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踏入遼寧本溪,一個個驚喜接踵而至。這座“楓葉之都”不僅以漫山紅楓聞名,以地道美食吸引八方來客,更隱藏著眾多珍貴的民間非遺。一道道傳承數(shù)代的美食,一件件凝聚百年智慧的手工藝品,都在無聲地訴說著這片土地的深厚底蘊與文化魅力。
在信息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毛筆書寫這一承載中華千年文明的傳統(tǒng)已漸漸淡出人們的日常生活。作為毛筆的“搭檔”,硯臺也似乎慢慢被人們遺忘。然而,在本溪這座特別的博物館里,一群執(zhí)著的守護者仍在堅守著這門傳承千年的技藝。
走進本溪松花石硯博物館,一方方精美的硯臺靜陳于展柜中,它們溫潤如玉的質地、優(yōu)雅的色澤和精湛的雕刻工藝,瞬間將人帶回到那段輝煌的歷史。松花石硯與端硯、歙硯、紅絲硯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石質名硯,其制作技藝于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2018年又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tǒng)工藝振興名錄。
追溯歷史,松花石硯的輝煌始于清朝康熙年間。康熙帝在《制硯說》中不吝贊美:“盛京之東,砥石山麓,有石壘壘,質堅而溫,色綠而瑩,文理燦然,握之則潤液欲滴”,并稱贊其:“壽古而質潤,色綠而聲清,起墨益毫”。
因松花石產(chǎn)自清王朝的“龍興之地”,康熙帝將其視為國寶,特在清宮設立“松花硯作坊”專門制作御用硯臺。至乾隆時期,隨著吉林采場封坑,本溪橋頭便成為重要的供石地,這一轉變也使本溪與松花石硯的命運緊密相連。
在博物館的工坊區(qū)域,我有幸親眼目睹了松花石硯的制作過程。匠人們遵循著古老的“宮作法”,從選石、放樣開料到去石皮、砍荒,再到紋樣設計、精雕、水磨,最后上蠟拋光,九道大工序,百余道小工序,每一步都凝聚著匠人的智慧與汗水。
“看三個月,思兩個月,做一個月”,這是匠人們口耳相傳的創(chuàng)作理念。在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他們依然堅持著對每道工序的極致追求,這種“慢工出細活”的匠心精神令人動容。
在展品中,一方復刻的清宮康熙御硯——松花石梅花圖硯格外引人注目。黃白相間的方形硯盒上,一株古梅自壽石后探出,梅花形態(tài)各異,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傲然盛開,每一朵都雕刻得栩栩如生,仿佛能聞到縷縷清香。這方硯臺不僅展現(xiàn)了松花石的自然美感,更體現(xiàn)了匠人高超的藝術造詣。
在本溪,我看到的不僅是一方方精美的硯臺,更是一代代匠人執(zhí)著的堅守。他們用雙手守護的,不僅是傳統(tǒng)技藝,更是中華文化的根脈。這份堅守,讓古老的非遺在新時代重新煥發(fā)生機,也讓本溪這座北方山城因文化而更加璀璨奪目。
歡迎關注我,用原創(chuàng)圖文打動您,用鏡頭帶您領略中國的美,看盡世界風貌,職業(yè)攝影師劉杰,帶你看不一樣的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