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1次推送
2025年10月12日下午,秋光瀲滟,北京雁棲湖畔的蝴蝶效應藝術館迎來了一場關于時間、歷史與存在的深度對話。由中國著名攝影家楊越巒呈現(xiàn)的《亙古之墻》大型攝影藝術展在此盛大開幕。這不僅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更是一次思想的激蕩。展覽開幕前后,一場長達三小時的學術研討會匯聚了來自攝影界、藝術評論界、文化史學界及哲學研究領域的百余位知名人士,他們圍繞楊越巒二十年來以長城為主題的影像實踐,展開了熱烈而深刻的探討,共同解讀這道"亙古之墻"在當代語境下所迸發(fā)的全新生命力。
本次展覽由著名策展人劉錚精心策劃,系統(tǒng)地梳理并展示了楊越巒自2005年起,跨越河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等省份,在燕山、太行、賀蘭山等腹地追蹤、拍攝長城的藝術成果。近百幅精選作品大多采用伊爾福激光銀鹽制作工藝精心制作,從宏闊蒼茫的全景到纖毫畢現(xiàn)的局部,共同構筑了一部沉甸甸的"長城影像志",引領觀眾穿越符號的迷霧,直抵長城最為本真、深邃的肌體與靈魂。
序幕:群賢畢至,一場學術與傳承的盛會
蝴蝶效應藝術館,其名恰與此次展覽的主題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呼應。一座建筑于湖畔,試圖探討事物間廣泛而深遠的聯(lián)動;一道蜿蜒于山脊的墻,正是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最為宏大的"蝴蝶效應"的實體呈現(xiàn)。選擇在此地舉辦《亙古之墻》展覽,本身就蘊含了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意圖。
下午兩時許,學術研討會率先拉開帷幕。會場內座無虛席,氣氛莊重而熱烈。與會嘉賓陣容堪稱中國攝影界的一次盛會,更因跨學科專家的加入而別具深度。他們的到來,不僅是對楊越巒個人藝術成就的肯定,更是對"長城"這一永恒母題在當代藝術中探索的集體關注。
其中,一個極具歷史傳承意義的場景格外引人注目:著名攝影家沙飛的女兒王雁女士親臨現(xiàn)場。王雁女士曾與楊越巒先生共同探訪其父親沙飛早期攝影中記錄的諸多長城遺跡,此次她的到來,仿佛連接起了一條從中國攝影先驅到當代攝影實踐者的精神紐帶,象征著對長城影像探索的代際傳承。與此同時,著名老一代攝影家王文瀾、鄧維、郭延民、呂小中、蔡元等亦在座中,他們以深厚的學養(yǎng)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為研討會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參加開幕及研討的還有楊越巒的大學班主任齊秀婷老師以及她的先生歷史學家封漢章教授,兩位老人回顧了楊越巒大學期間的諸多往事并對他從事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以來所取得的成就給予了熱情的評價和由衷的祝賀!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研討會特別邀請了王陽明研究專家周月亮教授,他的出席為這場關于長城的討論注入了深厚的心學思想資源,使得"行走"與"體感"的創(chuàng)作方式獲得了哲學維度的支撐。而年輕一代攝影家的中堅力量,如高巖、李偉、王攀、李東翰、文獻攝影家趙敦,以及活躍于河北當代攝影現(xiàn)場的河北120攝影小組成員牛寶森、谷鵬羽、劉建兵、牛澤昕、郝治國、陳有柱、左本中,連同長期關注長城題材的攝影家韓趕生、韓雙喜,以及來自浙江寧波的攝影家徐建東,與攝影家趙起超、朱偉、趙宇、李素清、張曉蓉、方煥然、孫占濤、張俊、王愛軍、劉滿倉、鄧中、馬宏、任鵬飛、葉明、蓋少華、張東初、呂燕、徐鋒、何宇晟、雷煦、金澍杰、孫遜、王卉予等人,則帶來了充滿活力的多元視角。此外,攝影策展人陳小波、那日松、朱炯、張宏偉等業(yè)內重要推手的出席,確保了討論兼具學術深度與策展思維的廣度。
