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菜不放蒜,香味少一半”。
南方人炒青菜時撒的蒜末,腌蒜壇里泡得脆嫩的糖蒜,北方人拌涼菜時拍碎的生蒜——這顆幾瓣脆生生的大蒜,早已是中國人餐桌上的調味靈魂。可誰能想到,這日常用來提鮮的食材,竟藏著對抗肝纖維化的“天然利器”?
近期,南京中醫(yī)大鄭仕中、邵江娟教授團隊在《Advanced Science》(中科院1區(qū),IF:14.3)發(fā)表的研究,給肝纖維化高危人群帶來重磅消息:大蒜中特有的活性代謝物二烯丙基三硫醚(DATs),能精準抑制肝臟纖維增生,堪稱肝纖維化的“天然克星”。
這個讓“蒜控”們驚喜的發(fā)現(xiàn),到底藏著怎樣的科學道理?
1、團隊解密:大蒜的“抗纖力”如何起效?
闡述此次實驗之前,需要先解釋清楚肝為什么會“纖維化”。
肝纖維化的核心在于肝星狀(HSCs)的異常激活,HSCs平時處于休眠狀態(tài);可一旦遇到長期酗酒、熬夜、高糖飲食等刺激,它們就會被“喚醒”,不斷分泌膠原纖維。這些纖維像雜亂的絲線,逐漸在肝間堆積、打結,最終織成“僵硬的纖維網(wǎng)”,讓肝臟失去彈性,纖維化。
南京中醫(yī)大的這項研究,則揭開了大蒜抗肝纖維化的神秘面紗:大蒜中特有的活性代謝物二烯丙基三硫醚(DATs)能直擊肝纖維化的“罪魁禍首”——活化的肝星狀(HSCs),通過“誘導銅死亡”的獨特機制,從源頭切斷纖維生成路徑。
科研團隊發(fā)現(xiàn),大蒜中的DATs,就像“精準的解線人”:它能與肝星狀內的RAB18蛋白特異性結合,促使該蛋白發(fā)生液-液相分離,進而激活相關膜結構,在體內高銅環(huán)境下觸發(fā)“銅死亡”——簡單說,就是讓過度活化的“纖維編織工”停止工作,從根源上阻止纖維繼續(xù)堆積。
更關鍵的是,DATs還能抑制脂滴自噬,減少肝臟脂肪對纖維修復的干擾,相當于給肝臟同時穿上“抗纖+降脂”的雙重防護衣。
看到這里,不少人可能已經(jīng)準備剝蒜生吃了,不過想靠日常吃蒜達到抗肝纖維化的效果,真的現(xiàn)實嗎?
2、科技破局:中國方案精準發(fā)力
答案是不能。首先,活性成分“嬌氣易失”:DATs的穩(wěn)定性比大蒜素還差,55℃以上就會開始分解,平時炒菜的高溫會讓90%以上的DATs瞬間“失效”;即便生吃,口腔中的消化酶、胃里的胃酸也會快速破壞它,最終能被肝臟吸收利用的,連5%都不到。
其次,大蒜中的含硫化合物對胃腸道黏膜刺激極強,長期生吃大蒜,別說胃炎、胃潰瘍者扛不住,普通人也會被燒心、反酸、胃痛折騰得夠嗆。
例如其專利AKK001護肝菌作為腸道屏障的“修復師”,能讓腸道有益菌數(shù)量增加45%,減少毒素入肝,使肝臟解毒效率提升30%;四氫姜黃素則以3倍于普通姜黃素的抗炎力,精準阻斷NF-κB炎癥通路,從源頭掐斷肝損傷誘因;98%高純度的二氫楊梅素可將酒精代謝產(chǎn)物乙醛的分解速度提升40%,同時修復受損肝膜,其防護效果已通過第三軍大學驗證,能使ALT和AST指標分別下降25%、16.2%。
3、科學干預要養(yǎng)好日常習慣
當然,也必須明確的是,肝纖維化的逆轉是一個長期過程,沒有任何一種食物或產(chǎn)品能“一勞永逸”。肝臟本是“沉默的修復大師”,擁有強大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只要作息規(guī)律、飲食均衡,偶爾的熬夜、飲酒,肝臟都能通過自身代謝慢慢修復。
就像南京中醫(yī)大教授在研究中強調的:“大蒜是大自然給人類的饋贈,但真正的護肝,更要配合規(guī)律作息、合理飲食的‘基礎養(yǎng)護’?!?/p>
說到底,護肝的關鍵從來不是“依賴某樣東西”,而是“科學干預+習慣打底”的結合。把“每天吃夠蔬菜”“少喝甜飲料”“11點前睡覺”變成日常,定期做肝纖維化篩查,再搭配精準的科學干預,才能讓肝臟始終保持“柔軟有彈性”。
畢竟, 好的肝臟,才是長久生活質量的“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