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江南(作家劉宜良),曾經(jīng)在《蔣經(jīng)國傳》中寫下這樣一句話:“吳石在臺灣的特工工作,遍及東南長官公署、保安司令部和空軍部隊”。
可以說簡直如驚雷破空,短短一句話,立馬揭開了國民黨政權敗退臺灣初期最隱秘的情報戰(zhàn)往事。
誰也沒有想到,吳石,這位身居國防部參謀次長高位的陸軍中將,竟然在孤島上編織出一張縱橫軍政體系的情報大網(wǎng),其覆蓋之廣、滲透之深,簡直令人嘆為觀止。
1949年8月,吳石告別大陸赴臺履職,當時老蔣并不知道,他所倚重的這員儒將,不僅行李箱里裝著任命狀,其實更有一份沉甸甸的使命。
吳石,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qū)螺洲鎮(zhèn)人,出身寒儒家庭。
當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時,年僅17歲的他毅然加入福建北伐學生軍,赴南京參與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的典禮,并擔任警戒任務,期間表現(xiàn)出大義凜然的錚錚鐵骨。
后來,吳石先后就讀于武昌第二預備軍官學校和保定軍校第三期,與白崇禧、張治中同窗,并以“軍校狀元”的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 。
1929年,他東渡日本留學,在炮兵學校和陸軍大學深造,畢業(yè)成績依舊名列前茅,并且因“能文能武、能詩能畫”等十二項才藝被譽為“十二能人”
那么,作為國民黨軍界少有的“文武全才”,并且在抗戰(zhàn)中屢立戰(zhàn)功,吳石自然深得蔣介石的信任與器重 。
但令老蔣沒想到的是,看不慣國民黨腐敗的吳石,其實早就在何遂的引薦下與中共建立了聯(lián)系,并且為我黨提供了許多重要情報,為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立下赫赫戰(zhàn)。
其實當蔣介石親自點將吳石任命其為國防部參謀次長時,我黨也建議讓他考慮去解放區(qū),但吳石為了進一步獲取情報,毅然放棄了安全歸隊的機會,選擇成為插入敵人心臟的一把利刃。
然而,彼時的臺灣正處在白色恐怖的籠罩下,保密局的特務網(wǎng)絡已開始嚴密監(jiān)控軍政要員,吳石此去也是兇多吉少。
不過,吳石的潛伏優(yōu)勢在于他可挑剔的身份掩護,再加上老蔣也非常器重,所以他可以順利打開通往國民黨軍事核心的大門,使其能夠自由出入國防部各部門,查閱絕密檔案。
其實更關鍵的是,吳石清廉自守的品性成為最好的“保護色”——與那些巧取豪奪的國民黨高官不同,他雖然身為中將,但兩袖清風,因此,很多事也不可能懷疑到他頭上。
那么,江南書中所言的“遍及各地”到底指什么?
首先體現(xiàn)在對軍事核心部門的深度滲透。
在東南長官公署,吳石利用協(xié)調(diào)陸??杖姺绖盏穆殭?,將臺灣戰(zhàn)區(qū)戰(zhàn)略防御圖精準復刻;在保安司令部,他通過老部下建立的秘密聯(lián)絡點,獲取了全臺軍警布防與戶籍監(jiān)控的核心數(shù)據(jù);在空軍部隊,他策反的技術軍官定期提供機場分布、機群配置及燃料儲備等關鍵情報。
最終,這些情報經(jīng)他親自甄別整理,形成體系化的戰(zhàn)略資料,其中僅縮微膠卷就包含舟山群島與金門的海防陣地詳圖、臺灣海峽海流資料等數(shù)十份絕密文件,絕對令人震驚。
其次,吳石為了情報網(wǎng)絡的高效運轉,也專心構建精密的組織架構。
據(jù)悉,當吳石抵達臺灣后,迅速組建“東海情報小組”。
當時他以副官聶曦上校為直接助手,負責情報的初步篩選與傳遞;聯(lián)絡“聯(lián)勤總部第四兵站總監(jiān)”陳寶倉中將,利用其掌管后勤補給的便利,監(jiān)控軍隊調(diào)動與物資儲備;甚至與女交通員朱楓建立專線聯(lián)系,由此構建起完整的傳遞情報鏈條。
最后,吳石還特意培養(yǎng)了一批潛伏在中下級軍官中的情報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吳石還推動“陣前起義”動員工作。
當他看到國民黨軍士氣低落的時候,就秘密聯(lián)絡不滿獨裁統(tǒng)治的將領,制定起義計劃。為此,他還兩次派遣親信潛回福建,向省軍管會匯報起義部署,并帶回具體指示。
不過要知道,吳石的這份“遍及各地”的事業(yè),始終在刀尖上行走。
其實保密局偵防組組長谷正文早已注意到這位“過分清廉”的中將,不僅多次派人監(jiān)視其行蹤,甚至設下“美人計”拉攏其副官聶曦。
但吳石與聶曦都以過人智慧化解危機從容應對,始終沒讓對方抓住把柄。
然而誰能想到,就在吳石倆情報傳遞的順風順水時,危險還是悄然而至。
1950年2月,臺灣地下黨負責人蔡孝乾的被捕叛變,而他筆記本上“吳次長”三個字,讓谷正文鎖定了目標。
特務們從吳石家中搜出為朱楓簽發(fā)的通行證碎片,這條運轉近一年的情報網(wǎng)絡隨之暴露。
在獄中,吳石遭受非人的折磨,甚至左眼因酷刑導致失明,但他依舊未吐露半個同謀的名字,其視死如歸的態(tài)度令敵人也膽寒。
最終,1950年6月10日,吳石在臺北馬場町刑場上,寫下絕筆詩后,與朱楓、陳寶倉、聶曦三位革命志士一同慷慨就義。
據(jù)悉,當吳石犧牲后,國民黨當局在香港刊物上發(fā)表文章,并且驚呼:“要不是因為臺灣共黨組織的破壞,吳石將軍是中共兵不血刃而解放臺灣的功臣!”
顯而易見,這番話也從側面印證了吳石情報工作的致命價值。
1973年,國務院正式追認吳石為革命烈士。
2013年,西山無名英雄廣場上,他的雕像與其他845位犧牲者的英名一同鐫刻在花崗巖墻上,見證著那段“誓言無聲,英雄無悔”的歲月。
由此可見,盡管江南在《蔣經(jīng)國傳》中只是寥寥數(shù)語,卻濃縮了一位潛伏者的傳奇與悲壯。
如今七十多年過去了,馬場町的槍聲也早已消散,但吳石將軍的丹心,以及信仰的力量,永遠映照在祖國統(tǒng)一的征程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