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在“娘心食堂”用餐。
▲食堂內(nèi)豐盛的菜品。
原標題:
家長掌勺、家校共管 食堂飄出“家的味道”
臨桂中學食堂的“娘心”是怎樣煉成的?
今年7月,全區(qū)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jiān)管暨學校食堂“三無三有”工作推進會在南寧召開。會上,桂林市臨桂區(qū)創(chuàng)新打造的“娘心食堂”校園食安模式作為典型經(jīng)驗進行了交流,成為全區(qū)僅有的兩個縣(區(qū))級經(jīng)驗交流單位之一,贏得與會人員的高度評價——“臨桂的經(jīng)驗值得學習、借鑒和推廣”。
走進臨桂中學“娘心食堂”,熱氣騰騰的飯菜香氣中裹挾著“家”的溫暖,39位“食堂娘娘”(學校師生通常叫食堂工作人員為“食堂娘娘”)忙碌的身影與學生們滿足的笑臉,共同勾勒出校園里最動人的“食”光畫卷。這一融合制度創(chuàng)新與人文關懷的模式,不僅實現(xiàn)了校園食品安全“零事故”,更讓學生滿意度大幅提升,成為守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堅實屏障。
從“外部招聘”到“家長掌勺”:一場破解信任難題的食堂變革
日前,記者走進臨桂中學食堂。恰逢午餐時段,剛踏入食堂大門,熱氣騰騰的飯菜香便裹著煙火氣撲面而來,一樓12個普通窗口前已排起有序的隊伍。身著潔白工作服、頭戴廚師帽的“食堂娘娘”們正忙碌著,她們手腕輕揚,將飯菜穩(wěn)穩(wěn)盛進學生餐盤,嘴里還不時念叨著“多吃點,下午上課有力氣”“那邊還有免費的冬瓜湯啊”……語氣里的關切像極了家中母親的叮囑。45歲的莫阿姨是窗口里的“老熟人”,她的孩子三年前從臨桂中學畢業(yè),如今仍堅守在廚師崗位上:“在這里做飯,就跟給自家孩子和他的同學做飯一樣,食材新不新鮮、鹽放得夠不夠、菜炒得嫩不嫩,我都要反復琢磨,一點不敢馬虎?!?/p>
“以前家長總跟我們反映‘不知道孩子在學校吃的菜干不干凈’‘擔心食堂用不新鮮的食材’,我們也頭疼食品安全監(jiān)管的‘最后一公里’問題?!迸R桂中學副校長黃治軍在接受采訪時坦言,早年學校食堂的運營模式與多數(shù)中學類似,員工以外部招聘為主,后廚操作流程相對封閉,家長既看不到食材采購的源頭,也不了解烹飪過程的細節(jié),難免對食堂飯菜心存顧慮。而“娘心食堂”的誕生,正是源于對這一核心矛盾的破解。
回溯變革之初,學校在與家長的溝通中發(fā)現(xiàn)了兩個關鍵需求:一方面,許多家長希望能近距離照看在校讀書的孩子,卻又苦于要外出打工維持生計,陷入“顧家”與“賺錢”的兩難;另一方面,學校需要一支責任心強、對學生有感情的食堂團隊,而非單純追求效率的“打工者”。“既然家長放心不下孩子,又有工作需求,那何不邀請他們來食堂工作?”這個想法在學校管理層會議上提出后,迅速得到一致認可。
如今,臨桂中學食堂的52名員工中,三分之二以上是學生家長或親屬,既有孩子正在該校就讀的“現(xiàn)役家長”,也有孩子畢業(yè)多年、因對學校懷有深厚感情選擇留下的“資深家長”。
去年剛入職的龍阿姨,就是為了陪伴女兒來到食堂工作的:“以前在村里的幼兒園打工,現(xiàn)在來到學校,每天能看著她端著餐盤來打飯,聽她說‘媽媽今天的菜真好吃’,心里比什么都踏實?!?/p>
為了讓“家長掌勺”模式真正落地生根,學校構建了一套完善的保障機制。在人員招聘環(huán)節(jié),學校明確優(yōu)先聘用學生家長。黃治軍說,同時,所有“食堂娘娘”上崗前都需接受系統(tǒng)培訓,內(nèi)容涵蓋食品安全規(guī)范、食材處理技巧、烹飪基礎技能等,確保她們既懂“家常味”,又守“安全線”。
