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科舉考試,大家腦海里浮現(xiàn)的都是寒窗苦讀、挑燈夜戰(zhàn)的畫面。
康熙年間有個43歲的考生李蟠,他進京趕考時背著一麻袋饅頭就上路了。
這饅頭吃完了還找監(jiān)考官要吃的,這事兒最后竟然傳到康熙耳朵里。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康熙不但沒怪罪他,反而親自召見,當場就把狀元給點了。
一個帶饅頭的考生怎么就成了狀元?這背后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康熙三十六年的春天,京城貢院里聚集了全國各地的舉子。
43歲的李蟠從江蘇徐州一路北上,身上背著的行李很簡單,就是一個裝得鼓鼓囊囊的麻袋。
這麻袋里裝的不是什么值錢東西,全是白面饅頭。
李蟠這人食量大得出奇,一頓飯能吃下十幾個饅頭,家里條件不算好,也沒法給他準備什么精致的干糧,就蒸了滿滿一袋子饅頭讓他路上吃。
殿試那天,李蟠坐在考場里奮筆疾書。
寫著寫著肚子就開始咕咕叫,他從懷里掏出幾個饅頭,邊啃邊寫。
周圍考生都用奇怪的眼神看他,畢竟殿試是科舉最高一級的考試,能進來的都是各省的精英,誰見過這么吃饅頭的?李蟠倒是不在意別人的目光,把帶來的饅頭全吃光了,可肚子還是餓。
他實在憋不住了,就喊來監(jiān)考官,說自己沒吃的了,能不能想想辦法。
監(jiān)考官從來沒遇到過這種情況,考生在殿試上要吃的,這還是頭一回。
他不敢做主,就把這事兒報上去了。
消息一層層傳遞,最后傳到了康熙皇帝那里。
康熙聽了覺得挺有意思,這年頭能在殿試上餓得找監(jiān)考官要飯吃的,不是傻子就是真有本事的人。
他讓人給李蟠送了些吃食,自己倒要看看這個考生的答卷能寫成什么樣。
考試結(jié)束后,康熙看了李蟠的試卷。
答得還真不錯,文章寫得有見地,對時政的分析也很到位。
康熙決定親自見見這個人,于是把李蟠召進了宮。
李蟠進宮的時候還挺緊張,畢竟是要見皇帝,他這輩子離權(quán)力中心最近的一次。
康熙見到李蟠,開門見山就問他對當前軍事形勢的看法。
李蟠愣了一下,馬上就條分縷析地說起來。
他提到邊疆防務(wù)應(yīng)該如何布置,軍隊訓(xùn)練有哪些弊端,糧草運輸存在什么問題。
康熙越聽越滿意,接著又問他對朝廷政策的看法。
李蟠也不藏著掖著,把自己對吏治、農(nóng)業(yè)、水利的見解都說了出來。
他說話直白,不繞彎子,有什么說什么。
康熙問了他大半天,涉及到的問題五花八門。
李蟠都能答上來,而且答得有理有據(jù)。
康熙心里已經(jīng)有數(shù)了,這個人是真有才學,不是死讀書的書呆子。
他當場就做了決定,今年的狀元就是李蟠了。
消息傳出去,整個京城都炸了鍋,那個抱著麻袋饅頭來考試的人竟然成了狀元,這事兒太稀奇了。
李蟠家在江蘇徐州,算是個書香門第。
他爺爺在明朝的時候考中過舉人,父親在南明時期是個拔貢。
到了李蟠這一代,家道已經(jīng)中落,沒什么錢財了,但讀書的傳統(tǒng)還在。
李蟠從小就跟著父親讀書,四書五經(jīng)背得滾瓜爛熟。
他天生聰慧,對書本上的東西一學就會,家里人都覺得這孩子將來肯定有出息。
李蟠36歲那年考中了舉人,在當時算是大器晚成。
他一直想再進一步,考個進士出來。
家里條件不好,供他讀書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但李蟠學習特別刻苦。
他有個特點,就是特別能吃,一頓飯能吃別人三頓的量。
家里人開玩笑說,養(yǎng)他一個人頂?shù)蒙橡B(yǎng)三個人。
李蟠也不在意,他覺得只要能把書讀好,吃得多點也沒什么。
43歲那年,李蟠終于等到了進京趕考的機會。
家里湊了些盤纏給他,母親怕他在路上餓著,專門蒸了一大袋子饅頭。
李蟠背著這袋子饅頭就出發(fā)了,一路上走走停停,饅頭也吃得差不多了。
到了京城,他身上已經(jīng)沒什么錢了,好在很快就要考試,他把剩下的饅頭都帶進了考場。
誰能想到,這些饅頭竟然成了他人生的轉(zhuǎn)折點。
李蟠中了狀元后,按照慣例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職位。
這是個清貴的官職,專門負責起草詔書、編修史書。
李蟠到了翰林院,工作倒是認真負責,就是性格太耿直了。
別人說話拐彎抹角,他總是直來直去。
有時候同僚之間要打打太極,說些場面話,李蟠完全不懂這一套,該說什么就說什么。
翰林院的同僚們私下里都叫他"餑餑狀元",因為他中狀元那會兒抱著饅頭的事兒實在太出名了。
李蟠也不生氣,他覺得這外號挺好,至少說明大家記得他。
他在翰林院干了兩年,規(guī)規(guī)矩矩做事,從來不巴結(jié)權(quán)貴,也不走什么后門。
有人想通過他在皇帝面前說點好話,他直接就拒絕了,說這種事兒他干不來。
康熙三十八年,朝廷要選派順天府鄉(xiāng)試的主考官。
