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6歲的孩子被抱進皇宮, 30年后,他成了皇帝。
再過27年,南宋從爛攤子變成了盛世。
但這個皇帝,最后卻死在了兒子的冷漠里。
——《壹》——
宮門內外的30年賭局
1132年,臨安城,宋高宗趙構做了一個決定,從宗室里挑個孩子養(yǎng)在宮里,不是因為喜歡孩子, 是因為他自己生不出來了,靖康之變那年,金兵南下。
趙構在逃命途中受了驚嚇,從此失去生育能力。
唯一的兒子也在苗劉兵變中被嚇死,皇位,沒人繼承了,趙構想了很久, 太宗一系的子孫,在靖康之變中幾乎被金人擄走, 剩下的,都是遠房宗室。
他想起了一件事,當年宋太祖趙匡胤突然暴死,弟弟趙光義繼位。
從那以后,皇位就在太宗一系手里傳了186年,現(xiàn)在太宗的子孫遭了難,這是不是報應?趙構下了決心,把皇位還給太祖一系,6歲的趙伯琮被選中了。
這個孩子是太祖七世孫,生父是個小官,在秀州青杉閘當差。
抱進宮那天,孩子還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但有人知道,宮里的人看著這個孩子,心里都在算賬, 他能活到繼位那天嗎? 高宗會不會反悔?
會不會有新的皇子出生?一等,就是30年。
1142年,15歲的趙伯琮被封為普安郡王,搬出了皇宮, 這一搬,意味深長,養(yǎng)了10年,突然趕出去,是什么信號?宮里的風向變了好幾次。
有人說高宗要另選他人, 有人說這孩子不討喜。
趙伯琮什么也不說,就在王府里待著,他身邊有個師傅,叫史浩, 史浩教他最重要的一課,忍,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
朝野震動,高宗準備南逃。
34歲的趙瑋(此時已改名)坐不住了, 他上書請戰(zhàn),要求帶兵出征,奏折剛送出去,史浩就急了, 半夜沖到王府:"你瘋了?太子不能帶兵,這是鐵律。"
"你這么做,皇帝會怎么想?他會覺得你想學唐肅宗,趁亂奪權。"
趙瑋愣住了,一身冷汗,史浩讓他立刻再上一書, 承認錯誤,改請隨駕扈從,高宗看到第一份奏折時,果然大怒, 看到第二份,才消了氣。
他問趙瑋:"誰教你的?" 趙瑋說:"史浩。"
高宗點點頭:"史浩,真王府官也。"這一次,趙瑋過關了, 但這樣的考驗,他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
——《貳》——
一個月的狂飆與一輩子的遺憾
1162年5月,35歲的趙瑋被立為太子, 改名趙昚,6月,高宗宣布退位,內禪儀式那天,趙昚不肯坐上龍椅,他站在旁邊,一直不動。
內侍扶了七八次,他才勉強側身坐下。
文武百官跪拜時,他又跳了起來,這不是做戲, 等了30年的人,早就不會演戲了, 那是真的怕,怕什么?怕高宗反悔, 怕自己做不好,怕這一切都是夢。
趙昚上位第二個月,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給岳飛平反,不是慢慢調查,不是小心翼翼,直接下旨,追封岳飛為鄂國公,秦檜的黨羽,全部罷免, 朝堂為之一震。
第二件:召見張浚,商議北伐。
張浚已經(jīng)70多歲了,在家養(yǎng)病, 趙昚親自下旨,要他進京,老將進宮那天,趙昚拉著他的手說:"朕要恢復中原。"張浚流下了眼淚。
這個愿望,他等了30年, 岳飛死的時候他在,韓世忠被罷兵權時他在。
現(xiàn)在,終于有個皇帝敢說這句話了,1163年4月, 隆興北伐正式開始,趙昚繞過三省和樞密院,直接給將領下令, 8萬大軍,兵分兩路,直撲中原。
李顯忠打靈璧,邵宏淵攻虹縣。
5月,宿州城破, 金兵大敗,消息傳回臨安,滿城歡騰,趙昚在宮里來回走, 走了一夜,他派人問前線:"能打到開封嗎?"但問題來了。
李顯忠打下宿州,被封為招討使, 邵宏淵是副使。
邵宏淵不服,他對張浚說:"我圍虹縣也有功,憑什么他壓我一頭?" "我不聽他指揮。"張浚勸不動,李顯忠驕傲了,攻下宿州后,城中繳獲的財物,他先讓親信隨便拿。
剩下的才分給士兵,軍心散了。
金軍很快反撲,20萬大軍南下,直撲符離,李顯忠要守,邵宏淵要撤, 兩人爭執(zhí)不下,金兵到了,邵宏淵的部隊先跑, 李顯忠的人看到友軍跑了,也跑了。
一場大敗,宋軍丟盔棄甲,死傷無數(shù)。
消息傳回臨安時,趙昚正在批閱奏章, 他手里的筆掉在了地上,北伐,一個月就結束了,金軍趁勝南下,直逼長江。
——《叁》——
27年的較量與賬本上的真相
趙昚急召張浚:"怎么辦?"張浚說不出話,老將軍跪在殿上,流著淚:"臣無能。"趙昚扶起他:"不怪你。"但他心里知道,怪誰都沒用。
