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三十六年,紫禁城朝堂之上,才子云集,個個衣冠楚楚,摩拳擦掌,志在奪魁。
但在這群錦衣考生中,卻有一位考生格外引人注目。
他身形瘦削,衣著簡陋,懷中還緊緊抱著一袋饅頭。
旁人嗤笑他寒酸,考官狐疑他別有用心,唯有康熙皇帝,眼神微動,輕輕一句:
“狀元,就是你了。”
這袋饅頭究竟有何玄機?又是什么打動了天子之心?
貧寒之家
徐州戶部山,一處低矮的瓦房內,一位婦人彎腰忙碌,她在為遠行的兒子準備干糧。
她的兒子李蟠站在門口,看著母親忙碌的背影,那是家中最后的存糧。
李蟠不是天生聰穎之人,但從小便明白一個道理,寒門出貴子,唯有讀書。
他的祖父是明代舉人,家中曾經(jīng)也算書香門第,可惜父親一代,因戰(zhàn)亂、病弱與懶散,家道驟然中落,幾無立錐之地。
母親挑起所有擔子,耕作、織布、做針線活,四季更替中從不有怨。
但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她還是用盡一切支持兒子讀書,因為這,是唯一的出路。
李蟠從小就比別人刻苦,村中孩子多半早早下地干活,他卻背著幾本破舊的書卷,在地頭石墩上背誦《大學中庸
太陽落山后,就在屋里點一盞煤油燈,埋頭苦讀到深夜。
書是母親用賣雞蛋的錢換來的,紙是他拾了別人丟棄的舊文書翻印的背面。
他不曾抱怨這些清苦,反而因這些不易,更加珍惜每一頁文字。
他也曾動搖過,在十五歲那年,家里顆粒無收,鄰居勸他放棄讀書去鎮(zhèn)上學木工謀個飯碗。
他沉默良久,偷偷給母親寫了一封信,說自己不想再念了。
可母親看完卻只回了八個字:“你若棄筆,我便斷糧?!?/strong>
這番話如驚雷入耳,讓李蟠徹夜未眠,從此之后,他再不曾提過放棄。
從縣試、府試、院試一路走來,他踏過泥濘,也越過不少比自己條件優(yōu)渥卻中途棄考的讀書人。
那年鄉(xiāng)試放榜,他的名字赫然在列。
母親拿起榜文,雙手顫抖,眼里涌出淚來,母子對視片刻,相對無言。
舉人身份雖可授官,可母親卻執(zhí)意要他再上層樓,沖擊會試。
李蟠知這是母親對家族最后一絲尊嚴的渴望,是對祖父那塊寫著舉人門匾最深的念想。
家中已無余財可供遠行,母親卻從灶臺下的缸里,翻出早年藏起的二十兩銀子,交到他手中。
“這是我這些年攢下的,銀子不多,可夠你路上用,饅頭我給你蒸好了,路上帶著吃?!?/strong>
李蟠沒有推辭,這是母親傾其所有的出發(fā)。
風餐露宿趕考路
徐州的天還帶著料峭寒意,清晨,李蟠便背起那口麻袋,踏上通往京城的長路。
他沒有馬匹,也沒有仆從,只有一雙布鞋,一袋母親親手蒸下的饅頭,和心中那顆不曾動搖的志氣。
許多趕考的富家子弟或乘馬或坐轎,車簾一掀,便是綾羅玉衣、香氣撲鼻。
偶爾有人從他身邊經(jīng)過,還不忘回頭譏笑一聲:
“鄉(xiāng)下來的秀才,連盤纏都帶不起,恐怕考的是笑話罷?”
