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李欣媛
界面新聞編輯 | 姜妍
18.35億,被電影行業(yè)寄予厚望,視作“沖擊全年500億目標”關鍵陣地的國慶檔,失守于一個極為尷尬的數字。
據拓普數據,同比2024年,國慶檔票房下滑12.77%,僅居影史檔期第九。若考慮到此次雙節(jié)同慶,檔期時間延長至8天的因素,那么國慶檔的日均票房僅2.29億,同比下滑達到23.7%。
國慶檔大盤概況(圖源:拓普數據)
票房不佳并非供給不足,此次國慶檔上映的影片背后出品方囊括了諸多國內頭部影視公司,其中《志愿軍:浴血和平》及《刺殺小說家2》更是頭部影視公司手里的重點存貨。但這些“底牌”并沒有得到好的市場反饋,兩部系列影片的票房相比前作均有大幅下滑。
今年國慶檔電影普遍調整發(fā)行價,試圖用“降價”來拉回觀眾。據拓普數據,國慶檔平均票價36.63元,為近五年來首次下跌至40元以下。然而,大盤人次與場均人次仍在同比下跌。
在預售欠佳的情況下,前期頭部大片并沒有帶動整體市場大盤,中期階段又沒有跑出勢頭更猛的“黑馬”,導致市場大盤最終進入“跌無可跌”的模式。
舊片居亞軍,史無前例
此次國慶檔最特殊的現象莫過于9月18日便已上映的《731》,以非檔期新片的身份最終拿到了檔期亞軍的成績,該現象在國慶、春節(jié)等長檔期中從未出現過。
每逢檔期,“選擇新片”是大多數時候業(yè)內分析人士認定的必然市場規(guī)律,除非清明、五一、端午等較短的檔期,且遇到供給缺位的情況,才有可能被打破。而春節(jié)檔、國慶檔一向因大容量而被視為電影產業(yè)“兵家必爭之地”,供給不足的情況幾乎不可能發(fā)生,因此舊片往往少有機會。
然而,今年《731》的出現完全打破了這一規(guī)律。
《731》的強勢表現并非毫無跡象可循。在國慶檔之前,《731》便已經成為中國影史9月票房冠軍。而國慶檔自2019年起便與主旋律商業(yè)大片實現了強綁定,形成了獨特的檔期氣質與觀影習慣。盡管近年來國慶檔影片類型愈發(fā)多樣化,但占據大盤頭部位置的仍然是主旋律影片。因此,《731》理所應當地迎來了上映后的第二春。
國慶檔票房前三名(圖源:燈塔專業(yè)版)
原本被托付的影片意外折戟,而已經上映接近兩周的影片卻強勢反彈,這背后恰恰揭示出了此次國慶檔爆款缺乏的最關鍵原因——話題度。
如今的電影市場要成為爆款影片,話題度幾乎是必備因素,所謂的“大制作”“好劇本”“強類型”在話題度匱乏的情況下,很難獨自起效?!?31》盡管口碑兩極分化,但在映前便已在短視頻平臺上引發(fā)大量討論,累積了一定的票房勢能。
值得注意的是,掀起網絡討論的源頭,并非來自片方自身的營銷動作,而是無數博主對于《731》的延展討論。把目光拉回到2023年暑期檔,彼時爆火的《孤注一擲》《消失的她》,也并非電影自身成功造勢,而是當時短視頻平臺上“詐騙”“東南亞”相關內容正是火熱。這表明,電影話題度推高,很難來自于電影從業(yè)者本身的創(chuàng)造力,而是被動的輿論反應所致,這也讓電影市場的票房高低增添了更加模糊的不確定性。
不過,《731》目前在貓眼、燈塔平臺的預測票房仍未突破20億,其在檔期內也僅收獲接近3.5億的成績,與往年的爆款影片對比相去甚遠。此番尷尬的情況在于,存量與增量觀眾之間,并未在這個國慶檔達成統(tǒng)一,導致票房分布相對均勻,沒有“贏家通吃”的情況出現。
據貓眼數據,2025年國慶檔一線城市票房占比僅為13%,為近五年最低,而三四線城市票房占比則高達49%。其中,一線城市票房占比最高的影片為《風林火山》《三國的星空 第一部》,這兩部影片的票房是國慶檔上映新片的倒數第三與第四。
2025年國慶檔新片城市線票房占比(圖源:貓眼研究院)
下沉市場則展現出了對《731》的強勢偏愛,據燈塔數據,《731》在三四線城市的票房占比為59.3%,在一線城市僅有5.9%,迥異于大盤整體結構。貓眼數據亦顯示,國慶檔新用戶(三年內未在平臺購票的用戶)占比高于去年,但接近87%的新用戶均來自于《731》,足見其對于增量用戶的吸引程度。
在映前已經積累可見熱度的情況下,《731》選擇定檔9月18日,既盤活了9月這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冷檔期,烘熱大盤,同時沒有與暑期檔、國慶檔兩大檔期的影片正面交鋒,爭奪存量票房,這在很大意義上抬升了大盤的上限,讓過去沒有購票習慣的觀眾走進影院?!?31》能有如今的成績,并非來自于偶然。
