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天的一個清晨,一位百歲老人安詳離世。沒有驚天動地的爆炸,沒有萬人空巷的送別,但整個科學(xué)世界的天空,悄然暗了一角。
他叫楊振寧,一個名字,一段傳奇,一座中國現(xiàn)代科學(xué)史上無法繞過的高峰。
有人說他是“活著的愛因斯坦”,這話或許夸張;但說他是“改變物理學(xué)走向的人”,卻半點不虛。
1957年,35歲的楊振寧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一舉顛覆人類對宇宙基本對稱性的認(rèn)知。僅僅一年后,他們便站上了諾貝爾獎的領(lǐng)獎臺,那是中國人第一次捧起這座科學(xué)圣杯。
可你知道這背后有多難嗎?
在那之前,全世界的物理學(xué)家都堅信:左和右,在自然法則面前是平等的。就像照鏡子,物理過程應(yīng)該完全對稱。
可楊振寧偏不信。他和李政道大膽質(zhì)疑:在弱相互作用中,宇宙會不會“偏心”?
這個念頭一出,學(xué)界嘩然。連泡利都說:“我不相信上帝是個左撇子。”
但實驗很快證明:上帝,真的左撇子。
吳健雄用鈷-60實驗證實了他們的理論。那一刻,不僅是物理學(xué)的革命,更是東方智慧對西方主導(dǎo)科學(xué)體系的一次震撼叩擊。
楊振寧的偉大,不止于拿獎。
他真正厲害的是,能從紛亂的現(xiàn)象中,看見宇宙最深的秩序。他和米爾斯提出的“楊-米爾斯理論”,如今是粒子物理標(biāo)準(zhǔn)模型的基石。
四種基本力中的三種——電磁力、弱力、強力,全都建立在這套方程之上。它不像E=mc2那樣家喻戶曉,但它比任何公式都更接近宇宙的本質(zhì)。
可這樣一位巨人,一生卻被誤解太多。有人罵他“不回國”,說他“背棄祖國”。
可他們忘了:他在西南聯(lián)大餓著肚子念書時,中國還沒有像樣的物理實驗室;他獲獎后多次秘密訪華,為新中國帶回第一手科技情報;他81歲高齡回國定居,捐出全部積蓄,清華的高等研究院是他一磚一瓦建起來的。
他說:“我一生最重要的貢獻(xiàn),是幫助中國人改變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形象?!?/p>
他不是沒回來,而是用另一種方式,把中國抬進(jìn)了世界科學(xué)的殿堂。
更難得的是,他活得清醒而通透。
當(dāng)世人追捧“天才”標(biāo)簽時,他說:“我不是天才,我只是比較堅持?!碑?dāng)媒體炒作他與翁帆的年齡差,他淡然回應(yīng):“婚姻是我個人的事,幸福才是標(biāo)準(zhǔn)。”
他從不煽情,也不自詡救世主,但他用一生證明:一個中國頭腦,可以思考宇宙最深的問題。
晚年,他坐在清華園里,看著年輕人來來往往。他曾說:“中國今天最缺的,不是錢,不是設(shè)備,而是對基礎(chǔ)科學(xué)的耐心?!边@句話,像一記重錘,敲在每一個急功近利的時代病灶上。
我們總想立刻看到成果,恨不得今天投資,明天就造出芯片、治好癌癥。可楊振寧知道,真正的科學(xué),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寂寞行走。
就像他研究的對稱性破缺。有時,宇宙的秘密,就藏在那些看似“不對稱”的裂縫里。
他走了,但他的思想還在運行。
每當(dāng)我們打開手機(jī)、使用GPS、談?wù)摿孔佑嬎?,背后都有他奠基的理論在默默支撐。他沒有留下財富帝國,也沒有寫下暢銷自傳,但他留下了一種可能:中國人不僅能學(xué)會科學(xué),還能引領(lǐng)科學(xué)。
在這個熱衷流量、崇拜速成的時代,我們更需要記住楊振寧這樣的人。他不喧嘩,卻聲震寰宇;他不張揚,卻照亮前路;他不說豪言壯語,卻用一生告訴世界:仰望星空,不是浪漫,而是責(zé)任。
今天,當(dāng)我們抬頭看夜空,某一顆星或許正以他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運轉(zhuǎn)。而他,已融入那片他畢生探索的浩瀚之中。
寂靜,永恒,偉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