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作品近年不斷在中國重映,引發(fā)廣泛關注。2024年,《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榮獲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吉卜力工作室獲得戛納金棕櫚獎,這部片子在中國也頗受好評。1986年的《天空之城》2023年在中國院線重映,次年則是2004年的《哈爾的移動城堡》重映。今年“五一”,宮崎駿1997年創(chuàng)作的動畫長片《幽靈公主》也登陸中國院線。
《千與千尋》的舞臺劇日文原版今年首次來到中國,由橋本環(huán)奈等人氣明星主演,在上海文化廣場連演42場。
一位看過宮崎駿所有作品的愛好者告訴記者,宮崎駿的故事想象力非常瑰麗,但他刻意在故事中留下很多的空隙,他是以畫面來說話的人,用畫面打動觀眾的潛意識。
作品不斷圈粉,而宮崎駿和他的創(chuàng)作伙伴們還在繼續(xù)奮斗。在首次出版簡體中文版的《出發(fā)點:1979~1996》一書中,宮崎駿說,“此時此刻,我正在探索自己該走的路”。在他眼里,自己無論多大年齡,依然堅持一次又一次回到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去尋找令人欣慰和興奮的東西”。
關注自然,用實干精神重塑國家
《出發(fā)點》一書出版于1996年,由吉野千鶴編輯,高畑宮崎作品研究所提供資料協(xié)助。全書由90余篇文章構成,包括宮崎駿接受媒體采訪和參與對談、為雜志撰寫的文章、為書籍撰寫的后記,以及企劃書、導演備忘錄、年表、漫畫手稿翻譯版等。這些文章涉及宮崎駿的動畫工作感想、對電影工業(yè)的理解、關于身邊人的回憶以及個人喜好的表達等。文章結集結束于1996年,當時宮崎駿完成了《幽靈公主》的制作,正在等待發(fā)行。
《出發(fā)點》的編輯翟明明說,這本書給她最深刻的印象,如“出發(fā)點”這個書名一樣,充分體現(xiàn)了宮崎駿年輕時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他的表達有助于今天面對困難或逆境的年輕人重新回到自己的原點,去思考一下未來的路應該怎樣走。
書中第四部分專門結集了10篇文章,展示宮崎駿的私人閱讀體驗,信息非常豐富。他自稱“很少為了制作電影或畫漫畫而看書”,但閱讀和聽故事的體驗給他帶來了長期的滋養(yǎng)。
在1988年為巖波書店《世界》臨時增刊撰寫的文章中,宮崎駿表示,相比而言,他更向往西歐和東歐的文化,偏愛外國背景的動畫和書籍等作品,對日本民間故事、傳說、神話等喜歡不起來。這與他閱讀過大量關于日本發(fā)動戰(zhàn)爭的書籍后產(chǎn)生的負罪感,進而深感失望和討厭的心態(tài)有關。
對他產(chǎn)生沖擊的是一本名為《栽培植物與農(nóng)耕的起源》的書,作者中尾佐助是一位自然文化史學者,這本書給了他看待事物的嶄新出發(fā)點。中尾佐助曾提出“照葉樹林文化論”,認為以這種植被類型為基礎發(fā)展而來的各種文化之間具有相通性。我們可以在多部動畫作品中看到宮崎駿描繪的日本自然世界,濃墨重彩地描繪森林、山村、動植物等元素的理由之一,便是這本書給了他重新思考國家和民族的視角。
