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庫木塔格沙漠……新疆沙漠面積超44萬平方公里,天山南北的廣袤土地上,人與風沙的博弈從未停歇。
日前,中國科協(xié)宣傳文化部主辦、新疆科協(xié)承辦的“絲路聚英才,助力輝煌70周年”活動啟動,采訪團深入新疆多地采訪調研。在中國科學院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呼圖壁苜??萍夹≡旱鹊?,現(xiàn)代快報記者了解科技工作者讓沙漠“披綠生金”的傳奇故事。
半個世紀久久為功,植物園成為治沙植物“基因庫”
吐魯番被稱作“風庫”和“火洲”,春季常有10級大風,夏季氣溫接近50攝氏度、地表極限溫度超過80攝氏度,雞蛋埋進沙窩,不消一會兒就能烤熟。中國最熱的盆地,卻孕育出最甜的綠洲,坎兒井澆灌的葡萄園滿眼青翠,一串串誘人的葡萄低垂在枝蔓下,初來此地的游客或許難以想象,這種微妙平衡是如何達成的?
中國科學院吐魯番沙漠植物園作為“自治區(qū)優(yōu)秀科普教育基地”,常有老師帶著學生來此探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答案。這座植物園占地面積150公頃,海拔-76到-105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植物園,因“低、干、熱”的特點而聞名于世。歷時50多年,科技工作者讓綠色在茫茫沙海扎下根,保存了700多種荒漠植物,植物園不僅阻擋了沙漠向北侵蝕農田,還打造出一座治沙植物“基因庫”。
植物園的前身是始建于1972年的吐魯番紅旗治沙站?!拔覀儎倎淼竭@里時,土地沙化很嚴重,起風時沙子遮天蔽日,周邊不少農民都準備搬走了。我們做過觀測,7米高的沙丘平均每年移動28米,沒幾年一塊農田就被沙丘覆蓋了?!敝袊茖W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二級研究員潘伯榮是最早一批來到這里從事治沙的科技工作者,如今他仍擔任植物園的名譽主任。他回憶,當時最怕刮大風,一場風沙來襲,苗圃里辛辛苦苦培育的植物都給毀了,甚至大風能把屋頂掀掉,室內作為研究素材的水培幼苗全部被凍成“冰坨子”。
水,是治沙最珍貴的資源,固沙植物必須有水源滋養(yǎng)才能生存。當年,治沙站周邊僅有一座坎兒井,村莊里的農作物都靠它灌溉,只有到冬季農閑時,治沙站才能使用這處水源。潘伯榮笑言,“一株植物種下去,我們只舍得澆一瓢水。什么植物能在我們這里生存,它肯定就能用在防風治沙的工作中!”
針對當?shù)貧夂?、土壤和風沙特點,科技工作者從西北各沙區(qū)引種固沙植物。他們慢慢摸索出,治沙不是靠某一種植物“單打獨斗”,而是要根據(jù)不同植物的特點讓其“各展所長”,沙拐棗、梭梭、紅柳、胡楊等10多種優(yōu)良抗風固沙耐旱植物逐步選育成功,沙地慢慢被綠色覆蓋。
沙拐棗屬植物可以算是植物園的“鎮(zhèn)園之寶”,它們對吐魯番的環(huán)境適應性很好,于是研究人員廣泛引進各種沙拐棗。直至2013年,該園收全了中國沙拐棗屬的所有種類。如今,新疆、內蒙古、寧夏很多地方治沙使用的沙拐棗,都是從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引種的。
“點沙成金”的N種方法,科技讓治沙產生經濟效益
在吐魯番治沙取得成效后,潘伯榮與同事們又將目光投向南疆的塔克拉瑪干沙漠。
這是我國最大的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樓蘭、精絕等古老文明最終都湮沒在茫茫沙海中,因此這里也被稱作“死亡之海”。上世紀90年代,為了解決石油勘探開發(fā)的交通問題,一條縱貫沙漠的公路開建。
公路北起輪臺縣南至民豐縣,沙漠段長達400多公里?!案蘼吠剑覀冮_始研究防沙問題,用草方格固沙防風,用沙拐棗做先鋒,雖然它抗鹽性不強,但生長速度快,再搭配紅柳、梭梭,建立起了全線的防風工程?!迸瞬畼s介紹,1995年這條沙漠公路終于完工,沿線沙地也都被植物牢牢“鎖住”。
50多年來,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引種馴化成功的荒漠植物資源,為新疆“三北”防護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沙漠公路防護林工程,以及干旱地區(qū)城市防護綠地建設工程提供了上百萬株荒漠植物苗木和50多噸種子,為我國荒漠化防治、沙產業(yè)發(fā)展等作出了突出貢獻。
