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電視找劇看,就像開盲盒 —— 要么被雷得外焦里嫩,要么被膩得昏昏欲睡。如今的影視圈仿佛中了 “爛劇魔咒”,劇情離譜、演技拉胯不說,個別作品還敢在價值觀底線上瘋狂蹦迪。
好在央媒及時出手,點名批評了 6 部堪稱 “行業(yè)反面教材” 的神作。要是你一部都沒踩坑,那恭喜你,妥妥的 “人間清醒追劇人”!
一、《東八區(qū)的先生們》:油膩成災,把低俗當 “男性魅力”
張翰大概是被 “霸道總裁” 人設焊死了腦袋。想當年《一起來看流星雨》里的慕容云海,雖帶點青澀卻靈氣十足,誰能想到十年后他自導自演的《東八區(qū)的先生們》,直接把 “油膩” 演繹到登峰造極。
劇中四位男主活像從 “油物訓練營” 畢業(yè)的學員:緊身衣勒出啤酒肚,臺詞里塞滿葷段子,連打招呼都帶著迷之自信的挑眉。
最辣眼睛的當屬張翰本人的 “咸豬手” 名場面 —— 鏡頭里他毫無顧忌地將手按在女演員胸口,生生把職場戲拍成了 “潛規(guī)則教學現(xiàn)場”。
央視銳評 “十年打磨的誠意之作在哪里”,直接戳破了這部劇的遮羞布。
下架之后的張翰倒是玩起了 “人設反轉”,又是剃寸頭演歹徒,又是機場秀霸總穿搭,可觀眾早看透了:與其在造型上反復橫跳,不如沉下心磨磨演技靠譜。
二、《雷霆戰(zhàn)將》:魔改抗戰(zhàn)劇,給八路軍燙頭抽雪茄
當 “八路軍戰(zhàn)士” 頂著锃亮的發(fā)膠大背頭、住著歐式別墅打鬼子時,觀眾徹底繃不住了。
《雷霆戰(zhàn)將》號稱 “青春版抗戰(zhàn)劇”,卻把歷史劇拍成了 “偶像天團出道紀錄片”:戰(zhàn)士們的皮靴比臉還亮,師長在戰(zhàn)壕里優(yōu)雅地抽雪茄,就連行軍路上都要對著鏡子整理發(fā)型。
這種對歷史的輕浮解構,連小朋友都看不下去:“課本里的先烈們要是這么時髦,還用得著吃草根樹皮嗎?”
人民日報痛批 “創(chuàng)新不是胡編,尊重歷史是底線”,最終這部劇開播僅 11 天就匆匆下架。
主演張云龍倒是 “嗅覺靈敏”,轉頭就扎進仙俠劇拍變裝視頻,掃帚一揮變身白衣劍仙,評論區(qū)一片尖叫。只是不知道,當他對著鏡頭耍帥時,會不會想起被自己 “魔改” 的抗戰(zhàn)歷史?
三、《抗日奇?zhèn)b》:手撕鬼子太上頭,神劇把歷史當爽劇
如果說《雷霆戰(zhàn)將》是 “偶像化” 侮辱歷史,那《抗日奇?zhèn)b》就是 “玄幻化” 透支民族情感。
劇中五位 “奇?zhèn)b” 各懷絕技:太極高手隔空打飛日軍,繡花姑娘銀針取敵首級,最夸張的當屬 “手撕鬼子” 名場面 —— 壯士雙手一發(fā)力,敵人直接被撕成兩半,血漿特效比恐怖片還震撼。
這種把殘酷戰(zhàn)爭娛樂化的操作,連人民日報都看不下去:“‘手撕鬼子’不是熱血,是對先烈的褻瀆。” 盡管該劇未被下架,但觀眾用遙控器投票:豆瓣 3.5 分,差評如潮。
如今劇中 “奇?zhèn)b” 們大多銷聲匿跡,唯有演員李嘉明在短視頻里玩起了 “反差萌”,穿著農(nóng)民裝演繹 “偷玉米” 劇情,不知是自嘲還是警示,倒也讓人感嘆:神劇誤人,戲路真的會越走越窄。
四、《風起洛陽》:流量為王的翻車現(xiàn)場,主角演技被配角 “碾壓”
當宋茜、王一博帶著千萬粉絲濾鏡走進《風起洛陽》,觀眾本以為是 “頂流 + 大 IP” 的王炸組合,沒想到卻成了 “演技扶貧” 現(xiàn)場。
主角們要么眼神空洞像在念臺詞,要么肢體僵硬如同 AI 走位,反倒是詠梅、劉端端等配角用細膩演技撐起了整部劇。有觀眾吐槽:“配角在認真演戲,主角在認真營業(yè),高下立見?!?br/>
人民日報直接點明病灶:“領銜主演演技差異過大,毀掉了劇集的整體質(zhì)感。” 這背后折射的正是影視圈的 “流量怪象”—— 片方迷信粉絲經(jīng)濟,卻忘了電視劇的核心是 “演” 不是 “炒”。
如今流量神話逐漸破滅,這部劇也成了 “用流量換口碑” 失敗的典型案例,留給行業(yè)一個思考:當濾鏡褪去,演員還剩什么?