李蟠不語,只低頭繼續(xù)走,腳步更快了幾分。
一路上,他曾與小販換水,也曾借宿荒村的草棚破廟。
他看著沿路的風景由江南的綠意轉為北地的灰黃,他也漸漸從一個充滿書卷氣的秀才,變成了眼神堅毅的趕考人。
他不比其他人幸運,但他比他們堅定。
陽光落在京城城門那一刻,他站在人流之中,一步一步,走進了他人生真正的戰(zhàn)場。
一袋饅頭
京城與徐州不同,貢院之外,人頭攢動,數(shù)百名從各地匯聚而來的舉人,身著各色考服,有人雇轎、有人成群結伴,交頭接耳、互通消息。
街邊的小販兜售考前補品,湯藥、香丸、開竅草,連佛前求來的護身符都被裝進錦囊高價售出。
而李蟠站在人群中,還是背著一個麻袋,穿著褪色舊布衫,衣角早已磨毛,鞋底貼著幾層紙皮。
他沒有帶仆從,也沒有雇車,獨自一人站在貢院門口,眉眼清明,神情自若。
會試考期漫長,每一位應試者被分配在僅容轉身的小房號舍中,三面木板圍墻,一扇小窗透光,地面上是草席與石板。
吃、住、寫作,全在這不足兩平米的逼仄空間中完成。
有人戲稱,“進了貢院,就進了半口棺材?!?/strong>
李蟠坐在號舍里,靜靜地將饅頭安放在角落,掏出隨身帶來的硯臺與紙筆,一絲不茍地擺好。
他動作從容,起筆即正,運筆穩(wěn)健如行云流水。
筆尖走過紙面,猶如刀鋒劃紙,行文緊湊,立意深遠,他引經(jīng)典又不拘陳規(guī),言及時政又不墮空談。
每落一筆,皆有據(jù)有理,不驕不躁,字句之間仿佛帶著家鄉(xiāng)田埂上走來的塵土味,也帶著廟堂之上應有的澄澈通透。
九日后,卷子收上去那一刻,李蟠不知道自己能否中第,但他知道,自己已無憾。
結果沒有辜負他,他依舊榜上有名。
貧寒不可恥,堅守才是光。
皇帝的考問
殿試之日,紫禁城外金瓦紅墻,莊嚴肅穆,內廷外道,禁軍持戟肅立,不動如山。
應試舉子早早排隊候于丹陛之下,人人身披朝服,面色肅然,整裝待命。
文武百官各列其位,舉子一一被召入殿內,依次落座。
李蟠仍如往常,背著那只熟悉的麻袋,在眾目睽睽之下緩緩入殿。
他身穿舊服,洗得發(fā)白,難掩那份寒士的樸素,但依舊步伐穩(wěn)健,眼神坦然。
落座那一刻,許多官員低聲議論,有的搖頭嘆息,有的暗笑低斥:
“堂堂殿試,這廝竟還背著饅頭進殿,真當這是鄉(xiāng)村趕集不成?”
話語刺耳,但李蟠無動于衷。
他將麻袋安放腳側,雙手疊于膝上靜候,袋里是他僅存的幾只饅頭,更是他一路披風沐雨走來的所有寄托。
大殿之中,燈火通明,金鑾之下,康熙皇帝端坐于龍椅之上。
龍袍華麗,神情卻溫潤沉靜,他緩緩掃視一圈,微微抬手,眾官肅立無聲。
考試流程過后,皇帝出題考問,李蟠軍政吏治皆見解獨到,言之有物
康熙再問: “諸卿請答,何物可裝下天下?’”
話音落下,大殿一片靜默,一眾舉子眉頭緊蹙,面色各異。
有人低頭疾思,有人神情茫然,更有人暗中揣度圣意。
天下?江山社稷?民情軍政?又或是天命王權?如此宏闊抽象之題,實為罕見,稍有不慎,便落空泛無物之嫌。
而李蟠,在聽到這道題的剎那,眼神微亮。
他低頭看了眼腳邊那只熟悉的麻袋,輕輕地,將袋口解開,取出其中一只饅頭。
饅頭外皮粗糙,因風干而略顯泛白,卻仍保有淡淡麥香
他緩步起身,懷抱那只饅頭,走至殿中央,面朝龍椅,鄭重拱手行禮。
“啟稟陛下?!?/strong>他聲音并不高,但在此刻卻清晰穿透整個大殿,“臣所攜帶此饅頭之袋,正是可裝天下之器?!?/strong>
語落,四座皆驚,康熙卻未作聲,只是回問:“你倒說說,為何能裝下天下?”
李蟠不卑不亢,緩緩將手中饅頭舉至眉前:
“陛下,天下者,非山河之疆土,非城池之高墻,而是億兆黎民之溫飽安生,民以食為天,此袋中饅頭,乃五谷所制,是百姓賴以生存之根本?!?/strong>
“若國之政能使戶戶有食、家家有飯,便是將天下安放入心,若臣等能裝下百姓的饑寒冷暖,便是裝下了真正的天下?!?/strong>
他語氣平和,不急不緩,卻字字千鈞,原本嗤笑之人,此刻不再作聲,原本懷疑之聲,也慢慢歸于沉寂。
半晌,只聽龍椅之上傳來一聲低笑,笑意未盡,卻帶著由衷贊嘆。
“好一個‘裝天下’,你不是裝饅頭,你裝的是萬民衣食?!?/strong>
康熙微微點頭,“狀元,就你了。”
所有人看著那個仍站在中央、手持饅頭的寒門書生,臉上皆是錯愕難言。
誰都沒想到,在這場云集天下英才的盛典上,拔得頭籌的,竟是一位帶著饅頭進殿的窮書生。
而李蟠,未曾喜形于色,只長揖到底,鄭重下跪。
此后,這段“饅頭定狀元”的故事,在京中迅速傳開,成了坊間傳唱的奇談趣事,李蟠也被戲稱為“饅頭狀元”。
那袋饅頭,不僅裝下了天下,也裝下了他一生苦讀的辛酸與夢想,裝下了母親夜以繼日為他操勞的無聲深情,更裝下了一個寒門子弟對這世道最沉實的回答。
讀書,不為做官,而為蒼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