影院面臨危急時刻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出品方失去制造爆款的能力,位于產業(yè)下游的影院便是最先體會到寒冷的環(huán)節(jié)。
沒有絕對意義上的頭部電影,使得整個檔期的票房結構分散,進而影響影院的排片節(jié)奏。資深影院經理董文欣在微博上表示,一般國慶到4日排片基本固定,但是《震耳欲聾》2日開始點映,再加上前期新片沒有大爆作品,《731》反而效果更佳,讓排片情況每天都充滿了變數。
另一邊的特效廳也是影院吸引觀眾回到影院的一大利器,今年國慶檔有著大場面制作的《志愿軍:浴血和平》和諸多中式奇幻元素的《刺殺小說家2》,兩部作品幾乎都擠占了特殊廳排片。據拓撲數據,《志愿軍:浴血和平》國慶檔特效廳票房1.45億,貢獻國慶檔特殊廳總票房43.3%。不過,特殊廳銀幕數穩(wěn)中有增的勢頭下,票房成績仍力有不逮,同比下降21.2%,僅貢獻大盤18.2%。
影院經理絞盡腦汁縱橫排片策略,使得今年國慶檔的放映場次再度創(chuàng)下新高,達到365.63萬場,同比增長15.35%,但對應上下滑的總票房,不難感知到,場均收益與單影院收益受到巨大挑戰(zhàn)。拓普數據顯示,2025年國慶檔單影院日均收益僅17977元,同比下滑26.2%,甚至低于檔期票房更差的2022年。
近七年國慶檔單影院日均收益(圖源:拓普數據)
電影市場存在檔期依賴癥已久,因此大檔期對于影院來說向來是“回血時刻”。表現穩(wěn)定的核心檔期才能減緩影院的現金流壓力,緩解非檔期時期客流稀少帶來的虧損壓力。然而今年除了《哪吒之魔童鬧海》在春節(jié)檔創(chuàng)下奇跡之外,其余大檔期幾乎都沒有充分發(fā)揮到“回血”功能,讓影院經營雪上加霜。
具體來看,頭部影院受到影響最大,票房體量下滑明顯。拓普數據顯示,2025年國慶檔票房50萬及以上的影院僅396家,而2024年同期為695家,近乎腰斬。
近七年國慶檔不同票房體量影院數量占比(圖源:拓普數據) 向非票收入轉型
觀眾都去哪兒了?答案呼之欲出,線下文旅。
根據美團旅行發(fā)布數據顯示,國慶節(jié)8天共帶動平臺出行訂單量較2024年國慶假期增長超30%。上漲的文旅消費和下跌的影院消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有限的影院空間無法承載觀眾更多的娛樂需求時,電影自然不再是觀眾的首選。
在傳統(tǒng)票房經濟天花板觸頂的當下,多元化消費生態(tài)便成為了行業(yè)增長的動力引擎。電影可以有效借用線下消費如火如荼地態(tài)勢,發(fā)揮“電影+”優(yōu)勢,將其它消費場域的動能轉化為自身的收益目標。
自春節(jié)開始“電影+”活動持續(xù)帶動文旅消費和電影票房收入。最明顯的例子莫過于春節(jié)檔,“跟著電影品美食”活動主力江蘇省的電影票房首次突破10億,成為中國影史上第一個實現這一成就的省份。
國慶檔關于“電影+”的玩法持續(xù)上新,《志愿軍:浴血和平》取景地之一的江西上饒橫峰影視基地設計了精品線路,游客憑票根或者基地門票可享受當地餐飲酒店折扣,除此之外《刺殺小說家2》《三國的星空第一部》等影片取景地也都成為了熱門的打卡地,實現了電影和旅游的雙向賦能,熱度疊加。
年初一部史無前例的《哪吒之魔童鬧?!匪鶐Ыo市場的啟發(fā)不單單是150億突破性票房,更是高達千億的可觀IP衍生收入。在今年上影節(jié)的開幕論壇上,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就曾提到,國外電影票房在整個電影收入中的比例是30%多,現在中國是90%以上,如果票房不行,電影必然虧損。
降低票房依賴的關鍵,就是讓電影不再單單是短期的檔期消費,而是發(fā)展成長期的生活消費。暑期檔的《浪浪山小妖怪》《羅小黑戰(zhàn)記2》《長安的荔枝》就是最佳范例,其中,《浪浪山小妖怪》授權的衍生單品超800款,這些衍生單品打通的用戶心智,一步步反哺電影的實現最大化的收益。 據貓眼研究院數據顯示,2025年暑期檔衍生品收入同比增長120%,其中《浪浪山小妖怪》貢獻了近30%。
反觀今年的國慶檔,縱然類型多元,但是缺少一部作品將內容轉化為深入人心的“文化符號”,觀眾消費意愿銳減,自然無法使得作品的商業(yè)價值被有效開發(fā)。
如何鍛造具有社會共鳴與持久生命內核的作品,才是抵御市場波動,實現商業(yè)價值最大化的根本途徑,畢竟,在“降價”都無濟于事的情況下,這可能是唯一的破局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