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nèi)容取材于網(wǎng)絡(luò)
作為公眾人物怎么能這么講話呢?虧她還是央視的主持人!
央視的主持人一直都是主持界的頂級班底,無論是業(yè)務(wù)能力,
還是個人的能力,那都是排行前位的。
無論是董卿還是撒貝寧她們都是氣質(zhì)好,情商高的主持人,
能夠在央視占領(lǐng)一方地位的都是能力極強的人。
可是在這其中董倩卻令人意外,她遭到了大家的鄙夷,不但成為了眾矢之的,甚至還被要求讓她滾出主持界。
那么,五十四歲的董倩究竟做錯了什么?
董倩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在央視當主持人已經(jīng)26年了,不少觀眾都喊她 “央視名嘴”。
雖然她在央視的時間很長,知名度也很高,但后來卻因一番言論,被觀眾們罵“冷血”、“毫無人性”,甚至有人讓她滾出主持界。
之所以被人們痛罵,是因為她采訪過程中的好幾次爭議事件。
而要說最早的爭議事件,還得回溯到2008年汶川地震那回。
當時地震剛過,很多幸存者還沒從災(zāi)難的恐懼和傷痛里緩過來。
董倩去采訪的時候,提問卻直接問人家 “當時怎么沒護住家人”“現(xiàn)在覺得自己慘不慘” 這類話。
董倩完全不顧及幸存者剛經(jīng)歷創(chuàng)傷的提問,一下就被觀眾質(zhì)疑太 “冷血”,說她根本沒考慮別人的感受。
這還不算完,到了2013年,她采訪郎平的時候又出了問題。
那時候郎平在美國執(zhí)教球隊,董倩的提問總繞著國籍和情感沖突走。
比如,她問郎平“你現(xiàn)在教外國隊,面對中國球迷會不會覺得愧疚”“你心里到底更偏向哪一邊”。
要知道,郎平當時只是在做自己的職業(yè)選擇,這樣的問題把個人職業(yè)和情感綁在一起,顯得特別不近人情。
如果說,這還不足以讓人生氣,那2015年天津大爆炸那次,爭議就更大了。
當時消防員們剛從爆炸現(xiàn)場撤下來,一個個又累又難過,有的還沒從失去戰(zhàn)友的悲痛里緩過來。
董倩卻追著問其中一個消防員 “要是你真殉職了,你爸媽以后怎么辦?”
這話一出口,那消防員當場就忍不住哭了。
這事很快在網(wǎng)上傳開,大家都覺得她太沒分寸,分明是在給人家二次傷害,輿論一下子就炸了。
2019年涼山森林火災(zāi)的采訪,也讓很多觀眾受不了。
當時火災(zāi)奪走了不少消防員的生命,幸存的消防員心里又自責又痛苦。
結(jié)果董倩直接質(zhì)問人家“你跟那個戰(zhàn)友關(guān)系好嗎?”“你有沒有覺得是自己沒做好,才讓戰(zhàn)友犧牲的?”