在這場高水平的研討中,專家們摒棄了泛泛的贊譽,而是從多學科、多維度切入,對楊越巒的長城影像進行了鞭辟入里的剖析。討論的焦點,迅速超越了攝影本體的技術層面,深入到歷史觀、美學范式以及生命哲學等更廣闊的領域。
研討會上,伊爾福中華區(qū)代理林偉杰先生特別就展覽作品所采用的伊爾福激光銀鹽制作工藝進行了專業(yè)闡釋。他詳細介紹了這種工藝在影調層次、細節(jié)表現(xiàn)和影像耐久性方面的卓越特性,正是這種工藝賦予了楊越巒長城影像如此豐富的肌理質感和深邃的時間感。林偉杰先生還動情地回顧了多年來為讓中國攝影家能夠使用世界頂級膠片及銀鹽制作工藝所付出的努力與艱辛,他的堅持為中國攝影家創(chuàng)作具有國際水準的收藏級作品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技術支持。這番分享讓與會者深刻認識到,這些震撼人心的影像背后,不僅是藝術家的孤獨行走,還有工藝與材料的極致追求,是多方合力成就的藝術結晶。
研討會中,"行走"與"體感"成為高頻詞匯。與會者普遍認為,楊越巒長達二十年的實踐,其價值不僅在于最終成像的作品,更在于其創(chuàng)作過程本身。這是一種"具身化"的認知方式。通過雙腳的丈量、雙手的觸摸、身體的寒暑體驗,他將抽象的歷史知識轉化為具體的生命經驗。當他趴在冰冷的城墻上等待第一縷曙光,當他蜷縮在破敗的敵樓內躲避風雪,他所記錄的,已不僅是長城的外觀,更是他與長城之間那一刻的、獨一無二的能量交換與情感共鳴。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在數(shù)碼時代、在無人機可以輕易獲取"上帝視角"的今天,顯得尤為珍貴和富有啟示性。它重申了"在地性"和"身體力行"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不可替代的價值。
長達三小時的思維碰撞,為隨后的開幕儀式鋪墊了深厚的學術基底。當與會者們移步展廳時,他們的目光已不再僅僅是欣賞,而是帶著研討會所激發(fā)的思考,去進行一場更為深入的"閱讀"。
凝視"亙古":影像中的時間
那些氣勢磅礴的全景式構圖與常見的明信片式風光迥異,楊越巒的長城從未被孤立呈現(xiàn)。它總是深深地嵌入山川的肌體之中。畫面中,長城如一條蒼老的巨龍,匍匐在連綿的燕山山脈之上,與嶙峋的巖石、枯榮的草木渾然一體。它不再是凌駕于自然之上的人造奇觀,而是山脈的一部分,是地殼運動與人類意志共同塑造的地理褶皺。觀眾能清晰地感受到,長城在與風、與雪、與云霧的對話中,正緩慢地被自然之力所吸納、所消解。這種"融合"而非"對抗"的關系,奠定了整個展覽的基調。
楊越巒用大畫幅相機極高的解析力,結合伊爾福銀鹽工藝對細節(jié)的極致還原能力,將長城的物質細節(jié)無限放大,宛如一部部打開的時間之書。特寫鏡頭下,斑駁的城墻表面呈現(xiàn)出如同老人皮膚般的褶皺與紋理;深深的裂縫,仿佛是大地干渴時張開的嘴唇,訴說著數(shù)百年的雨旱輪回;磚石縫隙中,一簇倔強的野草或一株孤獨的灌木蓬勃生長,它們的根系與古老的墻體糾纏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生命與時間合力書寫的共生詩篇;冰雪覆蓋下的垛口,輪廓變得柔和、模糊,仿佛正被一只無形的手溫柔地抹去,回歸一種原始的靜謐。
