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將上五年級的兒子送入學校寄宿,隨后前往宿舍看望孩子。
媽媽推開宿舍門,看到其他孩子都趴在地上玩游戲,只有自己的兒子安靜坐在床上看書。
她認為孩子懂事、主動學習,對孩子的表現(xiàn)感到高興。男孩看到媽媽后,立刻開心地跳下床跑向媽媽。
媽媽將場景分享到網(wǎng)上后,有社會經(jīng)驗的家長和網(wǎng)友發(fā)現(xiàn)了問題。
一個媽媽覺得兒子在亂糟糟的宿舍里看書是“出淤泥而不染”,但旁人一看就覺得,這孩子是被孤立了,而且媽媽根本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孩子可能不是在看書,而是在躲事兒。
一群孩子在地上玩得熱火朝天,就他一個人縮在床上看書。
這不像是我愛學習,更像是因為不合群、被排擠,所以拿本書當保護殼,避免尷尬和沖突。
孩子看到媽媽時那個開心的反應(yīng),更像是一種終于來救星了的解脫。
媽媽的反應(yīng)是濾鏡開太大了。
她只看到了“我兒子真棒”,卻沒看到兒子眼神里的孤單和不自在。
她高興的點在于孩子“愛學習”,但這很可能是一種誤判。
網(wǎng)友說的“偽裝”,就是指孩子可能根本沒法沉浸式學習,只是找個事把自己和周圍環(huán)境隔開。
環(huán)境確實有問題,但改變環(huán)境需要父母上心。
宿舍里其他孩子趴在地上玩,沒人跟來訪的家長打招呼,這說明整體氛圍可能比較松散,缺乏管理和引導。
把孩子放在這種環(huán)境里,指望他“獨自優(yōu)秀”是不現(xiàn)實的,更大的可能是他被邊緣化,甚至被欺負,性格變得膽小、內(nèi)向。
別覺得孩子“在逆境中讀書”就是好事。
長期被孤立對心理的傷害,遠比多做幾道題要大。
多觀察孩子的狀態(tài),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平靜,還是緊張的逃避?多跟孩子聊聊天,了解他和同學的真實關(guān)系。
家長得行動起來,去改變對孩子不利的環(huán)境。 比如和老師溝通、想辦法調(diào)換宿舍、甚至如果條件允許,考慮是否繼續(xù)住校。
哪怕家里不富裕,多花點心思,想辦法讓他和一兩個合得來的孩子作伴,情況都會好很多。
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底線: 如果將來在買房、結(jié)婚上幫不了孩子太多,那至少在他小的時候,給他一個健康、正常的成長環(huán)境。
別因為自己的疏忽,提前把他推進“火坑”。
這件事不是“愛學習” vs “愛玩”的對錯問題,而是一個孩子可能正在被孤立,而家長卻沉浸在“我家孩子真優(yōu)秀”的錯覺里的問題。
家長最需要做的,是摘掉濾鏡,看到孩子的真實處境,并采取實際行動去保護他。
孩子的成長就那幾年,心理的傷,補起來很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