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想必不少人都有過追劇“踩雷”的崩潰瞬間。
有的劇情離譜到讓人摳出三室一廳,價值觀歪到刷新認知,有的連基本的歷史常識和文化尊重都拋之腦后。
偏偏這類劇集還總打著“大制作”“誠意作”的幌子收割流量,直到央媒下場點名批評,才算給觀眾出了口氣。
今天就來好好盤點5部被央媒點名的電視劇,如果你一部都沒看過,那是真幸運。
《談判官》
楊冪和黃子韜主演的《談判官》,當初靠著“高級談判官職場奮斗”的噱頭吸引了不少觀眾,結果開播后大家發(fā)現(xiàn):這哪里是職場劇,分明是換了身西裝的“霸道總裁愛上我”。
央媒直接點破其本質:“披著現(xiàn)實題材外衣,骨子里還是懸浮偶像劇”,把觀眾對職場劇的期待摔得粉碎。
劇中的“談判官”職場線堪稱“離譜教科書”。楊冪飾演的女主作為頂尖談判專家,每次談判靠的不是專業(yè)分析,而是“心靈雞湯式說教” 和莫名其妙的情緒爆發(fā)。
有場跨國并購談判戲,她既不看數(shù)據(jù)報表,也不做風險評估,僅憑一句“你們要尊重員工的夢想”就說服了對方高管,把動輒上億的商業(yè)談判變成了“情感調解現(xiàn)場”。
真正的談判桌上需要的法律知識、心理博弈、行業(yè)經(jīng)驗,在劇中全被簡化成“女主光環(huán)”。
要真想了解談判行業(yè),看這部劇不如看紀錄片,至少能學到點真東西。
《東八區(qū)的先生們》
2022年張翰自導自演的《東八區(qū)的先生們》一開播,就以豆瓣2.1的超低分刷新了國產劇評分下限,被網(wǎng)友戲稱“用腳寫劇本,用臉耍油膩”。
這部號稱“打磨十年的誠意之作”,從頭到尾都在暴露創(chuàng)作的敷衍與對女性的不尊重,最終被央媒點名質疑“誠意何在”,下架時幾乎沒人同情。
劇中的油膩名場面能湊成一部“尷尬集錦”:張翰飾演的男主摟著女主吃飯時,手在女演員胸部上方停留數(shù)秒才挪開。
還有一場拉扯戲里,男主硬生生要隔著衣服把女主的內衣肩帶拽下來,這種刻意制造的低俗情節(jié),既無劇情必要性,又充滿冒犯感。
更讓人不適的是臺詞,四位男主湊在一起討論女性時,滿是“物化視角”,比如調侃“女生穿短裙就是為了吸引注意力”,仿佛活在十年前的刻板印象里。
觀眾最失望的是,十年時間本應打磨出細膩的人物與扎實的劇情,結果呈現(xiàn)出的卻是堆砌的狗血橋段。
四位男主從大學到中年的成長線模糊又空洞,唯一讓人記住的只有張翰標志性的“霸總式邪魅一笑”和無處不在的油膩肢體動作。
《雷霆戰(zhàn)將》
2020年播出的《雷霆戰(zhàn)將》,打著“抗戰(zhàn)題材”的旗號,卻把艱苦卓絕的抗日戰(zhàn)爭拍成了“偶像耍帥現(xiàn)場”,開播一天就因觀眾猛烈抨擊全網(wǎng)下架,《人民日報》更是直接批評其“對歷史缺乏敬畏之心”。
劇中的服化道首先顛覆了人們對戰(zhàn)爭年代的認知:八路軍戰(zhàn)士的軍裝嶄新筆挺,連一點灰塵都沒有,主角們清一色噴著發(fā)膠、化著精致妝容,頭發(fā)絲都打理得一絲不茍。
女護士穿著剪裁合身的短裙,踩著粗跟皮鞋穿梭在“戰(zhàn)場”上,別說打仗了,走路都未必方便。更夸張的是場景設置:八路軍獨立團居然住進了帶陽臺的豪華別墅,師長郭勛魁在戰(zhàn)火紛飛的前線,還能氣定神閑地喝著咖啡、抽著雪茄,活像在拍都市偶像劇。
