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汴梁放榜那天,街上擠得全是盼著“一舉成名”的書生,唯獨(dú)柳永站在貢院外的榜單前發(fā)愣。
他從上到下把那一排排金光閃閃的名字掃了三遍,“柳三變”這三個字連影子都沒有。
那時候的他大概沒料到,自己接下來要寫的東西,不是求官的策論,而是首發(fā)泄不滿的“牢騷”,可就是這牢騷,居然能傳一千年,到現(xiàn)在還被人念叨。
少年柳永:一首《望海潮》,火遍江南的底氣
柳永原名柳三變,家里可不是普通人家。
他爹柳宜是工部侍郎,管著百工、屯田、山澤這些事兒,家族里好些人都是靠科舉當(dāng)?shù)墓佟?/p>
在這種環(huán)境里長大,柳永打小就受著正經(jīng)的儒學(xué)教育,才思比一般孩子靈多了。
他14歲就寫了篇《勸學(xué)文》,里面那句“學(xué)則庶人之子為公卿,不學(xué)則公卿之子為庶人”,現(xiàn)在讀著都能感覺到少年人的沖勁。
那時候他就立下志向,要靠自己的本事考科舉、當(dāng)大官,不辜負(fù)家里的期待。
老實講,這種出身加才思,換誰都會覺得前途一片光明吧?
18歲那年,柳永收拾行李離開家鄉(xiāng),往汴京趕去參加科舉。
路過杭州的時候,他特地去拜謁了兩浙轉(zhuǎn)運(yùn)使孫何。
孫何這人出了名的剛正,還特別愛才,當(dāng)時杭州是兩浙路的首府,有錢又熱鬧,算是“東南第一州”,能得到孫何的認(rèn)可,在江南文人圈里就能站穩(wěn)腳。
柳永給孫何遞了首自己寫的《望海潮·東南形勝》,里面“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那句一出來,當(dāng)場就驚艷了所有人。
后來這詞被杭州的歌伎拿去傳唱,不管是官員宴飲還是百姓聚會,都要唱上兩句。
柳永就這么靠著一首詞,在江南徹底出了名。
本來想,他帶著這名氣去汴京考科舉,怎么也能順順利利的。
畢竟那時候他的詞都傳遍大半個南方了,誰不夸一句有才?可誰能想到,汴京的考官們,根本不買他的賬。
落榜后的“叛逆”:《鶴沖天》為啥敢懟皇帝?
柳永到了汴京,第一次參加科舉就沒中。
他當(dāng)時肯定懵了,自己的詞明明那么多人喜歡,怎么到了科舉這兒就不行了?其實不是他寫得不好,是那時候的科舉標(biāo)準(zhǔn)跟他的詞風(fēng)壓根合不來。
宋真宗那時候,科舉剛改了規(guī)矩,特別看重對經(jīng)典的理解和政治遠(yuǎn)見,推崇的是楊億他們搞的“西昆體”。
西昆體的詞辭藻華麗,還愛用典故,寫的不是詠史就是詠物,看著特別“雅”。
可柳永寫的呢?全是男女之間的感情、市井里的生活,比如茶館里的閑聊、歌伎的心事,在考官眼里,這就是“淫冶謳歌之曲”,說他寫的“華而不實”,沒有家國情懷。
第一次落榜,柳永還沒放棄,覺得可能是自己準(zhǔn)備得不夠。
后來他又連著考了幾次,比如咸平五年、景德元年那兩次關(guān)鍵考試,結(jié)果每次都名落孫山。
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換誰都扛不住吧?他心里的不滿和不甘,估計跟潮水似的往上漲,慢慢就開始懷疑這科舉制度到底公不公平。
最后一次落榜后,柳永實在忍不住了。
他跑到汴京的一家青樓里,點(diǎn)了酒,喝得醉醺醺的。
那時候的青樓跟現(xiàn)在想的不一樣,不是只用來尋歡的地方,汴京的瓦舍勾欄特別熱鬧,青樓里常聚著文人,大家一起聊詞、寫詞,歌伎還會把新寫的詞唱給客人聽。
柳永醉眼朦朧的,拿起筆就在墻上寫,寫出來的就是那首《鶴沖天·黃金榜上》。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