高宗派人來了,太上皇傳話:"不要再打了,議和吧。"
趙昚咬著牙:"朕不服。""金人在符離贏了一場,憑什么讓朕割地求和?"但金軍已經(jīng)打到淮河邊, 湯思退等主和派天天在耳邊勸。
1164年12月,隆興和議簽訂。
宋金改稱叔侄,不再稱臣, 歲幣減少5萬兩,看起來,比紹興和議好一點,但趙昚知道,他輸了,輸在哪?不是輸給金人,是輸給自己人。
將領不和,軍心不齊, 朝中主和派掣肘,太上皇在后面盯著。
他是皇帝,但他做不了主,和議簽完,趙昚改了一個策略,既然打不贏,那就把家底攢厚,1165年,改元"乾道",趙昚開始理財,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查賬。
把戶部尚書叫進宮,一筆一筆地問。
"這5萬貫是干什么用的?" "為什么這個月支出比上個月多了3萬?" "這筆錢的憑據(jù)在哪里?"戶部尚書嚇壞了,以前的皇帝,從來不問這么細。
趙昚不一樣,他要每一筆錢都說得清楚。
稍有出入,就刨根問底,有個官員進獻"羨余"4萬貫,說是地方財政結余,趙昚直接拒絕:"哪來的結余?把錢還給百姓。"
不僅拒絕,還下旨:以后不許進獻羨余。
這筆錢,直接用來代繳當?shù)匕傩盏亩愘x,官員們開始明白,這個皇帝是玩真的,第二件事,減稅,福建興化軍,每年要額外征收2.4萬石"猶剩米"。
這筆稅,從建炎三年就開始收,收了40年,沒人敢動。
1165年,趙昚下令:減半,1172年,再下令:全免,40年的額外負擔,就這么沒了,第三件事,種田,趙昚每年都要問各地收成。
有一次,大臣范成大進獻一種新麥種,叫"劫麥"。
趙昚沒有直接推廣,他先在御苑里試種,親自去看長勢,看麥穗飽不飽滿,看產(chǎn)量高不高,確認可行后,才下令在江淮推廣。
這就是趙昚的風格,謹慎,務實,親力親為。
第四件事,治貪,地方官有個慣例,提前催繳下一年的稅,名義上是"預催",實際上是提前搜刮,百姓今年的稅還沒交完,明年的稅就來了。
趙昚下令:禁止預催,違者,劾奏。
有官員不聽,直接撤職,27年下來,南宋的財政徹底變了,國庫收入從高宗時期的約6000萬貫,增長到孝宗時期的約1.2億貫,翻了一倍。
但支出呢?反而降低了,為什么?
因為趙昚自己省,太上皇高宗住在德壽宮,每年花費巨大,趙昚自己住的重華殿,開支能省就省,他不是摳門,是知道錢要花在刀刃上。
水利工程,必須修, 軍隊裝備,必須給, 災年賑濟,必須發(fā)。
但宮廷開支、無用官員、冗余機構,砍,這就是"乾淳之治"的真相,不是天降祥瑞,是一筆一筆賬算出來的。
——《肆》——
一個孝子的悲劇
1187年10月,太上皇趙構去世,趙昚在德壽宮外跪了一天一夜,兩天沒吃飯,一直在哭,大臣勸:"太上皇享年81歲,已是高壽。"趙昚不聽。
他說:"朕要為太上皇服喪三年。"群臣嚇壞了。
皇帝服喪三年,這是周禮, 但從唐朝開始,就改成"以日代月"了,27天就算服滿,趙昚不干,"太上皇待朕恩重如山,朕必須守孝三年。"
這話說出來,誰也勸不動,兩年后,1189年2月。
趙昚禪位給太子趙惇,理由只有一個:為太上皇守孝,趙惇成了宋光宗,趙昚成了"壽皇",但沒人想到,這是一場災難的開始。
趙惇有個老婆,叫李鳳娘,這個女人,毒辣、嫉妒、陰狠。
趙昚在位時就看不慣她,但兒子怕老婆,他也沒辦法,現(xiàn)在趙昚退位了,李鳳娘開始報復,她天天在趙惇耳邊說:"你父親不肯放權,他還想管你。"
"你要是去看他,就是承認自己無能。"
趙惇本來就懦弱,聽老婆的話,從1189年到1194年,整整5年,趙惇去看趙昚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有一次,趙昚在東園游覽。
趙惇不僅不去陪父親,還派宦官去搗亂。
宦官們抓著雞滿園跑,嘴里喊:"捉雞不著!""捉雞"在當時是俗語,意思是討要吃食,這是在諷刺太上皇,你還想吃什么?
趙昚坐在園子里,聽著這些聲音,沒有發(fā)火,也沒有責罵。
只是默默地回了宮,1193年9月,趙昚病了,重病,大臣們跪在宮外,求光宗去看一眼父親,趙惇猶豫了,李鳳娘一把拉住他:"不許去。"
中書舍人陳傅良沖上來,拉住趙惇的衣袖: "陛下,壽皇病重!"
李鳳娘破口大罵:"滾開!"陳傅良跪在地上,痛哭流涕,趙惇被拉回了后宮,1194年6月28日,趙昚死在重華殿,68歲,到死,趙惇都沒來看他。
臨終前,趙昚對身邊的太監(jiān)說:"朕一生,無愧于天下。"說完,閉上了眼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