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綠皮火車穿越大山,到高鐵動車飛馳平原,每一位乘坐火車的旅客,都會在火車頭或站牌上看到一個熟悉的圖案——鐵路路徽。
經(jīng)過了層層篩選,這個設計最終從三千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
那么,這個被譽為“無法超越的經(jīng)典”的路徽,是如何在百廢待興的年代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
1949年,我國剛剛從戰(zhàn)火中走出,一切都在重建之中。
當時的鐵道系統(tǒng)標識分散、混亂,不同地區(qū)各自為政,急需一個能代表全國鐵路的統(tǒng)一標志。
軍委鐵道部提出在全國范圍內公開征集鐵路路徽設計方案,消息一經(jīng)報紙發(fā)布,瞬間引發(fā)了社會的強烈關注。
為新中國鐵路貢獻一份力量,為歷史留下自己的印記。
無論是專業(yè)設計師、藝術愛好者,還是普通百姓,都被這次機會深深吸引。
一時間,畫板和坐標紙成了稀缺品,連裁縫用的量尺和木匠的方格模板也派上了用場。
參賽者們熬夜作畫,試圖在一張張草圖中描繪出自己心目中的鐵路路徽,甚至有些人還在圖案上附上詳細的注解,希望通過清晰的表達贏得評審的青睞。
在這場全國矚目的鐵路路徽征集活動中,一位名不見經(jīng)傳的設計師陳玉昶脫穎而出。
實際上,他的職業(yè)背景與鐵路毫無關聯(lián),但正是這份“外行人”的視角,賦予了他的設計一種別具一格的創(chuàng)意。
陳玉昶出生于1912年,雖年少求學于日本,但后來長期從事技術工作,擅長機械制圖的他,始終對繪畫和構圖抱有濃厚興趣。
在日常生活中,他習慣隨手畫一些與機械相關的草圖,可以說,繪畫和構思已經(jīng)成為他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而當他偶然看到鐵道部的設計征集公告時,立刻被這一挑戰(zhàn)激發(fā)了靈感。
他先是在街邊小店買了一疊坐標紙,這是他繪制工程圖時的必備工具,回到家后,他將這些紙平整地鋪開在桌上。
白天忙于工作的他,利用每一個夜晚埋頭繪圖,深夜房間里的燈光常常亮到天明,一張張圖紙上逐漸勾勒出不同的設計方案。
他時常將剛完成的草圖貼在墻上,從遠處瞇著眼觀察效果,然后一邊沉思一邊修改,路徽不僅要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還必須在形式上融入鐵路的行業(yè)特點以及新中國的時代精神。
經(jīng)過多次推翻重來的過程,陳玉昶終于找到了創(chuàng)作的核心靈感:用一個變形的“人”字,作為整個設計的上半部分,象征著鐵路是為人民服務的公共事業(yè)。
而“人”字的末端線條自然延展,連接到下半部分的設計——一個工字形的構造,巧妙地表達了鐵路工人作為建設者和守護者的重要地位。
更令人稱道的是,下部的“工”字不是簡單的字體,而是經(jīng)過藝術化處理,模仿了當時標準鋼軌橫截面的形態(tài),與鐵路的行業(yè)特質高度契合。
同時,上部的“人”字變形后,又讓整個圖案看起來像一列火車正面迎面駛來的形象。
這種設計語言既簡潔明快,又富有象征意義,仿佛在向外界宣告:人民和鐵路共同托舉著新中國前進的未來。
據(jù)陳玉昶的兒子回憶,這些圖紙上的每一筆線條、每一個尺寸標注,都蘊含著陳玉昶深夜伏案時的細膩心血。
在他的原始設計圖中,“人”字的兩端線條是銳角的,顯得銳利有力,仿佛要刺破困難險阻,而鋼軌的構造部分則嚴格按照真實比例繪制。
正因如此,陳玉昶的設計注定不凡,它承載著新中國建設的偉大夢想,也成為后世難以逾越的經(jīng)典符號。
短短一個月內,全國各地便涌現(xiàn)出超過三千份參賽作品;
這也給鐵道部的評審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如何從這3248幅風格各異的圖案中,挑選出最能代表新中國鐵路精神的作品?
