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總愛吹噓自家軍費全球第一,花起錢來大手大腳,可一比實際效果,總覺得哪里不對勁。
2025年,美國國防預算定在8950億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幣得有6.5萬億出頭,中國才1.81萬億元人民幣,約2458億美元,倆數(shù)字一擺,差不多四倍差距。
可問題是,美國砸這么多銀子,新裝備更新速度還趕不上中國,尤其是五代機這塊兒,殲-20年推100多架,F(xiàn)-35那邊勉強156架左右,成本還高出一截。
美國8950億,聽著嚇人,可細摳起來,大頭兒都撒到海外去了。官方數(shù)據(jù),美軍全球有750多個軍事基地,散布80多個國家,從日本沖繩到德國拉姆施泰因,從韓國烏山到中東的卡塔爾阿里烏代德,全是錢坑。
光運營維護,一年就得317億美元起步,日本韓這兩個大戶,每年美國還得額外貼6億多。
這些基地不光修路蓋樓,還得養(yǎng)兵、運油、修飛機,供應鏈拉得老長,從歐洲買芯片到澳洲挖稀土,層層轉手,成本翻倍。結果本土研發(fā)和生產擠出空間小了,新裝備迭代就慢。這預算里,海外部分占了四分之一還多,留給空軍海軍的錢雖多,可攤薄到單項項目上,效率就打折了。
美國軍工企業(yè)這些私營巨頭,像洛克希德·馬丁、波音、雷神,表面上技術牛,骨子里卻追著利潤跑。F-35項目就是活例子,總研發(fā)和維護成本已超1.58萬億美元,超支44%,單價還卡在1.5億美元一架。
一來,合同機制松,軍火商報價時總愛加水,國會批錢時也睜只眼閉只眼。二來,供應鏈全球化,零件從四面八方來,物流關稅一算,人工工資又高,美國工人時薪動輒幾十刀,遠超中國這邊。企業(yè)還得養(yǎng)股東,分紅、股票回購,花掉大筆錢。
結果,2025年F-35交付計劃才156架,其中還有34架是庫存清倉,真正新鮮出爐的沒多少。美媒自己都說,這產能跟不上需求,援助烏克蘭以色列時,彈藥庫存一夜見底,生產線忙不過來。
我國軍費1.81萬億,增長7.2%,連續(xù)三年穩(wěn)在個位數(shù),占GDP才1.3%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以下。這錢花得精打細算,國家統(tǒng)籌,軍工企業(yè)多是國企,左手倒右手,沒那么多中間環(huán)節(jié)。
殲-20的生產就是典型,成都飛機工業(yè)集團用脈動生產線,效率提升300%,國產化率95%以上。2025年,年產量穩(wěn)在100-120架,總數(shù)已破300架,五大戰(zhàn)區(qū)全覆蓋。
單機成本估摸1.1億美元,比F-35低了四成,為啥?發(fā)動機換國產WS-15,供應鏈本土化,工人協(xié)作機器人,組裝周期短到3天一架。
研發(fā)攤銷也快,量產10周年了,規(guī)模效應拉平了前期投入??哲娏醒b速度飛起,2025年目標直奔500架,亞太空域的平衡感悄然變了。
美國軍費高,結構散,海外基地像個無底洞,私企利潤導向讓成本水漲船高。中國呢?預算緊湊,重點投裝備更新和研發(fā),2025年這1.81萬億里,空軍部分占比不小,直接推殲-20迭代。
美方報告直言,中國軍費雖少,但采購效率高三倍,新裝備交付速度是美國的五倍。
美國人花大錢,圖個霸權穩(wěn)當,可老百姓日子緊巴巴,預算赤字年年破紀錄。中國軍費增長跟經濟同步,軍人待遇穩(wěn)升,裝備好用不鋪張。
軍費這玩意兒,本該是為國為民的,可落到私企手里,總免不了層層盤剝。
中國殲-20的每架出廠,都是這勁頭的結晶,美國人看在眼里,酸在心里。
參考資料
中國兩型五代機攜手出海 澎湃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