“需治療人數(shù)”(NNT)這個指標,結果為1.79。通俗點講,就是平均每治療1.79個人,就有一位能獲得實質性的改善。(這幾乎是治一個好一個!)
圖注:為了達到這種程度的改善,分流手術的需治療人數(shù)為1.79人
除了走路變快,這次引流手術還實實在在的提升了生活質量。最直觀的一點,就是降低了老年人的跌倒風險(對于老年人來說,每一次摔倒,后果都可能很嚴重),接受有效治療的患者,發(fā)生跌倒的比例明顯低于安慰劑組(24% vs 46%)。
圖注:治療組(Open Shunt)的跌倒發(fā)生率為24%,顯著低于對照組(Placebo)的46%
當然,任何手術都不可能做到零風險。本研究表明,手術是總體安全有效的,但副作用也確實存在。最常見的是位置性頭痛(比例為59%),還有硬膜下血腫或出血(12%)。不過它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可控的,可以通過體外無創(chuàng)地調節(jié)閥門壓力來緩解或解決。
最后,研究也很坦誠地指出了它的局限:在 3 個月的短期觀察中,手術并未給認知或膀胱功能帶來數(shù)據(jù)上的質變。但這并不意味著無效,恰恰相反, 許多臨床研究表明,這兩項功能的改善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通常是 6-12 個月)才會逐漸顯現(xiàn)[3]。
圖注:iNPH 術后恢復需要耐心(分數(shù)越低表明恢復效果越好)
歸根結底,分流手術重新定義了我們對部分衰老癥狀的認知。 對于特定iNPH患者而言,它實打實地逆轉了特定 iNPH 患者那些常被歸咎于“年老”的步態(tài)問題,提升了生活質量。
即便其他功能恢復尚需時日,但它也已為患者的未來推開了一扇充滿希望的大門,可治療的衰老,或許真的已經(jīng)近在眼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