這可是個肥差,很多人想要這個位置。
康熙想到了李蟠,覺得他為人正直,做主考官應(yīng)該能公平公正。
李蟠接到任命后,就開始準備考試的事情。
他定下規(guī)矩,所有試卷必須按照水平高低來錄取,不管考生是什么背景,只看文章好壞。
順天府鄉(xiāng)試開考了,李蟠坐鎮(zhèn)考場,嚴格按照自己定下的規(guī)矩辦事。
他閱卷的時候特別仔細,每份卷子都認真看,寫得好的就打高分,寫得差的就淘汰掉。
結(jié)果考試結(jié)束后,好幾個權(quán)貴子弟都落榜了。
這些人的家長在朝中都有勢力,他們沒想到自己花了大價錢疏通關(guān)系,孩子還是沒考上。
這些權(quán)貴心里憋著火,開始四處打聽是怎么回事。
一查才知道,主考官李蟠根本不看后臺,只看卷子寫得怎么樣。
他們氣壞了,心想這個李蟠也太不識抬舉了,居然敢得罪這么多人。
很快,就有人開始在朝堂上彈劾李蟠,說他在科舉中營私舞弊,收了某些考生的銀子,才讓他們中舉的。
李蟠聽到這個消息簡直不敢相信,他一分錢都沒收過,怎么就成了收賄賂的人?他寫了奏折為自己辯解,說自己問心無愧,所有試卷都是公平評判的。
康熙接到奏折后,也覺得這事兒有蹊蹺。
他了解李蟠的為人,這個人雖然耿直,但絕對不會干這種事。
康熙下令徹查此案,把所有試卷都調(diào)出來重新審閱。
康熙組織了專門的人員重新批閱試卷,結(jié)果證明李蟠選拔出來的考生確實都是有真才實學的。
那些落榜的權(quán)貴子弟,試卷寫得確實不怎么樣,不錄取是正常的。
康熙看完調(diào)查結(jié)果,心里明白了,李蟠是被人陷害的。
他本想直接給李蟠平反,讓他繼續(xù)做官。
事情遠沒有這么簡單。
那些誣陷李蟠的人在朝中勢力太大,他們聯(lián)合起來給康熙施壓。
康熙雖然是皇帝,但也不能完全不顧朝臣的意見。
他想了個折中的辦法,既然查明了李蟠沒有收賄賂,但為了平息眾怒,還是要給他一個處分。
康熙最后下旨,把李蟠流放到邊遠地區(qū),期限三年。
李蟠接到圣旨的時候,整個人都蒙了。
他做事公正,沒有一點私心,到頭來還是要被流放。
他心里明白,這是那些權(quán)貴在報復(fù)他。
李蟠收拾了簡單的行李,踏上了流放的路。
三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李蟠在流放地過得很苦。
他想不通,自己堅持原則有什么錯?為什么好人要受這樣的罪?
流放的日子里,李蟠看透了很多東西。
他明白了在官場上,光有才學是不夠的,還要懂得人情世故,知道該怎么保護自己。
他太耿直了,不懂得變通,結(jié)果把自己搭進去了。
三年后,李蟠終于被允許回家了。
他回到徐州老家,見到了久別的親人,心里說不出的滋味。
李蟠回到家鄉(xiāng)后,就不再想當官的事情了。
他在家里教書種地,日子過得平淡安靜。
康熙一直記得李蟠這個人,他知道李蟠是被冤枉的,一直想找機會把他重新啟用。
幾年后,康熙南巡路過江蘇,專門派人去徐州把李蟠找來。
康熙見到李蟠,發(fā)現(xiàn)他比以前蒼老了很多。
康熙對他說,當年的事情是個誤會,現(xiàn)在想讓他回朝廷做官,官職比以前還要高。
李蟠聽完,沉默了很久。
他抬起頭對康熙說,自己已經(jīng)心灰意冷,不想再回官場了。
這些年他想明白了,自己不適合做官,還是在家鄉(xiāng)教書育人更適合。
康熙聽了很是惋惜,他知道李蟠是真的心傷了。
一個有才華的人,就因為太過正直,在官場上混不下去,這也是朝廷的損失。
康熙沒有強求,他賜給李蟠一些銀兩和物品,讓他好好在家養(yǎng)老。
李蟠謝恩后就回了家,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徐州。
李蟠在家鄉(xiāng)一待就是三十多年。
他收了一些學生,把自己的學問傳授給年輕人。
鄉(xiāng)里人都很尊敬他,知道他曾經(jīng)是狀元,還被皇帝親自考過。
李蟠過得很平靜,再也不去想京城里的那些事。
74歲那年,李蟠在家中去世,走的時候很安詳。
他這輩子起起伏伏,有過輝煌也有過落魄,最終還是選擇了平淡。
李蟠去世八十多年后,朝廷里有官員偶然翻出了他的檔案,重新調(diào)查了當年的案子。
這位官員發(fā)現(xiàn)李蟠確實是被冤枉的,那些誣陷他的人早就死了。
官員上奏朝廷,請求為李蟠正名。
朝廷下旨,正式為李蟠平反,承認當年對他的處罰是錯誤的。
只是這個時候,李蟠已經(jīng)離開人世很久了,正名來得太遲了。
李蟠的故事讓人唏噓不已。
他有真才實學,得到了康熙的賞識,本該有一番作為。
他太過耿直,不懂得官場的規(guī)矩,最后落得被流放的下場。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任何時代,做人做事都要有原則,但也要懂得保護自己。
李蟠雖然仕途不順,但他堅守了自己的底線,這份氣節(jié)值得尊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