開頭就把落榜的委屈說透了,后面更直接,“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這話擱當(dāng)時,簡直就是跟科舉制度叫板。
這詞很快就傳開了,先是青樓的歌伎唱,后來老百姓也會哼了,最后居然被官員奏給了宋真宗。
皇帝一看就火了,覺得柳永這是在挑戰(zhàn)皇權(quán),看不起科舉,直接下了批示:“且去填詞,何要浮名!”還把柳永列進(jìn)了科舉黑名單。
搞不清宋真宗當(dāng)時咋想的,就因為一首詞,直接斷了人家的仕途,也太較真了點(diǎn)。
從“奉旨填詞”到余杭縣令:柳永的另一種成功
被皇帝點(diǎn)名“且去填詞”,柳永的仕途算是徹底沒指望了。
換一般人,可能早就消沉了,可柳永偏不。
他干脆就認(rèn)了這個“奉旨填詞”的身份,還在自己的詞里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這份豁達(dá)也是沒誰了。
他不再盯著科舉,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寫詞上。
后來他還離開汴京,去大江南北游歷,蘇州、揚(yáng)州、鄂州這些地方都去過。
每到一個地方,他就把當(dāng)?shù)氐娘L(fēng)土人情、老百姓的悲歡離合寫進(jìn)詞里。
比如他寫蘇州的《迷仙引》,寫揚(yáng)州的《臨江仙》,全是接地氣的內(nèi)容,不像以前的詞只寫貴族的生活。
他的詞也不光靠歌伎傳唱了,當(dāng)時還有人把他的詞刻成“詞牌刻本”,在民間賣。
所以才有了“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的說法,意思是只要有老百姓住的地方,就有人會唱柳永的詞。
說實話,要是他真中了科舉,天天忙著處理公務(wù),說不定就寫不出這么多好詞了,仕途斷了,反倒讓他在詞壇活出了另一番樣子。
過了好些年,宋仁宗開了恩科,就是給那些以前沒考上的人再一次機(jī)會。
柳永這時候改了名字,又去參加考試,這次終于中了進(jìn)士。
那時候他都快50歲了,算是大器晚成。
他被任命為余杭縣令,到了任上,沒想著混日子。
他積極整頓當(dāng)?shù)氐睦糁?,那些貪官污吏被他狠狠懲處了一番;還幫老百姓解決難題,疏浚了南湖,讓農(nóng)田能更好地灌溉;又整頓市場,鼓勵大家種地、做買賣,余杭的經(jīng)濟(jì)慢慢就好起來了。
很顯然,他的才思不光能寫詞,用來治理地方也很管用。
柳永這一輩子,從意氣風(fēng)發(fā)的少年才子,到屢試不第的落魄文人,再到“奉旨填詞”的專業(yè)詞人,最后還成了為民辦事的縣令,人生起起落落,卻從來沒丟過對詞的熱愛。
他的《鶴沖天》,本來是首發(fā)泄不滿的“牢騷”,最后卻成了千古絕唱。
為啥這詞能傳這么久?不是因為詞藻多華麗,是因為柳永在里面寫了真實的自己——不服輸,不被別人定的標(biāo)準(zhǔn)綁架。
他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意思是就算不當(dāng)官,有才華的詞人也能活出自己的價值。
現(xiàn)在咱們追夢想的時候,也常遇到不順,比如想找的工作沒考上,想做的事沒人支持。
這時候想想柳永,可能就會明白,成功不是只有一條路。
沒必要盯著別人眼里的“好前程”,只要守住自己的熱愛,堅持下去,說不定也能像柳永一樣,在屬于自己的領(lǐng)域里,留下屬于自己的“千古絕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