這話一出口,簡直是往人家傷口上撒鹽。
大家覺得她對烈士一點尊重都沒有,很多人在網(wǎng)上批評她,說她的提問太尖銳,完全不顧及受訪者的情緒,就是在制造 “二次傷害”。
同時,還有不少人說以后再也不看她主持的節(jié)目,要抵制她的內(nèi)容,甚至有網(wǎng)友直接把 “董倩滾出主持界” 送上了熱搜。
雖然有很多爭議,但董倩自己卻不覺得有問題。
董倩一直堅持說 “做采訪就得戳到核心問題,不然怎么能讓觀眾看到真相”,還說自己每次提問都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沒覺得哪里錯了。
這時,她以前的老搭檔站出來為她說話,說董倩做新聞特別認真,就是想客觀地把真相傳遞給大家。
可即便如此,觀眾們?nèi)圆毁I賬。
大家覺得做新聞不光要專業(yè),更得有同理心,得考慮別人的感受,光追求“核心”不顧人情,根本不是合格的采訪。
后來,隨著輿論愈演愈烈,董倩也從曾經(jīng)的“資深名嘴”成了大家口中的 “冷血主持人”,公眾對她的好感度一下子就崩塌了。
這種情況也讓很多人感到惋惜,畢竟,董倩的主持能力的確很出眾。
跨行做新聞
作為北京本地的獨生女,董倩從小被爸媽疼得沒邊,想要的書、興趣班都滿足,學習也省心,從小學到高中都是前幾名,妥妥的學霸。
18歲時,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北大,她選的是歷史系,覺得能從歷史里看透道理。當時的她,壓根沒想過以后會做主持。
就這樣,她在歷史系學了4年。
畢業(yè)前,董倩本想找博物館或出版社的工作,朋友拉著說 “央視招人,去湊個熱鬧”,她就跟著去了。
董倩萬萬沒想到,在面試時,她并沒有和別人一樣可以迎合考官,僅憑著對問題的獨到理解和不慌不忙的勁兒,竟從一堆新聞科班生里殺出重圍,拿到了央視的offer。
剛?cè)肼殨r,她先在《焦點訪談》做編輯。
董倩發(fā)現(xiàn),自己身邊的同事不是科班出身就是有多年經(jīng)驗,大家聊選題、寫稿子都頭頭是道,她幾乎插不上話。
為了跟上節(jié)奏,她每天最早到、最晚走,熬夜啃專業(yè)書,連吃飯都琢磨稿子,壓力大到掉了十多斤。
就這樣,經(jīng)過日復(fù)一日發(fā)學習和探索,她才慢慢摸透新聞門道,站穩(wěn)了腳。而之后的兩次機會,更是讓她徹底“出圈”。
1999年澳門回歸直播,她負責連線采訪,她提問時精準有條理的語氣和邏輯,讓觀眾記住了這個“說話干脆”的主持人。
2001年,她還憑借多年來出色的主持能力,拿了主持界重量級的“金話筒”獎,徹底成了 “央視名嘴”。
而且,那時她的風格也定了型:說話不繞彎,提問犀利能戳核心,漸漸有了個人品牌,不少觀眾就喜歡她這不裝腔作勢的勁兒。
可這份犀利,后來卻成了麻煩。
汶川地震、天津大爆炸采訪時,她一門心思想 “戳核心問題”,完全沒顧受訪者剛經(jīng)歷傷痛的心情。
觀眾覺得她沒同理心,是 “二次傷害”,但她堅持“做新聞得求真,不能回避關(guān)鍵”。
公眾要共情,她要專業(yè),沖突一爆發(fā),輿論炸了——她從央視標桿,成了被罵 “滾出主持界” 的熱搜主角。
而就在大家以為她要走下坡時,2020年疫情給了轉(zhuǎn)折。
2020年,在疫情最危急嚴重的時候,她不顧家人反對,主動去武漢待了90天。
為采訪到最真實的內(nèi)容,以及疫情最新動態(tài),她每天跑醫(yī)院、社區(qū),有時連播20小時,嗓子啞了就含顆潤喉糖接著說。
那時候,鏡頭里的她沒了犀利,多了疲憊卻堅定的真性情,不少觀眾改觀,重新認可她的敬業(yè)。
雖然有了這次疫情的經(jīng)歷,可網(wǎng)上對她的評價還是兩極:有人贊她真性情,有人仍說 “性格是原罪,改不了”。
董倩曾是手握 “金話筒”、被稱作 “央視名嘴” 的頂流主持人,如今卻因爭議采訪成了眾矢之的,這樣的落差難免讓人唏噓。
回看她的采訪,難分絕對的對與錯——那些尖銳提問或許少了些溫度,可在圈內(nèi),敢這般直抵核心、不打圓場的,確實沒第二個。
這份 “不繞彎”,既是她的爭議根源,也是她獨一份的印記。
信息來源
-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514634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