在家校共管方面,學校專門成立了由家長代表、學校領導、教師代表組成的膳食委員會和全部由家長組成的膳食監(jiān)督家長委員會。今年暑假,家長代表會與學校后勤部門一同前往食材配送公司考察,參與詢價議價;食材送達學校時,參與驗收,一旦發(fā)現(xiàn)不新鮮或不合格的食材,當場要求退回?!耙郧凹议L總問‘孩子吃的肉是不是新鮮的’,現(xiàn)在他們也可以參與進來,查驗每一批食材,比我們還較真。有一次送來的西紅柿有部分品相不好,我們當場就要求退貨,還跟供應商說‘這是給孩子們吃的,一點都不能將就’?!秉S治軍笑著說,這種“自己人管自己人”的模式,徹底打消了家長的信任顧慮,也讓食堂的管理更加透明。
從“高價低質(zhì)”到“高性價比”:把實惠實實在在給到學生
“2.3元一份的葷菜、1.2元一份的素菜、0.5元二兩的白米飯,再加一碗免費的紫菜蛋花湯,4塊錢就能吃飽吃好,比外面餐館便宜一半還多!”高二年級學生小周端著餐盤,興奮地向記者展示當天的午餐——金黃的糖醋里脊、翠綠的清炒時蔬,搭配軟糯的白米飯,“這糖醋里脊跟我媽媽做的一個味道,酸甜度剛剛好。我們每天還有60多種菜可選,今天想吃葷就多打兩個葷菜,明天想吃素就選幾個素菜,從來不會吃膩。”
在物價逐年上漲的當下,臨桂中學食堂如何做到“低價高質(zhì)”?答案藏在精細化的成本控制與“把膳食結余全部還給學生”的理念里。黃治軍介紹,食堂的成本控制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是優(yōu)化食材采購渠道及方式。往年學校采用“集采集配”采購方式,雖能保證食材質(zhì)量,但價格難免偏高。今年暑假開始,大宗食材采購采用遴選的方式,由學校膳食委員會經(jīng)過多方考察、多家比對,最終遴選了一家采用“農(nóng)戶+企業(yè)”模式的配送公司。該公司直接與周邊農(nóng)戶合作,由農(nóng)戶按照學校要求種植養(yǎng)殖,再由公司統(tǒng)一回收、配送至學校,直接避開了中間環(huán)節(jié)。“比如青椒,以前經(jīng)過中間商,一斤要3塊多錢,現(xiàn)在配送商從農(nóng)戶手里直接采購,一斤只要2塊錢,送到學校的都是當天采摘的新鮮蔬菜?!秉S治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通過這種模式,食材采購成本平均降低了10%,每月能為食堂節(jié)省近3萬元的開支。
其次是充分發(fā)揮膳食委員會詢價議價的作用。供貨商每月下旬進行下一個月的報價,學校膳食委員會則每月對生鮮食材等進行市場調(diào)查,然后再根據(jù)調(diào)查結果及發(fā)改委當月公布的市場價,再和供貨商進行談價議價,最大限度地降低食材配送價格,為學生爭取最大實惠。“比如土豆,配送商報價2元/斤,而根據(jù)市場調(diào)查,1.5—1.8元/斤就可以買到,最終磋商為1.7元/斤的配送價,比發(fā)展改革委公布的市場零售價2.52元/斤低了32.5%?!秉S治軍說。
最后是合理使用食堂結余資金,提升菜品質(zhì)量。此前,由于成本控制得當,食堂20多年來累積了一定的結余。去年年底,學校管理層召開會議,決定將結余資金全部用于提升食堂菜品質(zhì)量,主要是加大早餐米粉和中、晚餐的肉量?!翱梢哉f是翻倍的增加肉類,讓學生每一口都能吃到肉。原來五花肉炒辣椒,一勺里只有3—4片肉,現(xiàn)在增加到7—8片,確保學生能吃飽吃好?!秉S治軍介紹,從今年2月到7月,食堂累計“虧損”68萬元,相當于每月“貼”10萬元給學生,“將結余逐步返還給學生,讓他們吃到更多好東西,比放著更有意義。”
