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間凌晨時分,諾貝爾和平獎名單公布,等特朗普一覺醒來,白宮又得傳出怒吼了。
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是委內瑞拉反對派政治家瑪麗亞·馬查多,而一直心心念念要拿這座獎的特朗普,最終落了個一場空。
諾貝爾和平獎的聚光燈,今年打在了一位遠在委內瑞拉的女性身上。
政治家瑪麗亞·馬查多,一個因其在國內的反抗姿態(tài)而備受爭議的人物,最終摘得了桂冠。
挪威諾獎委員會給出的理由擲地有聲:為了她在民主事業(yè)中的奮斗,以及對“獨裁統治”的不懈抗爭。
消息傳出,奧斯陸或許松了一口氣,但大西洋彼岸的白宮可能就是另一副模樣了。
可以想象,當特朗普從睡夢中醒來,得知自己再一次與心心念念的和平獎失之交臂時,那標志性的怒吼聲恐怕會再次響徹西翼。
特朗普對諾貝爾和平獎的渴望,幾乎是路人皆知的事情。
他毫不掩飾地將自己與前任奧巴馬作比,言語間充滿了不屑。
在他看來,奧巴馬在2009年上任沒多久就輕松獲獎,簡直是“什么都沒做”就撿了個大便宜。
為了證明自己比前任更有資格,特朗普團隊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全球公關行動。
他向世界開出了一份長長的“功績清單”,宣稱自己憑借一己之力,擺平了全球七場重大國際沖突。
從印巴之間的緊張對峙,到以色列與伊朗的宿怨,再到塞爾維亞和科索沃的歷史糾葛,似乎都因他而迎刃而解。
不過,這份清單的含金量卻備受質疑。
不少聲音指出,特朗普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被嚴重夸大,有些甚至純屬“攬功”或被外界“貼金”。
一個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印度方面從未公開承認過特朗普在促成印巴?;鹬杏羞^什么實質性作用。
但這并未阻礙特朗普沖刺的腳步。
他深諳戲劇效果的重要性,在評選進入倒計時的關鍵時刻,拋出了一記重磅炸彈。
就在10月8日,他高調宣布,已成功斡旋以色列與哈馬斯達成?;饏f議。
這個時間點卡得極其精妙,仿佛是為諾獎委員會量身定做的壓軸大戲,是他沖擊桂冠的最后一張王牌。
除了公開的輿論造勢,特朗普在臺面下的運作也同樣賣力。
有媒體爆料,他曾試圖繞開常規(guī)的外交禮節(jié),向馬來西亞施壓,要求對方為他個人舉辦一場泰柬和平協議的簽署儀式。
在這場他設想的“和平秀”中,特朗普將是唯一的主角和主要貢獻者,甚至明確要求將中方代表排除在外。
特朗普的觸角還伸向了諾獎的故鄉(xiāng)挪威。
據挪威媒體報道,就在8月,特朗普曾親自致電挪威財政部長斯托爾滕貝格,希望這位有交情的高官能幫著“運作”一下獲獎事宜。
這種直接下場的姿態(tài),將個人對榮譽的追逐演繹得淋漓盡致。
為了給自己的努力加上一道保險,特朗普還發(fā)動了輿論攻勢,將個人榮辱與國家尊嚴牢牢捆綁。
他不止一次地公開表示,如果自己最終沒能獲獎,那將是“對美國的巨大侮辱”。
特朗普這套組合拳,最終還是打在了棉花上。
諾獎委員會用他們的最終選擇,給出了一個清晰的答案:他們所青睞的,并非是這種充滿交易色彩的“和平締造者”。
委員會的選擇本身就極具象征意義,獲獎者馬查多在委內瑞拉國內的形象相當復雜,她曾因涉嫌叛國罪被剝奪議員資格,她領導的一些抗議活動甚至演變成了騷亂。
但諾獎委員會顯然更看重她“反抗獨裁”的標簽,這背后是一種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站隊,獎勵的是那種符合西方民主敘事的“抗爭者”。
相比之下,特朗普的行事風格和政治理念,顯然與委員會的價值觀格格不入。
委員會的成員構成早已預示了結局,五名評委中,至少有三位是特朗普的公開批評者。
主席曾毫不客氣地批評特朗普對媒體的口頭攻擊,另一位評委則指責他正在瓦解美國的民主和國際秩序。
第三位更是對“讓美國再次偉大”運動及其政府削減外援的做法表達了強烈不滿。
盡管也有一位成員曾對特朗普在拜登執(zhí)政期間面臨的法律困境流露過些許同情,但這微弱的聲音,顯然無法改變整個委員會的傾向。
他們對特朗普本人的反感,幾乎是寫在臉上的。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引以為傲的那些外交政策,比如發(fā)動關稅戰(zhàn)、肆意“退群毀約”,在委員會看來,恰恰是與諾獎所倡導的國際合作精神背道而馳的。
最終,一道程序徹底斷絕了特朗普的念想。
諾獎委員會的工作流程有其固定的節(jié)奏,提名早在每年1月31日前就已截止,而最終的決定,通常在正式公布前幾周甚至幾天就已塵埃落定。
今年的最后一次會議是在10月6日舉行的。
這意味著,特朗普在10月8日精心策劃的“停火大戲”,從一開始就注定是一場獨角戲,評委們根本沒機會看到。
這既是規(guī)則,也成了一道抵御外部壓力的堅固屏障。
正如諾獎專家阿斯勒·斯文曾百分之百斷言的那樣,特朗普今年獲獎的可能性為零。
特朗普的落選,結果并不令人意外,但其可能引發(fā)的后果,卻讓挪威的政界人士們夜不能寐。
他們非常清楚,這位美國領導人從不是一個會默默咽下“冒犯”的人。
有政界人士已經開始公開呼吁,挪威要為特朗普可能采取的報復措施做好萬全準備。
大家擔心的報復清單很具體,也很現實。
比如,特朗普可能會突然對挪威商品加征懲罰性關稅,或者在北約內部就軍費分攤問題向挪威提出更苛刻的要求。
這些潛在的風險,像烏云一樣籠罩在奧斯陸上空。
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風波,再次將一個老問題擺在了世人面前:到底什么樣的“和平”才值得嘉獎?
是通過強力人物的斡旋和交易,實現脆弱而短暫的寧靜?還是通過對某種價值觀的長期堅守,哪怕這個過程充滿了動蕩與爭議,來構建一個理想中的秩序?
有人將馬查多的獲獎與奧巴馬對比,認為奧巴馬當年獲獎雖然“無為”,但也至少“無害”,而馬查多卻被指責制造了委內瑞拉的動亂。
有趣的是,特朗普和馬查多,一個想獲獎,一個已獲獎,卻都是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的堅定反對者。
諾獎委員會用它的選擇,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但這個答案本身,也成為了新的國際爭議的起點。
特朗普的競逐雖然今年落敗,但故事并未結束。
據稱,以色列、巴基斯坦和柬埔寨已經為他提交了明年的推薦信。
這場圍繞諾獎的政治大秀,明年或許還將上演新的戲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