生態(tài)學家宮脅昭的《植物和人類》也是宮崎駿非常喜歡的書。宮脅昭發(fā)明了“宮脅造林法”,并在日本、巴西、東南亞諸國推廣,他的造林法能在人類干擾地區(qū)快速恢復穩(wěn)定的自然植被。
宮崎駿認為,宮脅昭呼吁“要多植樹”,“在滿口高呼理想的人眼里是不折不扣的‘改良主義’,但他卻說,現(xiàn)在不再是評論家和知識分子用抽象言論進行辯論的時代了”。宮崎駿自稱是在“具體的世界”創(chuàng)作動畫,影像是基礎,而宮脅昭的實干精神則給他帶來了感召。
向往英雄飛行員,戰(zhàn)勝痛苦與失敗
宮崎駿喜歡畫交通工具。在《出發(fā)點》中,他也提及了自己愛讀的幾本關于飛行員的書。在1988年給《朝日周刊》寫的專欄文章和1991年早川書房發(fā)行的一本雜志上刊載的發(fā)言稿中,他提到了這幾本書給自己帶來的影響。
法國作家約瑟夫·克塞爾(Joseph Kessel)1972年出版的《梅爾莫茲》(Mermoz),講述的是20世紀初開拓連接歐洲、非洲、南美洲郵政航線的飛行英雄讓·梅爾莫茲的故事?!缎⊥踝印返淖髡呤?埃克蘇佩里崇拜梅爾莫茲,為他寫過一篇小說《人的大地》。
宮崎駿讀過這幾本書和梅爾莫茲的自傳,以及日本作家佐貫亦男寫的散文。他認為,當時的飛行員們要面對脆弱的機體、陰晴不定的發(fā)動機、尚不成熟的航空駕駛技術和復雜、危險的地形,但這么多困難卻只是梅爾莫茲這代飛行員面對的日常。在他看來,約瑟夫·克塞爾在書中表達了對梅爾莫茲的無限尊敬和愛惜之情,也流露出對塵世瑣事的輕蔑態(tài)度——幾十名飛行員葬身航路開拓的危險之旅中,“與他們的犧牲相比,那些郵袋是多么寒酸骯臟”,“這一事業(yè)的意義逐漸無人問津,淪為純粹的工作時,梅爾莫茲死了”。圣-埃克蘇佩里活了下來,并在戰(zhàn)爭中主動請纓,最終也下落不明。宮崎駿在電視節(jié)目中看到過梅爾莫茲的座駕“庫澤內(nèi)彩虹號”,說它被設計得線條優(yōu)雅,充滿不可思議的魅力。
另一位令宮崎駿著迷的飛行員作家是羅爾德·達爾。雖然達爾的代表作《查理和巧克力工廠》被宮崎駿評價“有點瘆人”,但“飛行員達爾”系列作品卻完全征服了宮崎駿。
達爾的《飛行員的故事》是宮崎駿偶然讀到的,書中收錄若干短篇小說,取材于達爾早年在英國皇家空軍服役時在希臘的經(jīng)歷。宮崎駿認為,這些軍事文學寫得非常地道,重點突出,簡單暢快。跟達爾寫的飛行經(jīng)歷相比,他覺得圣-埃克蘇佩里的文字顯得冥想成分過多,更多像是一位作家,而不是一位飛行員的文字。
在《獨自飛行》中,達爾寫到,由于戰(zhàn)爭的迫切需求,很多人原本是飛行外行,經(jīng)過簡單的訓練,就去駕駛戰(zhàn)斗機參戰(zhàn)了,其實當時光是讓飛機能飛起來,都是很艱難的任務。宮崎駿比較了美國、德國、英國、日本等國空軍飛行員的訓練時間,感嘆“近代戰(zhàn)爭就是這樣,每個國家都是殘酷無情的”。
宮崎駿猜測達爾是個有射擊天賦的飛行員,因此才能在高危的早期空戰(zhàn)中生還。從達爾的文字中也可以看出,在希臘,他面對必敗的戰(zhàn)斗也完全沒有自暴自棄,“在關鍵時刻將自己的意志貫徹到底”。從達爾的經(jīng)歷,宮崎駿反思自身,體悟到“日本人也應該要有約束自身行為和審視自身的視角,從而堂堂正正地活著”。
《出發(fā)點:1979~1996》
[日]宮崎駿 著
南海出版公司·新經(jīng)典文化2025年7月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