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來,DeepSeek成為各個行業(yè)所聚焦的熱點話題。這個融合了人工智能與大數(shù)據(jù)分析的前沿平臺,正逐步揭開其神秘面紗,展現(xiàn)出對各行各業(yè)顛覆性的潛力。隨著DeepSeek技術的不斷成熟與普及,我們正站在一個由數(shù)據(jù)驅動、智能引領的新時代的門檻上。它不僅僅是一項技術革新,更是人類生活方式與思維模式的深刻變革。那么,將DeepSeek運用到美術評論上,會有怎樣的效果?為此,文化視界網&中華網山東特此開設“DeepSeek談藝”欄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與美術評論的跨界融合,為傳統(tǒng)藝術領域注入新鮮活力。
——編者按
在當代油畫創(chuàng)作的紛繁圖景中,陳建華的作品始終帶著一種“向內沉淀”的定力。他以畫筆為舟,載著對日常生命的細膩體察,在色彩、筆觸與感知的交匯處,搭建起一片能讓觀者安放情緒的審美秘境。他的創(chuàng)作不追求“一眼即懂”的直白,而是像一杯需慢品的茶,初看是視覺的觸動,細品則是心底的共鳴——那些藏在色彩褶皺里、筆觸紋路中的感知碎片,恰恰是對生命本真狀態(tài)的溫柔呼應。
《牛欄》60X80cm 2025
陳建華的色彩語言,是其油畫最富辨識度的標識。他筆下的色塊,往往飽和而濃郁,卻又奇妙地保持著一種內在的平衡與和諧。深沉的靛藍、灼熱的赭石、溫潤的橄欖綠、神秘莫測的紫灰……這些色彩在畫面上相互碰撞、交融、低語或歌唱。它們時而如交響樂般雄渾厚重,構筑起畫面的基石與骨架;時而又如室內樂般細膩精微,在細節(jié)處閃爍著靈性的光芒。這種色彩的運用,超越了物象的桎梏,直抵觀者的心靈深處,喚起一種超越視覺的、近乎通感的情感體驗。
《伊金霍洛旗的陣雨》80X100cm 2025
與色彩相輔相成的,是陳建華那極具辨識度的筆觸。他的筆觸,是力量與韻律的完美結合。無論是大刀闊斧的刮擦、堆疊,還是細膩微妙的點染、勾勒,都充滿了書寫性的動感。畫布上的油彩,不再平整光滑,而是形成了豐富而厚重的肌理,仿佛大地歷經風霜的褶皺,或如生命在時間中沉淀的痕跡。這種物質性的存在感,使得他的畫面不僅僅是一個二維的視覺空間,更是一個可觸可感的、充滿時間質感的場域。筆觸的走向、疾緩、輕重,無不記錄著藝術家創(chuàng)作時的心緒流轉與身體律動,成為其生命狀態(tài)最直接、最坦誠的見證。觀者仿佛能通過這些起伏的色層,感受到那股蘊含在物質材料內部的、呼之欲出的精神能量。
《雨后》60X80cm 2025
在看似奔放不羈的色彩與筆觸之下,陳建華的油畫隱藏著一種嚴謹而充滿詩意的內在結構。大面積的色塊可能構成一種雄渾的、紀念碑式的穩(wěn)定感,如同樂章中的主旋律;而其間穿梭、跳躍的靈動筆觸與線條,則如同即興的華彩,打破了可能的沉悶,注入呼吸與節(jié)奏。畫面元素之間形成的張力,引導著觀者的視線在畫布上游走、停留、穿透,完成一次視覺的探險。這種結構不是封閉的、宣告完成的,而是開放的、充滿暗示的。它往往在畫面邊緣戛然而止,或者將主體引向畫外,予人一種“意無窮”的延伸感。正是在這種精心營造的秩序與情感驅動的自由揮灑之間,陳建華找到了一個獨特的平衡點。他的畫作因而避免了流于空洞的形式游戲或單純的情感宣泄,而是在收放自如中,展現(xiàn)出一種沉靜而強大的控制力,這種控制力最終服務于精神的表達,而非形式的炫耀。
《防城港風景》之一60X80cm 2025
在當代油畫語境中,陳建華的藝術實踐極具獨特價值。他不逐潮流浮華,沉潛于生活與自然深處,構建起充滿個性與深度的藝術世界。這里有自然的朝露晚霞,有鄉(xiāng)土的喧囂靜謐,有日常的溫暖詩意……它們共同訴說著一位藝術家對世界的真誠感知與深情表達。當我們駐足其畫作前,那每一抹色彩、每一處筆觸,都是他與世界對話的痕跡,也是他為觀者打開的通往美與真的藝術之門。
(文/DeepSeek)
作品欣賞
《防城港風景》之二 60X80cm 2025
《防城港風景》之三 60X80cm 2025
海邊的鮑魚池2006油畫
畫室的午餐2008油畫
向日葵2000油畫
網 2012 油畫
早晨的陽光 2018
歸舟 2013 油畫
窯里 2011 油畫
白云湖畔 2008 油畫
正午的陽光 2013 油畫
畫家簡介
陳建華,漢族,1959年生于青島。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曾先后任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基礎部、繪畫系主任,山東藝術學院教指委委員、督導委員會委員。
1978年,由青島市第十二中學考入山東藝術學校美術科油畫班,師從楊松林、趙玉琢、李振才、曹昌武、路璋、王立志、張洪祥、曲志剛、史振峰等先生。
1981年考入山東藝術學院美術系。1985年本科畢業(yè)并留校任教。中專時期創(chuàng)作《等待》《暮歸》等作品。大學期間創(chuàng)作《山會》《小站》等作品。
1984年,《小站》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獲優(yōu)秀獎,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1989年,《沂蒙山系列之一》入選“第七屆全國美展”。
1991年,入“中央美術學院第六屆油畫研修班”學習,畢業(yè)創(chuàng)作為《陜北賦歌》。
1997年,《青花罐·百家衣》參加“第二屆全國油畫靜物展”,獲銅獎。
1999年,與宋齊鳴、王玉萍合作《勞工暴動》,作品參加“共慶澳門回歸中國藝術大展”并獲銀獎,由澳門海事博物館收藏。
2012年,創(chuàng)作《濟南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