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女籃終于不是“陪跑”了。
昨晚WCBA常規(guī)賽收官,她們死死釘在第10,隊史第一次擠進季后賽圈。
鏡頭掃到替補席,龔松林攥著戰(zhàn)術板,指節(jié)發(fā)白,像要把那塊塑料捏成粉末——沒人比他清楚,這口氣憋了十五年。
十五年前,福建女籃是“誰都能咬一口的軟柿子”,主場球迷稀稀拉拉,啦啦隊比觀眾多。
龔松林剛退役,兜里只有一張寫著“教練”兩字的聘書,和卞蘭打包的十二箱行李。
那會兒,隊里連錄像分析師都請不起,卞蘭晚上剪視頻剪到三點,第二天五點又帶隊員出早操,眼圈青得像涂了眼影。
有人勸他們“別折騰,女籃不賺錢”,卞蘭回一句“我們打球也不是為了錢”,轉身繼續(xù)給小孩們買酸奶——她記得自己當年體校里連酸奶都喝不起的滋味。
后來故事像老套的勵志片:賣車賣房、拉贊助、求企業(yè)“賞口飯吃”。
最慘那年,球隊賬上只剩三萬,龔松林連夜開車去晉江找老板“化緣”,卞蘭留在球館帶隊員撿球,一邊撿一邊算“再省一點,還能撐兩周”。
第二天龔松林拎回一袋現(xiàn)金,沒數(shù),直接塞進抽屜,回頭跟隊員說:“放心練,天塌下來我先頂著。
就這么一口一口啃,啃出了今年的“小快靈”——全隊平均身高不到一米八五,跑起來卻像五把電鋸,方敏一個假動作晃開國家隊后衛(wèi),上空籃得手,場均15分,第一次把全明星的票根遞到福建球迷手里。
季后賽門票開票那天,球館門口排了三百米,黃牛開口加價兩百,小姑娘舉著手機拍視頻:“原來我們也有黃牛了!
龔松林沒空感動,他正忙著給12歲的黃雅玲挑鞋。
小姑娘來自寧德山區(qū),去年還光著腳在水泥地投籃,今年入選U15國少,第一件事是給“閩籃公益基金”發(fā)語音:“叔叔,我能不能把舊鞋寄回去,給隊里妹妹穿?
”卞蘭聽完語音,轉頭跟老公說:“這孩子的學費,咱再包三年。
晚上回家,雙胞胎女兒抱著球等在門口,一人一句“爸爸陪我練”“媽媽看我投籃”。
六歲的小人兒,手腕軟得像面條,動作卻一板一眼,卞蘭拍視頻發(fā)抖音,配文:“不是非要她們進國家隊,只想讓她們知道,媽媽當年為什么能四點起床。
”視頻底下點贊破百萬,最高贊評論只有四個字:血脈覺醒。
商業(yè)合同也悄悄來了。
晉江老板遞上卡爾美的代言,簽字那天,龔松林把合同往桌上一扔:“錢可以少,鞋子得先給青訓營的小孩。
”老板愣了兩秒,大笑:“行,按你說的來。
”于是第二天,山區(qū)學校的操場上出現(xiàn)一堆印著“福建”字樣的新鞋,孩子們踩著新鞋跑圈,塵土飛揚,像一群起飛的小麻雀。
有人算過,這些年他們往里砸了上千萬,回報是賬面上看不到的:三支國青、國少名單里出現(xiàn)福建名字,球館上座率從三成到爆滿,還有深夜食堂里,球迷自發(fā)給隊員留的一碗面。
卞蘭說,她最想要的不是冠軍,是哪天走在福州街頭,聽見兩個小女生聊天:“走啊,去看女籃,咱們福建可厲害了。
故事講到這兒,還是那副老樣子:訓練館燈十點才熄,龔松林的嗓子永遠沙啞,卞蘭的手機相冊里除了戰(zhàn)術板就是孩子的睡顏。
只是這一次,沒人再嘲笑“福建女籃是誰”。
他們終于把“不可能”三個字,寫成了球館外墻新刷的那行標語——
“敢跑,天就會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