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魏晉之后,歷朝歷代的書法家,均在學(xué)習(xí)王羲之筆法,但是將其悟透的人,卻是寥寥無幾,其中以米芾、趙孟頫最出名,米芾30多歲“集古字”,把晉唐諸家通學(xué)一遍,深入鉆研“二王”,將其筆法悟透,據(jù)說他臨摹的法帖,能以假亂真,就連文人墨客、收藏家,也分辨不清。
不過米芾的字跡,將“二王”筆法變化,進(jìn)一步夸張化,過于深奧和復(fù)雜,當(dāng)時學(xué)者的基礎(chǔ)薄弱,想要參透十分困難,反觀趙孟頫,論就豐富性,他自是不如米芾,但是他把“二王”筆法簡化,同時寫出魏晉的虛和、典雅之風(fēng)。
實際上,目前很多噴子,因“趙字”血肉俊美,且刪減古人筆法,而嘲諷其字“媚俗”、“柔弱無骨”,甚至稱其敗壞古法,這是完全錯誤的,趙孟頫早期法帖,的確筋骨氣力不足,但是晚年增強后,剛?cè)岜M備,骨血兼生,十分精妙。
況且趙孟頫推崇“復(fù)古”理念,對于王羲之推崇備至,領(lǐng)悟其字精髓,其簡化也并非隨意亂改,而是合理削弱個別的絞轉(zhuǎn)、翻折,使得路徑清晰,勢態(tài)干練、爽利,美得平易近人,比如欣賞他的《蘭亭十三跋》,字字精到,內(nèi)藏王羲之“家族秘法”。
此作號稱“書文雙絕”“書史絕唱”,乃是元至大三年(1310年)九月,趙孟頫奉詔北上,前往大都任職,船行至南潯時,見到《宋拓定武蘭亭》,精心研究,并撰寫13段跋文而成,此卷不僅抄寫《蘭亭序》,字字俊逸遒和、暢意生動,把古人筆法,充分展現(xiàn)清晰。
同時還發(fā)表諸多的獨到見解,比如其中一句:“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jié)字亦須用工,蓋結(jié)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又言:“學(xué)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因其勢而用之,無不如志,茲其所以神也”,通過這2段話可知,趙孟頫十分尊崇古法。
也是因此,他的字跡純正,絲毫不會脫離傳統(tǒng),最是適合臨摹,可惜明代被搶走,并遭遇大火毀損,僅留存些許殘片,不慎流入海外,目前藏在東京國立博物館中,被奉為“藝術(shù)瑰寶”,近幾年逐漸公開展出,不少專家看后,認(rèn)為它的價值高昂,可抵20套四合院。
您對趙孟頫《蘭亭十三跋》有何見解,歡迎評論區(qū)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