如今,塔克拉瑪干沙漠已經有4條公路貫通,還有3046公里的綠色防護帶合圍環(huán)繞,當?shù)匕傩招稳葸@是給沙漠“鎖邊”。在人與風沙的博弈中,科技工作者摸索出因地制宜的路子。
以“沙漠人參”肉蓯蓉為例,其藥用價值較高,一度被盜挖嚴重,成了瀕危植物。研究人員充分利用吐魯番沙漠植物園栽植的紅柳等寄主植物,將管花肉蓯蓉引種成功,治沙與藥材種植相結合產生出經濟價值。目前,新疆已形成了環(huán)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及準噶爾盆地沙區(qū)的3個肉蓯蓉集中連片產區(qū)。新疆年產肉蓯蓉干品1萬余噸,占全國年產量的80%以上,對當?shù)剞r牧民增收貢獻巨大。
治沙不能只依靠單一植物,也不能只依靠單一領域的科技人才。在新疆呼圖壁苜??萍夹≡海陆r業(yè)大學草業(yè)學院的師生與呼圖壁種牛場有限公司合作,深耕草業(yè)科學研究。他們用種牧草的思路,讓苜蓿在沙地扎根,這里培育的苜蓿品種,也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如今,和田地區(qū)洛浦縣的成片沙丘被紫花苜蓿取代??萍夹≡旱氖紫瘜<?、新疆農業(yè)大學草業(yè)學院張樹振副教授介紹,沙漠邊緣的水資源格外珍貴,他們應用“分根區(qū)交替地下滴灌”技術,在原有基礎上節(jié)水25%,并保持干草畝產在1噸以上。講到沙漠發(fā)生的變化,他難掩興奮,“苜蓿種植起到了改良沙地的作用,土地鹽堿度顯著下降,經過改良的沙地未來還能種上經濟價值更高的玉米、棉花等作物!”
治沙絕非簡單的“大力出奇跡”,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摸索出“以水定綠”的準則。在水資源有保障的區(qū)域,可以種植果樹、玫瑰等經濟作物;在水資源相對緊張的地區(qū),則采用草與灌木結合的方式,讓植物根系拴住沙丘;在水資源更為稀缺的地方,則采用“草方格+光伏發(fā)電”的模式,光伏發(fā)電板和草方格都能降低風速、減弱氣流、阻風擋沙,可以改善沙地表層土壤水分條件、抑制沙塵暴發(fā)生。各領域的科技工作者以不同的方式貢獻智慧,用科技之力讓沙漠誕生出“披綠生金”的奇跡。
傳播科學治沙知識,傳遞“不向沙漠低頭”的精神
未來,我們能把浩瀚沙海全都變成綠洲嗎?“人定勝天”的豪邁,在人與風沙的博弈中并不適用。
“荒漠和荒漠化,是兩個截然不同概念。我們要阻止荒漠化,但不可能消滅荒漠,也不應該消滅荒漠?!笨禃陨寒厴I(yè)于中國科學院新疆生地所,從事荒漠植物研究多年,如今她是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專職科普人員。她向現(xiàn)代快報記者解釋道,荒漠是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護生物圈生態(tài)平衡不可或缺。而荒漠化則主要針對的是因人類過度開發(fā)利用導致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
無論是吐魯番的流沙地治理,還是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本質都是“荒漠化防治”,目的是避免沙漠移動、擴張對人類社會發(fā)展造成危害??禃陨赫f:“從人類的視角看,沙漠可能意味著貧瘠荒涼,但從生態(tài)學的角度看,它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也是一座基因多樣性的寶庫。”
在她眼中,荒漠植物不僅僅是荒漠化防治的“武器”,更是可敬的朋友。在荒漠植物主題科普實踐活動中,康曉珊向公眾傳播荒漠化治理的知識,介紹荒漠植物的神奇特性,講述老一輩科學家在流沙地上創(chuàng)建中國最大的溫帶荒漠植物園的艱辛歷程。
今年9月是首個全國科普月,吐魯番沙漠植物園迎來大批游客,不少孩子來到這里參與科普活動。康曉珊的精彩講解,讓孩子們瞪大了眼睛,感慨荒漠植物的堅韌。她告訴記者,“我希望在傳遞知識的同時,讓孩子們能學習荒漠植物在惡劣環(huán)境中成長的精神。逆境不能阻止綠色扎根,孩子們成長過程中也要有面對逆境的勇氣?!?/p>
康曉珊將目光投向遠方說道:“未來,人與風沙的博弈也不會停止,仍要科學撫育才能發(fā)揮綠色屏障的生態(tài)功能。希望通過我的科普講解,讓下一代也能繼承前輩們‘不向沙漠低頭’的勇氣?!?/p>
現(xiàn)代快報/現(xiàn)代+記者 是鐘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