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會議上高效溝通
開會,對于每個人來說應該都不陌生,同時,開會也是一種常見的溝通方式。但是,盡管我們經常參加會議,這些會議中能夠稱得上是高效會議的卻相當有限。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很多會議雷聲大雨點小,浪費了大家不少時間和精力,卻毫無結果。
會議原本是工作當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溝通手段和工作展現(xiàn)方式,為什么卻變成不參加不行、參加又浪費時間的“雞肋”了呢?我想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會議缺乏準備,目標不明確;會議流程不清晰,開著開著跑題了;本來跟你的工作沒太大關系,組織者為了湊人數(shù)硬讓你來參加;流于形式,沒有實質內容;等等。雖然這些會議都屬“雞肋”,但也都需要參與會議的人員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因此令他們感到非常疲憊甚至厭煩。
那么,一個可以實現(xiàn)高效溝通的會議標準是什么樣的呢?我認為應該具備以下五點:
01
會前準備充分
任何一次會議,不論主題是什么,事先都要進行充分的準備,會議的目的、會議的議程等,都要進行認真的籌劃和準備,否則會議的效率就很難提高。
在召開會議之前,還要留給會議的各個參與方足夠的準備時間,并在正式召開會議前積極認真地征求各個參與方的意見與建議,鼓勵參加會議的人員進行溝通交流,促使他們在某些方面達成一致,從而盡量縮短會議時長,提高會議的溝通質量和效率。
02
與會人員角色明確
在會議召開之前,應該明確會議當中的哪些人分別承擔什么角色。比如根據(jù)會議的內容,確定由誰來負責召集此次會議,誰負責主持會議,誰負責會議記錄,誰負責整理會議紀要,等等,這些都要梳理清楚。
對于與會人員的選擇也應遵循少而精的原則,與會議主題有關聯(lián)的人員可以參加,但不要為了顯示對某些人的尊重或盲目追求會議規(guī)模,讓大量無關人員參加,從而浪費大家的時間。參加會議的人員中有誰需要發(fā)言、哪些需要旁聽等,也要事先明確。正所謂,“一個蘿卜一個坑”,每個參與會議的人員都不是多余的,會議的效率才有可能提高。
03
學會換位思考
這一點我覺得非常重要,大家有必要重視起來。
在《增長黑客》這本書中,就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設計。公司高層設計了一個增長小組,這個增長小組很特殊,它不是完全由某一個部門的人組成,而是由幾個跨部門的專業(yè)人員共同而成。其中有技術部的、有產品部的、有市場部的、有客服部的、有數(shù)據(jù)分析部的,幾個人組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增長小組,目的是實現(xiàn)高效的溝通,專注目標增長。當這個增長小組要完成一項任務時,他們彼此之間配合起來也特別容易。為什么會這樣?
原因就在于,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非常清楚自己部門的做事方法,所以一旦某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時,負責該環(huán)節(jié)的成員就會立刻拿出本部門解決相應問題的最佳方案,非常高效。
反之,如果不是在這個小組當中,當公司的某項業(yè)務出現(xiàn)問題,需要幾個部門進行協(xié)調時,很可能就會出現(xiàn)各部門相互推諉的現(xiàn)象。因為大家都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考慮,不會換位思考,那么溝通自然就不會順暢,即使開會討論效率也不會高。
因此,換位思考這個標準,是實現(xiàn)會議高效溝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底層要求,如能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靈活運用它,定能受益無窮。
04
會議要充滿創(chuàng)意
一般來說,我們開會的目的是希望集思廣益,和與會人員一起碰撞出更多的想法,或者就某個問題做出決策。但如果你想在會議中獲得更多想法和創(chuàng)意,就要用到“頭腦風暴法”這個工具。
05
流程科學有序
在會議中運用頭腦風暴法時一般不做決策,大家只需暢所欲言地提供想法,但如果是需要做決策的會議,很可能會出現(xiàn)扯皮、流程混亂的情況。大家在會上發(fā)言毫無程序,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而且人越多,爭論越多,結果爭到最后也得不出什么有用的結論。這顯然不是什么好現(xiàn)象。
怎樣才能讓會議不淪為爭吵大會呢?英國思維大師、專門研究大腦思維問題的愛德華·德博諾教授提出了一個方法,叫“平行思維法”,運用這種方法來引導會議流程,就能讓會議變得科學有序,并且最終引導達成會議決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