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山是上海知名的市郊風景區(qū),由東佘山和西佘山兩部分組成。上海的山普遍都不高,西佘山作為上海的第二高峰,海拔也僅有99米,而東佘山則更低一些,海拔為72.4米。
東佘山的大門設(shè)計成了城樓的樣式,本以為被稱作“上海之根”的佘山,大門會透露出古樸的氣息,沒想到卻是嶄新的。走進大門,主道上矗立著一尊徐霞客的雕塑,他是江陰籍的大旅行家,雕塑中的他一腳直立,一腳踏在石上,顯得風塵仆仆。
徐霞客曾三次游覽佘山,并在《徐霞客游記》中記錄了探訪佘山的經(jīng)歷,也有說法稱他五次到訪,并將佘山作為西行的起點,留下了“前猶東迂之道,而至是為西行之始也”的記載。
主道上的上行階梯既干凈又寬敞,中間用一條單行的階梯將左右兩側(cè)分開,可能是為了在節(jié)假日人流大時,方便分上行和下行使用。
階梯拐彎處有一座六角單檐的亭子,頂部設(shè)計成寶塔形狀,頗具仿古風格。亭子四周樹木茂盛,環(huán)境幽靜。
起初以為這座亭子沒有名字,但旁邊的說明牌上卻有詳細介紹,原來這是白石山亭。明末的文學家、書畫家陳繼儒晚年曾在東佘山筑白石山房隱居,并著有六十卷的《陳眉公全集》。如今,原來的山房已不復存在,但在這遺址上建起了白石山亭,以紀念這位“山中宰相”。
登山步道共有368級臺階,走到白石山亭時,差不多已經(jīng)爬了一半的山。在這里稍作休息,可以欣賞到南部的山景。繼續(xù)往上,階梯變得稍微窄了一些,但仍足以讓十人并排行走。
階梯兩側(cè)的樹木高大茂密,旁邊還有設(shè)有長椅的平臺供人休息。不過,新雨過后,椅子和地面都顯得有些潮濕。其實,這座山并不高,中途休息并不是必須的。
再往前走,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南高峰”,原來這里已經(jīng)是南面山頭的最高峰了。轉(zhuǎn)身向東,有一座彩色鋼結(jié)構(gòu)的高塔,看起來是這一帶的最高點,但遺憾的是并不能攀爬。
據(jù)一位路過的游客說,以前這里是可以登塔遠眺的。但考慮到這是一座防火瞭望塔,本應(yīng)禁止游客攀爬,所以不清楚是現(xiàn)在改了用途,還是以前有人偷偷爬上去,或者是因工作原因上去的。
路側(cè)還有一座龍亭,是一座六角單檐的石亭,下面可以看到青竹,似乎還有一條竹林棧道可以通行。
繼續(xù)往上,會看到一座四方亭,木結(jié)構(gòu),樣式簡單,上面寫著“乾隆亭”。不知道這是否是因為乾隆年間曾有過一座類似的亭子,還是乾隆皇帝曾來過這里。但如果皇帝真的來過佘山,附近應(yīng)該有一條御道。
再往前走,就是將軍亭,也是一座四方亭,樣式簡單,從名字上看,大概是為了紀念那位佘將軍。這里有一條岔道,但走不遠又會匯合到同一條路上。繼續(xù)前行,會看到木魚石,形狀非常像僧人敲的木魚,旁邊還有一個棒槌。
繞著石頭轉(zhuǎn)了兩圈,發(fā)現(xiàn)這塊石頭多少有些人為修飾的痕跡,但根據(jù)介紹,這其實是天然遺石,只能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驚嘆。相傳在天陰時,倚著石頭聆聽,還能隱約聽到木魚聲或歌聲細語。
賞翠亭也是一座六角石亭,四周綠樹成蔭,應(yīng)該種的是常綠喬木。遠處還有些枯黃的葉子,為這片青翠增添了些許艷色。
不遠處有一座觀光平臺,面積稍大,但實際上并不能看到多少風光,因為四周的樹木太高,視線受阻。
山下有一座蘭筍山莊,佘山在古代就有“蘭筍山”之稱。清朝康熙帝南巡時,曾為佘山題寫“蘭筍山”匾額,大概是因為佘山多竹,其筍品味鮮美。不過,當年的題匾和宣妙講寺如今已經(jīng)不復存在,也少有人再稱其為“蘭筍山”了。
這次佘山之行還是有些遺憾,據(jù)說西佘山園景區(qū)才是云間九峰中環(huán)境最好、面積最大的景區(qū),山頂還有著名的天主教“遠東第一大教堂”和中國最古老的天文觀測臺??磥恚荒芰舸麓卧偃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