評選的第一步是初篩。鐵道部專門組建了一支初審團隊,將所有設計稿按統(tǒng)一編號分類存檔,并對每幅作品逐一分析。
從象征意義到構圖巧妙性,從視覺沖擊力到實用性,初審團隊從多個維度逐一評分。
不少設計圖案顯然缺乏實際操作性,例如某些作品過于復雜,難以批量應用;而另一些雖然構思新穎,但未能體現(xiàn)鐵路行業(yè)特質。
經(jīng)過第一輪篩選,三千多幅作品中只有不到兩百幅得以進入下一輪。
鐵道部特地騰出一個寬敞的大廳,將所有入圍作品懸掛起來,供鐵路干部職工以及社會公眾參觀點評。
展廳內人頭攢動,人們指指點點,認真討論每一幅設計。
而對于那些在基層工作的鐵路干部來說,這樣的設計征集活動更是激發(fā)了他們強烈的參與感。
畢竟,這個標志將會出現(xiàn)在鐵路系統(tǒng)的每一處角落——無論是車站的站牌、火車頭的車身,還是制服上的帽徽和紐扣。
因此,他們不僅是評審者,也是這個標志未來的使用者。
許多干部在參觀完展覽后,特意留下自己的投票意見,甚至用信件的形式寄回詳細的反饋。
與此同時,鐵道部還邀請了多位藝術家和設計領域的專家組成專業(yè)評審組。
專家們從圖案的藝術美感、文化內涵和技術實現(xiàn)等多個角度進行嚴謹?shù)脑u估。
會上,專家們的意見不時發(fā)生分歧,有人認為某些設計線條過于纖細,不符合標志的識別要求;有人則認為圖案應更多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
在展覽和專業(yè)評審雙管齊下的情況下,幾個備選方案逐漸脫穎而出。最終,只有四幅作品進入終極角逐。
這些作品分別代表了不同的設計思路——有的注重行業(yè)屬性,強調鐵路設施的象征;有的則更具文化意味,著眼于人民與鐵路的關系
其中,陳玉昶的設計,贏得了評審組和廣大干部職工的廣泛支持。
1950年1月22日,《人民日報》正式刊登了鐵道部的公告,宣布由陳玉昶設計的鐵路路徽成為全國統(tǒng)一標志。
從那一刻起,這個設計便與中國鐵路的命運緊緊相連。
在設計初期,標志以紅色背景搭配白色圖案,鮮明的色彩象征著新中國蒸蒸日上的建設熱潮,也。
這種配色與那個熱血昂揚的年代高度契合,每當人們看到這抹紅色,總會聯(lián)想到奔騰的火車頭和新中國的廣闊藍圖。
路徽正式啟用后,不僅成為全國鐵路的統(tǒng)一標志,還迅速融入鐵路職工的日常生活。從帽徽到紐扣,從車站站牌到火車票證,這一標志無處不在。
即便是幾十年后,退休的老職工談起自己戴過的那枚鐵路徽章,臉上依然洋溢著榮光。
在實際使用中,鐵道部對標志進行了一些微調。
原稿中“人”字末端的銳角設計,后來被改為直角,使整個標志更加端莊大氣,這樣的調整雖小,卻極大提升了標志的實用性與審美耐久性。
由此可見,這個標志并非單純的藝術品,而是經(jīng)過精心打磨、反復推敲后的匠心之作。
隨著時代的推進,從綠皮火車到高鐵動車,從蜿蜒山間的小站到國際化的大型樞紐,鐵路建設日新月異。
然而無論技術如何更新?lián)Q代,無論列車如何高速飛馳,鐵路路徽始終屹立不倒。
它仿佛在無聲地宣告:無論世界如何變化,人民鐵路始終為人民服務。
對于許多老一輩人來說,這個標志承載了他們難忘的青春歲月:候車室里一次次激動人心的等待、車廂里一段段溫馨或離別的旅途,都離不開鐵路路徽的陪伴。
而對年輕一代而言,它不僅是中國鐵路的象征,也是中國設計史上不可逾越的經(jīng)典之一。
近年來,隨著時代審美的變化,鐵路路徽在應用形式上逐漸向扁平化、數(shù)字化方向發(fā)展,比如在高鐵標志的設計中,路徽被以簡化版形式融入品牌形象,更具現(xiàn)代感和科技感。
然而,無論如何變化,其核心構圖始終未曾改變,火車頭、鐵軌、人字與工字的巧妙融合,仍然是這一標志的靈魂所在。
作為中國十大經(jīng)典標志之一,鐵路路徽不僅代表了一個行業(yè),也體現(xiàn)了新中國設計的原創(chuàng)精神。
許多國際友人在看到這一標志后,都會被其凝練的美感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所吸引,甚至將其與中國郵政的綠標志、中國銀行的圓圖案相提并論。
今天,無論你身處何地,只要看到鐵路路徽,便能感受到新中國蓬勃發(fā)展的力量。
這個圖案,它告訴每一位見證者:無論過去還是未來,人民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總能成就超越時代的經(jīng)典。
參考資料如下:
【1】路徽的前世今生
【2】永恒的經(jīng)典:中國鐵路路徽及其設計者陳玉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