除了降低價格、增加分量,學校還通過推行“選餐制”減少浪費,進一步提升性價比。臨桂中學在十幾年前就開始實行選餐制,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口味和食量,自由選擇1—3個菜品,避免了“固定套餐”導致的浪費問題?!拔覀兊倪x餐制讓學生想吃什么就打什么,不僅浪費大幅減少,還能讓學生花更少的錢吃到自己喜歡的菜。同時,把節(jié)約糧食的美德根植于學生心田。”
從“吃飽就行”到“吃得暖心”:用細節(jié)守護學生的“舌尖幸?!?/strong>
“阿姨,昨天的水煮牛肉有點咸,今天能淡一點嗎?”“沒問題,下次我們少放些鹽,你要是覺得不夠味,旁邊有辣椒油可以自己加?!边@樣的對話,每天都在臨桂中學食堂的窗口前上演。對于“食堂娘娘”們而言,學生的每一條意見,都是調(diào)整菜品的重要依據(jù)。
為了讓菜品更符合學生的口味,食堂建立了“每日開單”制度——每天傍晚6點半供餐結束后,“食堂娘娘”們就會圍坐在一起,拿著筆和本子,一邊回憶當天學生的反饋,一邊在周菜譜上修訂第二天的菜品?!跋奶焯鞖鉄?,學生們沒胃口,我們就多做些清淡的蒸菜,比如清蒸魚、粉蒸肉,再煮些清熱降火的冬瓜湯、綠豆湯;冬天冷,就增加燉菜的比例,像土豆牛腩、蘿卜燉排骨,讓學生吃了渾身暖和;這幾年外省學生越來越多,我們專門開了6個面食窗口,提供炸醬面、包子、煎餅、餃子,滿足他們的飲食習慣?!庇兄?年食堂工作經(jīng)驗的周阿姨說,她們還會根據(jù)季節(jié)變化調(diào)整食材,春天用春筍、薺菜做時令菜,秋天用蓮藕、南瓜做燉菜,讓學生吃到“應季的味道”。
除了口味,食堂的環(huán)境與服務也在不斷優(yōu)化。今年春季,學校按照“三無三有”(無水、無害、無味,有監(jiān)督和服務、有營養(yǎng)和安全、有保障和認知)的標準,對食堂進行了升級改造。“以前食堂的地面總是積水,我們每天都要穿筒鞋上班,不僅不方便,還容易滋生細菌和蚊蟲?!饼埌⒁袒貞浀?,“改造后,操作臺面和地面干爽整潔,整個后廚的工作環(huán)境更好了,我們做飯也更有干勁了?!?/p>
食堂的暖心服務,不僅贏得了在校學生的喜愛,還成了畢業(yè)學子的“回憶殺”。常有畢業(yè)生在朋友圈、學?!氨戆讐Α鄙戏窒韺κ程蔑埐说膽涯睿骸昂孟朐俪砸淮闻R桂中學的大雞腿。”“還記得高三那年,每天中午都會去食堂吃一碗面,阿姨總會多給我加一勺肉醬?!鄙踔劣袑W生開玩笑說:“希望學校能把食堂開到大學去?!?/p>
“‘娘心’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藏在每一份新鮮的食材里、每一口家常的味道里、每一次耐心的傾聽里?!秉S治軍說,未來學校還將繼續(xù)優(yōu)化“娘心食堂”:一方面再提升“食堂娘娘”的素質(zhì),邀請業(yè)內(nèi)專家對她們進行培訓,提升烹飪等技能和服務水平;另一方面拓展學生及家長意見征集渠道,收集大家對菜品和服務的建議,推出更多的特色菜品;同時,積極籌措資金,計劃對食堂老舊設施設備進行升級改造,進一步滿足新形勢下供餐用餐的需求。
“我們希望讓‘娘心食堂’成為校園里最溫暖的角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這里吃到‘家的味道’,感受到‘家的溫暖’。同時,我們也希望把這種模式推廣出去,為更多學校提供可復制、可借鑒的經(jīng)驗,讓更多孩子在校園里吃得安心、吃得開心、吃得暖心?!秉S治軍的話語里,滿是對學生的關愛與對教育的堅守。
記者劉琪 文/攝
桂林市融媒體中心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