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致青年朋友:錢理群演講、書信集》下編“書信五十通”中的第三十九通,轉(zhuǎn)自“美國史教學與研究”公眾號,如有侵權,敬請聯(lián)系刪除。
一位上海學理工科的學生,一心要讀北大中文系,卻因為種種原因而不能如愿,心懷郁悶,給我寫了一封長信。
XX:
坦白地說,讀了你的來信,我非常感動,也引發(fā)了許多感慨:在中國,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實在是太難了。
但我仍認為,你最終沒有選擇讀中文,可能是一個正確的選擇。這是我的一個基本觀點:文學,最好是作為業(yè)余愛好,不要隨意將其作為專業(yè)。這倒不是(或主要不是)因為學文學有危險,而是因為文學從本質(zhì)上說是有“余?!钡漠a(chǎn)物,這是魯迅的觀點。周作人也引述過章太炎的一個觀點:最好是有了一個穩(wěn)定的職業(yè),有碗飯吃以后,才去搞文學。以文學作為吃飯的工具,反而要失去寫作的自由。因為你要將自己的作品轉(zhuǎn)換為商品,就必須考慮市場的需要,在政治上也不得不有所顧慮。因此,所謂“自由職業(yè)者”其實是最不自由的。你現(xiàn)在既已學習了電子工程專業(yè),以后吃飯應無問題,就可以利用業(yè)余時間,讀自己想讀的書,寫自己想寫的小說,而且不以發(fā)表為目的,更可以自由地聽音樂、看畫展,提高自己的文學藝術素養(yǎng),享受更為豐富的精神生活。在某種程度上,這是更為理想的人生。在大學學習期間,你自然應該以學習專業(yè)為主,但也可以學點文學和藝術。當然,在具體時間上會有沖突,但也并非無法安排,關鍵是要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你在專業(yè)之外,還有文學的愛好,這其實也是一種優(yōu)勢。我在北大就為理工科學生開過一門“大一語文課”,第一堂課就講到理科學生如缺少文學修養(yǎng),人文精神不足,就會犯“現(xiàn)代科技病”。你是新一代的理科學生,正應該走一條“文理交融”的路。
隨信寄上一本我寫的《魯迅作品十五講》,這是為中文系之外的學生讀魯迅作品寫的書。我還和貴校的郜元寶教授等人合編了一套《大學文學讀本》,即將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也是專為非文科學生學習文學編的,估計你在上海可以買到,請留心就是。
2004年11月22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