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馬英九三姐馬冰如在北京的26年,她到底有什么故事?
馬英九的三姐馬冰如,在北京待了26年,身邊人有的說她是嫁了個工程師才在這安家,也有人說是來退休養(yǎng)老,話傳來傳去她自己也不解釋,你看她這些年做的,真沒把自己當(dāng)什么“外派家屬”或者“政要親戚”,就是那種埋頭做事的人,搞教育,做公益,組織交流,就這三條線,平時就泡在學(xué)校里,在順義國際學(xué)校教中文,她那個康州教師執(zhí)照,還有美國的教齡,背景夠硬的。
但她人很低調(diào),直接就去當(dāng)老師,后來帶著教師團隊,搞跨文化課程,干起活來特別投入,跟媒體圈子一點不沾邊,沒人追著她拍,也沒搞那些資本運作的事,就這么在北京扎下來了,好多人都沒注意到她這些年到底做了些什么。
她1948年長沙出生的,父親馬鶴齡,國民黨那邊的高級將領(lǐng),1949年去了臺灣,家里那一輩搞黨政軍的,不是去了臺灣就是去了美國,她自己也早早去美國留學(xué),教書,后來嫁給了ABB的高級工程師趙蜀遠,按理說這種背景,留在美國養(yǎng)老是板上釘釘?shù)氖隆?/p>
可北京這邊,1997年她跟著丈夫派駐ABB北京代表處,這一來就是26年,剛開始就在順義國際學(xué)校,后來做到了中文教學(xué)主任,管課程,帶團隊,搞跨文化教學(xué),十幾年的教育經(jīng)驗,都是一步一個腳印干出來的。
有人說她是國民黨將門之后,在北京搞教育做公益,還有青少年交流,比好多紅二代都干得實在,不喊口號,不搞排場,做事有規(guī)矩,人又低調(diào),話也不多,一碰到什么復(fù)雜的事,就是直接上手干,2008年汶川地震,當(dāng)天就發(fā)動全校師生捐款,數(shù)目不小。
后來又和丈夫匿名捐錢,在四川建了所鶴凌愛心小學(xué),那個鶴字就是她父親名字里的,剪彩她也去了,就是沒宣傳,沒人知道這錢是誰捐的,家國情懷這東西,好多人有各種解讀,說法也多,可事實就是,那年頭一個臺灣人,能在災(zāi)區(qū)捐錢蓋學(xué)校,還不炒作,就是做事。
她不是馬英九的代言人,可關(guān)鍵時候作用真不小,2023年馬英九回大陸祭祖,整個行程特別順,背后是誰在聯(lián)系,北京這邊那個青年交流團,37個清華北大復(fù)旦的學(xué)生,挑人,安排行程,對接細節(jié),這些事都是她在操持,特別務(wù)實,不炒作,不激進,是真正在做事,用行動促進統(tǒng)一的那種方式,不用口號,不高調(diào),行動本身就帶著交流,她小時候撿過破爛,后來在臺灣靠教育翻身,之后又在美國打拼了十年,最后在北京教書。
她很清楚兩岸年輕人的思想差異,制度不一樣,語言差不多可就是容易誤會,交流就是為了填平這些溝,先聊起來,先一起吃個飯,逛逛夜市,總比在網(wǎng)上互相罵強。
馬家五個姐弟,基本都在美國和臺灣,大姐馬以南在美國,二姐馬乃西也移居海外,四弟馬英九在臺灣政壇,就她這個三姐馬冰如在北京定居,常年在這生活,參與各種事務(wù),每一件事都親力親為,在國際學(xué)校教書,為災(zāi)區(qū)籌建學(xué)校,組織兩岸青年交流,馬英九來大陸她就在民間配合,還參加各種學(xué)術(shù)公益活動,她早就不是誰的姐姐了,是她自己活成了一個角色。
北京這26年,順義都變成了國際區(qū),高鐵、教育資源全都起來了,年輕人群體也特別活躍,一個1948年出生的長沙女子,成了北京一所中學(xué)里的中文教學(xué)主力,一個教育公益的捐助者,一個兩岸青年的搭橋人,這些都不是偶然,是她自己的選擇。
馬冰如在北京的26年,那種家國情懷,那種為兩岸對話付出的努力,還有時代最需要的那種行動力,大家記住她也不是因為她是馬英九的姐姐,是她自己選了條最踏實的路走,每個人不一定能決定國家的走向,但總能做點什么事,在時代里做一點正確的事,這個女人,在北京,就這么安安靜靜地做了26年,這就是個例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