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本該是成長的安全港,但有時“欺凌”的陰影會悄悄出現(xiàn)——可能是被故意起綽號、孤立排擠,可能是被推搡辱罵,也可能是網(wǎng)絡上的惡意調(diào)侃。面對欺凌,很多人會陷入“害怕”“無助”“不敢說”的困境,但其實只要找對方法,每個人都能成為“反欺凌的力量”。以下是針對受害者、旁觀者、家長/老師的具體應對技巧,愿我們一起筑牢校園安全防線。
認識欺凌:不只是“開玩笑”
校園欺凌是蓄意且重復的傷害行為,通常表現(xiàn)為:
- 言語欺凌:起侮辱性綽號、嘲諷、威脅
- 社交欺凌:排擠孤立、傳播謠言、破壞名譽
- 身體欺凌:推搡、毆打、搶奪財物
- 網(wǎng)絡欺凌:通過社交媒體發(fā)布惡意內(nèi)容、人身攻擊
記住:當行為讓你感到痛苦、害怕,且持續(xù)發(fā)生時,這就是欺凌,不必為“是否太敏感”而懷疑自己。
一、如果你是受害者:
首先請一定相信:被欺凌不是你的錯,不是因為你“不夠好”,而是欺凌者的錯誤。不要獨自承受,試試這3個可落地的方法:
1.即時應對:冷靜自保,不“硬碰硬”
?不激怒,先穩(wěn)住:如果對方挑釁,盡量不爭吵、不還手(避免沖突升級讓自己受傷),可以用平靜的語氣說“我不想和你爭,我要走了”,然后轉(zhuǎn)身離開;
?找“安全出口”:看到對方圍過來時,立刻向附近有老師、同學的地方走(比如教室、辦公室、操場人群中),人多的地方能減少欺凌發(fā)生;
?“小信號”求助:如果被攔住無法離開,可假裝喊“老師找你”(吸引周圍注意),或悄悄給信任的同學發(fā)消息(比如提前約定“發(fā)‘幫忙帶本書’就是需要幫忙”)。
2.事后處理:及時傾訴,不“藏著掖著”
?找“信任的人”說:立刻告訴家長、班主任或心理老師,不用怕“沒人管”——他們的幫助能阻止欺凌再次發(fā)生;說的時候可以具體講“誰、什么時候、在哪里、做了什么”,比如“今天放學,XX在操場角落推我,還說不讓我告訴老師”;
?保留“小證據(jù)”:如果是肢體欺凌,拍下傷痕照片;如果是語言/網(wǎng)絡欺凌,保存聊天記錄、截圖(不要刪掉);這些能幫老師更清楚地了解情況;
?不自我否定:不要因為欺凌者的話懷疑自己(比如“他們說我笨,是不是真的”),可以每天對自己說一句鼓勵的話(“我很好,他們的錯不是我的問題”),也可以找心理老師聊一聊,釋放委屈。
3.長期防護:建立“支持圈”
?和朋友同行:上下學、課間盡量和信任的同學一起,減少獨自行動的時間;
?參與集體活動:加入興趣小組(比如畫畫、籃球社),認識更多友善的同學,讓自己的校園生活更有安全感;
?學會“拒絕”:如果有人讓你做不想做的事(比如“把作業(yè)給我抄,不然就欺負你”),勇敢說“不”,并立刻告訴老師——拒絕不是“不聽話”,而是保護自己的權(quán)利。
二、如果你是旁觀者
很多時候,旁觀者的態(tài)度能改變欺凌的走向——不圍觀、不冷漠,就是對受害者最大的支持。試試這些“安全又有效”的做法:
3個“不做”:不成為欺凌的“幫兇”
?不圍觀、不起哄:看到欺凌時,不要停下來看熱鬧,也不要跟著說嘲諷的話(這會讓受害者更難過,也會讓欺凌者更囂張);
?不“事不關己”:不要覺得“和我沒關系”——你的沉默可能會讓欺凌持續(xù),而小小的行動就能幫到別人;
?不私下議論:不要在背后討論“他被欺負是因為……”,這種議論會二次傷害受害者,不如直接去關心他。
3個“要做”:用安全的方式介入
?做“報告者”:悄悄去告訴老師或保安(比如“老師,操場那邊有人在欺負同學,您快去看看吧”),不用害怕“被報復”——老師會保護你,而且及時報告能最快制止欺凌;
?做“傾聽者”:如果受害者愿意說,耐心聽他講,不用急著給建議,只要說“我知道你很難過,我會陪你一起告訴老師”就好;
?做“陪伴者”:如果看到有人被孤立,主動邀請他一起活動(比如“我們一起去買水吧”“要不要加入我們的小組”)——你的友善能幫他減少孤獨感。
3. 1個“小提醒”:保護好自己再幫忙
如果覺得直接介入有危險(比如對方人多、情緒激動),不用強迫自己沖上去,先找老師是最安全的選擇——保護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幫助別人。
三、家長/老師
家長和老師是孩子應對欺凌時最重要的支持,你的態(tài)度和做法,能幫孩子重建安全感。
家長:先“傾聽”,再“行動”
?怎么發(fā)現(xiàn)信號?:注意孩子的異常變化——比如突然不想上學、放學回家很晚、衣服有破損、情緒低落(比如躲在房間哭、不想說話),這時不要直接批評“你怎么這么膽小”,而是溫柔問“最近在學校是不是遇到什么不開心的事了?可以和媽媽/爸爸說說”;
?怎么和孩子溝通?:聽完孩子的話,先共情(比如“媽媽知道你當時一定很害怕,換作是我也會難過”),再一起想辦法,不要說“你怎么不還手”“為什么只欺負你”(這會讓孩子覺得是自己的錯);
?怎么和學校配合?:及時聯(lián)系班主任,一起調(diào)查情況,同時告訴孩子“我們會和學校一起保護你,不用怕”——讓孩子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在面對。
老師:先“制止”,再“教育”
?及時處理:接到報告后,第一時間趕到現(xiàn)場制止欺凌,先安撫受害者的情緒(比如“別怕,老師在這里”),再分別了解情況(不要在眾人面前批評欺凌者,避免他產(chǎn)生抵觸心理);
?保護受害者:安排同學多陪伴受害者,避免他再次被針對;同時關注他的心理狀態(tài),必要時請心理老師介入;
?教育欺凌者:和欺凌者單獨溝通,讓他明白“欺凌會給別人帶來怎樣的傷害”(比如看相關的繪本、視頻),引導他道歉并改正,而不是只做“懲罰”——很多欺凌者也需要被關注,了解他行為背后的原因(比如缺乏關愛、模仿他人),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營造“反欺凌”氛圍:在班級里開展反欺凌主題班會(比如“如果我遇到欺凌該怎么辦”“如何做友善的同學”),讓每個孩子都知道“欺凌是不對的,友善才是校園的樣子”。
最后想說:欺凌可以被制止,你不是孤單的
校園欺凌從來不是“小事”,但也不是“解決不了的事”——受害者勇敢求助,旁觀者不沉默,家長老師做后盾,每個人都能成為反欺凌的力量。
記?。?strong>沒有人應該被欺負,也沒有人需要獨自承受傷害。如果遇到欺凌,一定要相信:你值得被保護,身邊總有愿意幫你的人。讓我們一起,把校園變成每個孩子都能安心成長的地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