五、《我叫劉金鳳》:和服穿進古裝劇,文化自信碎了一地
當女主穿著改良版和服在朝堂上蹦跶,男主戴著日式烏紗帽批奏折時,觀眾終于意識到:這部打著 “古裝輕喜劇” 旗號的《我叫劉金鳳》,根本是在搞文化混淆。
劇中壽司、和服等日式元素頻繁出鏡,連禮儀都透著 “大和風”,很難不讓人懷疑導演是在 “曲線輸出日本文化”。
在 “文化自信” 呼聲高漲的當下,這種操作無異于頂風作案。人民日報嚴肅警告:“拒絕盲目跟風,守護文化根基?!?/p>
劇集下架后,女主辣目洋子的資源卻依舊火爆,新劇《芬芳喜事》熱播時,她穿著劇組服裝跳舞的視頻登上熱搜。有人疑惑:犯了文化錯誤還能一路綠燈,到底是市場寬容,還是底線模糊?
六、《談判官》:浮夸奢靡毀三觀,教壞青少年的 “毒教材”
黃子韜主演的《談判官》堪稱 “懸浮劇” 天花板:富二代男主住著億元豪宅,談生意全靠耍帥拍桌,臺詞里夾雜著青島話和韓式英語,演技尷尬到讓觀眾腳趾摳出三室一廳。
更嚴重的是,劇中紙醉金迷的生活場景傳遞出扭曲價值觀:“努力不如嫁得好,奮斗不如遇總裁?!?br/>
人民日報直言不諱:“披著現(xiàn)實題材外衣,內(nèi)核卻是虛妄的偶像劇套路?!?可悲的是,即便被點名批評,這類 “灰姑娘逆襲” 的浮夸劇依然層出不窮,甚至催生了 “工業(yè)糖精” 流水線。
當青少年沉迷于這種 “捷徑幻想”,誰來告訴他們:真正的成功,從不是靠偶遇霸道總裁?
結語:爛劇橫行的背后,是整個行業(yè)的 “病”
這 6 部被點名的爛劇,暴露出影視圈的三大頑疾:一是對歷史缺乏敬畏,二是對流量盲目迷信,三是對文化根基的漠視。當張翰們沉迷于油膩人設,當片方把 “雷點” 當 “賣點”,當歷史和文化成為博眼球的工具,毀掉的不僅是一部劇,更是觀眾對行業(yè)的信任。
好在央媒的批評如同驚雷,叫醒了部分 “裝睡” 的人。作為觀眾,我們或許無法決定影視劇的產(chǎn)出,但可以用遙控器投票 —— 拒絕爛劇,就是對好作品最大的支持。下次打開追劇 APP 時,記得摸摸良心:今天,你避雷了嗎?
資料來源
《影視創(chuàng)作不能丟了歷史魂》- 人民日報 - 2020 年 12 月 15 日
《流量明星≠收視保障 演技才是演員的立身之本》- 光明日報 - 2021 年 3 月 8 日
《警惕文化混淆:古裝劇不是 “萬國服飾秀”》- 中國藝術報 - 2022 年 5 月 20 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