策展人劉錚在其前言中精辟地寫道:"他摒棄了紀念性建筑通常追求的崇高、完整與秩序感,轉而擁抱了一種'廢墟美學'。這種美,不是毀滅的悲歌,而是變化的贊歌。" 的確,在這些影像中,衰敗不再是恥辱的標記,而是榮耀的勛章。它見證了長城如何在與時間的博弈中,從一種剛性的、防御性的建筑結構,演變?yōu)橐粋€柔性的、包容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長城的"亙古",在這里被重新定義——它不是凝固的、僵死的永恒,而是一種在持續(xù)流變中彰顯的、磅礴的生命力。
春日野花點綴的殘垣,夏日暴雨沖刷后的泥濘,秋日金色光芒籠罩的敵樓,冬日白雪皚皚下的一片寂寥……這四面墻,楊越巒用他的耐心與堅守,為我們捕捉到了長城"活著"的證據(jù)。迷霧中的墻體,虛實相生,仿佛連接著過去與未來的時光隧道。這些影像表明,楊越巒的創(chuàng)作,已從客觀記錄升華為主觀表達。長城于此,已成為他探尋生命、時間與存在意義的精神媒介。
回響與啟示:"亙古之墻"的當代隱喻
楊越巒《亙古之墻》系列作品的深遠意義,正在于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極具當代性的精神隱喻。正如劉錚在前言中所點明的:"傳統(tǒng)敘事中,長城象征著穩(wěn)固、邊界與永恒不變。而楊越巒揭示的'亙古',卻內在地包含了流變、侵蝕與交融。"
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技術革命、全球化浪潮、地緣政治變遷、文化范式轉移……一切我們曾深信不疑的"堅固"秩序,都在經歷劇烈的解構與重構。無論是國家、社會、組織還是個人,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與復雜性。楊越巒的長城影像,恰如一面映照時代的鏡子。它啟示我們,真正的強大與永恒,并非來自于對變化的抗拒和對外表的完美維護,而是源于一種動態(tài)的韌性——一種能夠接納沖擊、消化傷痕、并在持續(xù)的變化中保持其核心精神與身份認同的能力。
長城的偉大,不在于它從未倒塌,而在于它在倒塌與屹立的辯證中,展現(xiàn)了無與倫比的韌性。它的磚石會風化,但其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紐帶的象征意義卻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這面"亙古之墻"教導我們,生命的榮耀不在于青春永駐,而在于如何有尊嚴地老去,如何將歲月的刻痕轉化為智慧的年輕,如何在無常的流變中,確立自身存在的獨特價值與尊嚴。
楊越巒先生以二十年的行走與凝視,完成了一次對長城的成功"祛魅"與"復魅"。他祛除了其被過度符號化、概念化的"魅",讓其回歸為可觸可感的物質本體;同時,他又為其復魅,賦予其一種在衰敗與流變中彰顯的、更為深沉、更具哲學意味的神圣性。
據(jù)悉,本次展覽將持續(xù)至2025年12月12日。在為期兩個月的展期中,蝴蝶效應藝術館還將舉辦多場公眾導覽、攝影家對談及文化遺產主題講座,旨在讓這部深邃的"影像志"引發(fā)更廣泛的社會共鳴。
站在雁棲湖畔,回望藝術館中那面面"亙古之墻",我們仿佛聽到了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仍在繼續(xù)。楊越巒的鏡頭,不僅讓我們看到了長城的樣子,更教會了我們一種觀看歷史、理解世界、安頓自身的方式。這面墻,以其沉默而恢弘的存在,向我們低語著關于時間、生命與變化的奧秘。而這,正是"亙古之墻"超越時空,在當下所激蕩出的、最深沉的當代回響。
展覽時間:10月12日-11月5日
地點:北京市懷柔區(qū)水岸雁棲北區(qū)一號樓底商/蝴蝶效應藝術館
請掃描二維碼預約觀展
歡迎您的到來
來源:蝴蝶效應
實習編輯:李嫣然 雷軼童
編輯:張立強
審校:周津皓
審核:汪 素
終審:方竹學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