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30日,荷蘭政府聽從美國的安排,禁止ASML向中國出售先進光刻機,這設備是造芯片必不可少的,消息一出來,ASML股價就往下掉,公司內部也亂了套,他們在中國賣的設備占了總營收近三成,突然斷掉這一塊,壓力馬上就來了,西方媒體當時都說,中國芯片完了,工廠得停,技術得倒退。
可現實沒照他們想的來,2023年中國的芯片進口少了10.8%,2024年還在往下掉,可需求沒減,反而更緊了,電動車、工業(yè)設備都在搶芯片,為啥呢,因為中國企業(yè)不買了,自己動手干,中芯國際、華虹這些公司拼命擴產,新廠在上海、北京、天津到處蓋,行業(yè)估計,到2025年,中國自己能搞定七成以上28納米及以上的芯片,這些芯片用在汽車、家電、工廠設備上,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東西,就是日常里離不了的玩意兒。
ASML現在挺為難,舍不得丟掉中國市場的生意,又不敢頂撞荷蘭政府,客戶等不起,干脆轉向日本和韓國的替代品,高通也吃不消了,華為的麒麟芯片回來了,直接殺進高端手機市場,高通只能降價,利潤被壓得一點不剩,波士頓咨詢公司算過,要是中美科技徹底斷了,美國芯片公司每年少賺三成七的全球收入,看起來是掐住別人脖子,其實掐的是自己的錢包。
西方一直覺得全球化是自然的事,中國卻從沒指望別人施舍飯吃,2023年之后,這兩種想法碰上了,誰也不退,28納米以上的芯片不是過時技術,反而是汽車、電腦、工業(yè)控制器里離不開的東西,中國在這上面破了局,分量不輕,回頭看看上世紀80年代,美國卡日本半導體的脖子,結果逼出了三星和臺積電,今天中國走的路,跟當年一模一樣,壓力越大,人越拼。
到2025年10月,情況慢慢明朗了,國產半導體設備用得越來越多,占比已經超過三成,光刻機和蝕刻機也陸續(xù)進廠試用,歐盟內部開始吵起來,德國企業(yè)私下說該松點限制,法國直接拿出上百億歐元搞芯片基金,美國那套小院高墻越來越不管用,中國在AI芯片和RISC-V架構上也站住了腳,技術路線開始分岔,不再跟著美國走。
華大九天的國產EDA工具,已經讓七家大設計公司用上了,軟件這塊,以前全靠進口,現在總算有了自己的東西,華為Mate 70發(fā)布那會兒,不少人說這是國產芯片開始醒過來了,就像《黑神話:悟空》里主角一個人打怪闖關,中國人也在芯片這條路上,一關一關地走,慢慢走出自己的路。
每部手機,每臺電動車,背后都是中國企業(yè)一點一點拼出來的,封鎖沒攔住他們,反倒逼出更多路子,荷蘭關了門,中國沒抱怨,自己點火、燒爐子、造芯片,全球的芯片格局,正悄悄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