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把“學校教師和首屆本科生人數比例為3:1”簡化為“一個學生配三名老師”。要是這么講,我們假設大灣區(qū)大學教師規(guī)模不再擴大(估計還是得擴大)、每屆招生人數不變,上到大二,一個學生只能配一個半老師了;大三就一對一了;大四比例反轉了。有意思嗎?
對本科生真正重要的是,多少教師資源能作用到本科生身上。微積分等基礎課,班額是多少;是否能開一些相對小眾的高級課程;是否有專題討論課等。
我估計這方面,大灣區(qū)大學也許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也有限,到不了“一個學生配三名老師”的程度。畢竟大學招新人,常許諾不用帶課; 大科學裝置上的科學家在學校掛個名,也不會參與大量教學工作。
大灣區(qū)大學的優(yōu)勢,我覺得有兩點。附近大科學裝置(包括在建和建成)很多,散裂中子源 、松山湖材料科學實驗室 、深圳自由電子激光 、阿秒光學中心 等;南方光源的歌也一直在唱。如果對科研感興趣,這些都是很好的機會。
而珠三角又是我國創(chuàng)新能力最強的區(qū)域(之一),附近高新企業(yè)相當多。想去產業(yè)界做點事,機會也很多,不至于“一心只讀圣賢書”。
要說新型研究型大學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zhàn),我的觀點可能有點獨特,數量太多了。
已有的幾所新型研究型大學是都挺成功的,但也就南方科大、西湖大學、上科大三所。
三所大學都有不錯的校長帶頭,請到了很多不錯的老師,有自己的特點,前兩所砸錢還挺厲害。
地方政府對它們的支持也不錯,除了資金以外,還關心學生出路。比如,西湖大學的學生在浙江是有選調資格的。
但現在一下子又多出了深圳理工、福耀科技大學 、大灣區(qū)大學、寧波東方理工 、錢塘大學等。
一方面是不是還有那么多錢可以砸,畢竟眼下正處于財政收縮周期。
另一方面,這么多大學同時去爭取人才,且傳統大學也在建相對新型的研究機構并進行體制改革,每所學校能延攬到的人才或許就相對有限了。
大概沒有辦法所有新型研究型大學都辦成第一流。不負責任地猜測,未來這幾所會出現層次上的差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