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彩的神韻、眉眼的筆意、發(fā)飾的風華,共同勾勒出晉劇的魅力。
戲歌《千秋梨園情》
晉劇《關公》
好戲連臺,戲迷過足癮。
晉劇《于成龍》
晉劇《擋馬》
晉劇《十八羅漢收大鵬》
晉劇《殺惜》
晉劇《真假鐘馗》
戲曲舞蹈《戲韻流芳》
晉劇《鬧天宮》
晉劇《扈家莊》
秋光瀲滟,梨園聲起。第二屆晉劇藝術節(jié)在太原翩然啟幕,如同一軸緩緩展開的錦繡長卷,以舞臺為帛,以聲腔作線,繡出傳承的脈絡,將百年的戲文溫潤地繡進當代人的心田。
藝術節(jié)以“繁榮晉劇藝術,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為弦,輕輕一撥,便是四省同音、千伶共曲。開幕之夜,晉劇《于成龍》鏗鏘開鑼,那清廉風骨、浩然正氣,不僅回蕩在劇院的穹頂之下,更叩擊著觀眾的心扉。而后登臺的“梨園晉彩”,亦是好戲連臺。折子戲里見真章,青年演員水袖輕揚,眼波流轉,恰似春芽破土,鮮活而充滿希望。那轉身的一個回眸,那拖腔的一縷悠揚,無不是時光淬煉的結晶。
薪火傳承,在這一方舞臺上被點亮。紀念晉劇大師牛桂英的舞臺上,經(jīng)典唱段再度響起,仿佛時光的回音壁,讓大師的藝術靈魂在今天的聲腔中重生。流派的芬芳,不曾隨歲月飄散,反在青年傳人的喉間愈發(fā)清亮。晉劇作為文化瑰寶,其魅力不僅在于聲腔之美,更在于那融入血脈的文化記憶——古戲臺的斑駁立柱、手抄工尺譜的泛黃紙頁,都在無聲訴說著一個劇種的根深葉茂。
當最后一記鑼聲余韻漸遠,藝術節(jié)的華章暫告段落,但晉劇的種子已隨風播撒。它在一代代人的喉間傳承,在千萬觀眾的心頭發(fā)芽。這不僅是一場藝術的盛會,更是一次溫暖的傳遞——薪火相傳,戲潤民心,晉韻長流……
來源:太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