《雷霆戰(zhàn)將》的下架,明確傳遞了一個信號:任何對歷史的輕慢與戲說,都必然會遭到觀眾的抵制和輿論的譴責。
《抗日奇?zhèn)b》
說到“抗日神劇”的“鼻祖”,《抗日奇?zhèn)b》絕對繞不開。
這部2011年播出的劇集,因“手撕鬼子”“繡花針殺鬼子”等夸張情節(jié)火遍全網(wǎng),被央視《新聞 1+1》點名批評“過度娛樂化,褻瀆歷史”,成為廣電總局整治抗戰(zhàn)雷劇的典型案例。
劇中的“神操作”簡直突破了物理常識和歷史底線:男主杜大鵬力大無窮,徒手就能把鬼子撕成兩半,鮮血飛濺的畫面看得人頭皮發(fā)麻;女角色用繡花針當武器,能精準射中鬼子的眼睛,比槍還好用。
還有角色會“輕功”,飛檐走壁躲過子彈,在日軍營地橫沖直撞如入無人之境。這些情節(jié)看似在“歌頌英雄”,實則把艱苦卓絕的抗戰(zhàn)變成了“武俠玄幻劇”。
把敵人描繪得過于弱智,把勝利說得唾手可得,這是對歷史的歪曲,更是對先烈的不敬。
《我叫劉金鳳》
2022 年辣目洋子主演的《我叫劉金鳳》,本想走“古裝輕喜劇”路線,結果因為服化道里的大量日本元素引發(fā)全網(wǎng)爭議,被《人民日報》點名批評 “古裝劇美術不可隨意化用外國風格”,最終下架整改,成了“文化不尊重”的典型案例。
這部以“東皓國”為背景的古裝劇,按理說該主打中國傳統(tǒng)美學,可劇中的服化道卻處處透著“違和感”。女主父親劉歇戴的帽子,和日本古代文官的“垂纓冠”幾乎一模一樣,這種帽子在日本平安時代的影視劇里很常見,出現(xiàn)在中國古裝劇里顯得格外突兀。
更明顯的是服裝細節(jié):女性角色的衣服腋下有明顯開口,這正是日本和服特有的“身八口”設計,而男性角色的服飾肩膀處開口,又與日本“狩衣”的特征高度重合。
除了服飾,劇情里的“文化錯位”更讓人不適:架空的中國古代王朝里,角色頻繁吃壽司,宮廷布置里混進歐式地毯,甚至皇帝大婚現(xiàn)場擺上了麥克風和混響大喇叭。
這些元素堆砌在一起,既無喜劇效果,又顯得不倫不類。有網(wǎng)友吐槽:“說是中國古裝劇,倒不如說是‘多國文化大亂燉’,根本看不到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
這部劇的翻車也提醒創(chuàng)作者:古裝劇的 “創(chuàng)新” 不是 “胡編亂造”,尊重文化傳統(tǒng)才是創(chuàng)作的底線。
結語
這 5 部被央媒點名的爛劇,雖然題材不同、槽點各異,但本質上犯了同一個錯誤:輕視觀眾的智商,無視創(chuàng)作的底線。
為了博眼球,有些人就可以犧牲專業(yè)性;為了賺快錢,可以拋棄敬畏心。但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央媒的點評更是一針見血:影視作品不是 “圈錢工具”,而是文化載體。
希望這5部劇的教訓能讓創(chuàng)作者們警醒:與其在噱頭和流量上費盡心機,不如踏踏實實地做內容。畢竟,觀眾需要的是能打動人心的故事,而不是侮辱智商的“爛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