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被偏見蒙了眼,說河南只有燴面胡辣湯!
要知道北宋汴京可是 “世界美食城”,《東京夢華錄》里藏著上百種珍饈,豫菜更是被譽為 “菜系之母”,憑 “五味調和、質味適中” 的功夫,早就奠定了江湖地位。
今天咱就盤點 10 道河南硬菜,每道都藏著歷史與手藝,端上桌連八大菜系都得夸聲 “中”!
首當其沖的必須是紅燒黃河鯉魚,“洛鯉伊魴,貴如牛羊” 可不是吹的。
這魚得是黃河金生態(tài)鯉魚,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詩經》里早有記載。
煎至金黃后慢燉,醬汁收得濃稠透亮,筷子一挑,魚肉蒜瓣似的散開,咸鮮微甜還帶點回甘。
它可是 “開國第一宴” 唯一入選的魚類菜肴,還登過聯(lián)合國餐桌,論排面誰也不輸。
牡丹燕菜絕對是豫菜里的 “文化擔當”。
相傳武則天當年嘗過用大蘿卜做的素羹,龍顏大悅賜名 “素燕菜”,后來周總理見菜上點綴的牡丹,隨口說 “菜中生花了”,才得名牡丹燕菜。
蘿卜絲拌粉芡蒸出燕窩的模樣,再配海參、火腿蒸透,澆上吊好的清湯,鮮得人舌尖打顫,這刀工與創(chuàng)意絕了。
汴京烤鴨得和北京烤鴨掰掰手腕。
北宋就有的燜爐技法,靠爐墻熱度把鴨燜熟,“火力文而不烈”,出爐十分鐘內必須上桌。
鴨皮酥得掉渣,肉質卻嫩得流油,卷荷葉餅時配上菊花蔥、甜面醬,比別處的更多幾分汴京古韻。
要知道當年汴梁 72 家正店,烤鴨可是宴席必備的硬菜。
說到功夫菜,套四寶得算一個。
雞、鴨、鴿、鵪鶉層層相套,骨頭全脫卻形不散,燉好后湯色清亮,一口下去四種鮮味在嘴里打轉。
這道菜是豫官府菜的代表,講究 “爛、熱、少” 三字訣,沒個三年五載的功底根本做不來,妥妥的技術活。
蔥扒羊肉把豫菜 “扒” 技法玩到了極致。
選寧陵羊肉,炸香的蔥段鋪底,肉條碼得整齊,澆高湯小火慢扒。湯汁收得恰到好處,緊緊掛在肉上,羊肉軟爛不膻,蔥香直鉆鼻子。
宋代汴京人就愛吃羊肉,這道菜從宮廷傳到民間,2018 年還成了河南十大經典名菜。
三鮮鐵鍋蛋是文人墨客的心頭好。梁實秋在《雅舍談吃》里寫過它,魯迅宴請茅盾時也必點。
雞蛋液加蝦仁、香菇攪勻,倒在燒熱的鐵鍋里燜烤,邊緣焦香,中間嫩滑,一勺下去還能嘗到食材的鮮,百年傳承的味道果然靠譜。
鐵棍山藥燒海參藏著河南的地道食材。
溫縣鐵棍山藥可是近 3000 年歷史的 “豫農優(yōu)品”,搭配黃玉參,用豫菜特有的吊湯技法烹制。
山藥軟糯,海參 Q 彈,湯汁濃郁掛唇,一口下去全是精華,這才是高端菜該有的樣子。
肉絲帶底是 “廚師之鄉(xiāng)” 長垣的招牌。
關鍵在那手工綠豆粉皮,筋道爽滑,現(xiàn)炒的芹菜肉絲趁熱澆上去,熱氣把香味全逼出來了。
粉皮吸足了肉香,肉絲帶著芹菜的脆,一口下去層次豐富,家常卻不簡單。
炸八塊能讓姚雪垠直呼 “最愛”。
小公雞剁成八塊,腌入味后先炸再漿,外脆里嫩。以前酒樓堂倌還會唱 “一只雞子剁八瓣,又香又嫩又好看”,
配著椒鹽吃,越嚼越香,魯迅當年也愛這口。
最后用酸辣烏魚蛋湯收尾,“唱戲的腔,廚師的湯”,豫菜的湯可是一絕。
三斤原料吊一斤湯,喝起來酸辣開胃,還有 “掛唇” 的感覺,解膩又暖胃,這功力可不是隨便能學的。
河南美食從不是小家子氣的小吃,而是藏著千年底蘊的硬菜。
從黃河鯉魚到宮廷燕菜,從功夫扒菜到地道湯品,每一口都是 “中” 與 “和” 的味道。
下次再有人說河南是美食荒漠,直接甩這篇給他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