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空中,有一批“蜘蛛人”,將一塊塊玻璃、一片片鋁板拼接成建筑“外衣”。從后廚灶臺前的廚師,到如今統(tǒng)籌數幾十號人施工的勞務帶班,34歲的劉健便是這群“蜘蛛人”中的一員。
28歲前,劉健天天圍著三尺灶臺轉。轉折發(fā)生在2019年的春天。一次家庭聚會,搞工程的遠房親戚老隋說:“我們公司正跟中建不二合作做幕墻,工地缺人手。你做事麻利,要不要來試試?”
試試就試試。入職后,在中建不二規(guī)范化的培訓體系和項目現場管理人員的耐心指導下,劉健很快適應高空作業(yè),并逐步掌握打膠、安裝、校正等幕墻施工工藝?!皠傞_始那會兒,吊籃一晃,我的心就跟著晃,根本不敢低頭?!眲⒔≈两袂逦浀媚欠N小腿不受控制顫抖的感覺。
培訓師傅分配給劉健的第一項任務是給幕墻接縫打膠。看似只是扣動扳機,均勻擠壓,可膠槍到了他手里卻格外不聽使喚,不是膠條粗得像肥腸,就是斷膠不及時留下難看的疙瘩。不服輸的劉健,收工后獨自留在工地,找來一堆廢料板一遍遍練習,直到手腕酸痛得抬不起來,才掌握了那微妙的力度和節(jié)奏。
“以前天天面對的是四堵墻、一口鍋,方圓幾步?,F在睜開眼就是藍天白云?!比缃?,劉健早已不再是那個會腿軟的新手。他的足跡跟著中建不二的項目,遍布武漢、海南、廣州、深圳。從普通的住宅樓到復雜的商業(yè)綜合體,從體育場館到醫(yī)療建筑,接觸的幕墻類型越來越多,技藝也日益精進。
2021年年底,憑借過硬技術和責任心,劉健被提拔為勞務帶班。他不再是只需管好自己“一畝三分地”的技術工人,手下統(tǒng)籌管理著幾十號人。
2022年年底,在深圳中醫(yī)院光明院區(qū)項目上,劉健迎來了首次大考:要在一個月內,完成院區(qū)首層和6層將近2000米的不銹鋼及鋁包鋼欄桿安裝。
接到任務當晚,劉健就和項目管理人員一頭扎進會議室,對著一摞摞施工圖紙,核對密密麻麻的尺寸標注和節(jié)點要求。“今天首層支架必須全部固定完成,明天六層欄桿要拼接多少米……”每日安全早會,他會一遍又一遍強調操作規(guī)范和質量要點。哪個環(huán)節(jié)滯后了,他就立刻抽調人手支援,或者自己抄起工具頂上去;哪個工人遇到了技術難題,他就蹲在現場,一起琢磨解決方案。
最考驗人的是凌晨巡場。為了排查隱患、保障高效施工,劉健和項目管理人員約定,每天凌晨五點準時在工地門口集合。手持強光手電,一層一層地爬,一處一處地照。光束掃過每一顆螺絲,他都要伸手擰一擰,確認是否緊固;掃過每一處腳手架連接點,都要用力晃一晃,檢查是否牢靠。
真正讓劉健感受到“與優(yōu)秀企業(yè)同行”價值的,是深圳書城灣區(qū)城項目中的“智慧樹”。這棵“樹”高達11.8米,其外立面由320塊大小不一、造型各異的8K鏡面不銹鋼面板拼合而成。單塊面板重量輕則百斤,重則達三百斤。
行業(yè)內在8K鏡面雙曲面板的加工方面仍存在技術瓶頸。任何細微的劃痕、磕碰,在光潔如鏡的面板上都會被無限放大。面對這一挑戰(zhàn),中建不二派出專業(yè)技術團隊駐場指導,與協作單位挑選出熟悉流程、曾完成過高規(guī)格工藝件的老師傅,并對焊接工藝提出硬性標準:焊接前后鏡面打磨絕不能出現任何細微水波紋。
拿到圖紙的第一時間,劉健就全身心投入技術籌備。從方案定稿到樣板制作,劉健與團隊泡在現場,不斷琢磨、試驗、調整……經過一個半月三輪樣板的迭代優(yōu)化,方案才塵埃落定,進入大規(guī)模生產階段。
“搬運必須雙人扶握,始終保持水平!”“電動葫蘆吊運到預定高度后,只能用特制記號筆做極輕的標記,不能用力!”“安裝調整時,只能用巧勁一點點蹭,絕對不能硬推硬撬!”這些話,他每天要重復。
當“智慧樹”被點亮,光芒在鏡面間流轉閃爍。劉健站在樓下久久凝視著,所有付出都化為由衷的自豪:“看到這么精美、這么高科技的東西,是從我們這些工人手里一點一點變成現實的,就覺得,值了!”
6年間,劉健從初登吊籃的“門外漢”,蛻變?yōu)槟芙y(tǒng)籌高難度項目的勞務帶班。他為家里添置了小車,安家城市的夢想也正變得觸手可及。(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王鑫 通訊員李傳真)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