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記:山水與邊寨的時(shí)光絮語
汽車剛駛過桂林的桂北收費(fèi)站,嶺南大地的氣息便裹著桂花香的清甜與江水的溫潤而來 —— 不是攻略里 “山水甲天下” 的標(biāo)簽,是晨霧中漓江的鸕鶿剪影,是正午德天瀑布的水霧轟鳴,是暮色里龍脊梯田的稻浪翻涌,是星夜下黃姚古鎮(zhèn)的燈籠微光。四日的漫游像摩挲一塊浸著江水的翡翠,每處景致都不是冰冷的地標(biāo),是能觸摸的石板肌理、能聞見的草木氣息、能聽見的歲月絮語,藏著八桂大地最靈動的自然與人文密碼。
漓江:晨霧里的漁耕史詩
漓江的晨霧還沒散,我已跟著漁翁老周往黃布倒影的竹筏碼頭走。露水沾濕帆布鞋,岸邊的蘆葦泛著銀白,老周肩上的鸕鶿時(shí)不時(shí)撲棱一下翅膀:“要趁日出前撐筏,霧里的山影才見得朦朧,20 塊錢上的景致就得這時(shí)看?!?他指著前方若隱若現(xiàn)的峰林,“這江發(fā)源于貓兒山,流到陽朔段最是好看,九馬畫山、興坪古鎮(zhèn)都在這條線上。”
竹筏劃開晨霧,水面泛起細(xì)碎的漣漪。老周突然吹響口哨,鸕鶿齊刷刷扎進(jìn)水里,片刻后銜著小魚浮出水面?!斑@鳥兒跟著我三十年了,” 他摘下鸕鶿喉間的稻草,“以前靠它們捕魚糊口,現(xiàn)在游客來拍照,倒成了漓江的活景致?!?霧色中,遠(yuǎn)處的山峰倒映在江面,像水墨畫被暈開了輪廓,老周說那就是黃布倒影,“晴天時(shí)水面像鋪了黃布,山峰的影子能印得清清楚楚?!?/p>
順流而下至興坪古鎮(zhèn),晨霧漸散,陽光爬上青石板路。老周帶我到江邊的老茶館歇腳,粗瓷碗里的漓江魚茶冒著熱氣:“這茶是用小魚干泡的,老一輩漁民都愛喝,解乏?!?他指著岸邊的摩崖石刻:“這是明代的題字,當(dāng)年徐霞客來的時(shí)候,這兒的漁火比現(xiàn)在還旺。” 不遠(yuǎn)處的碼頭,幾位婦人正搗衣,木槌敲打的聲音與江水聲相映成趣。
朝陽升起時(shí),竹筏劃過 20 原人民幣背景圖的取景處。老周停下竹篙讓我拍照:“你看這山形,像不像臥著的駱駝?” 他忽然唱起壯族山歌,歌聲穿過晨霧,與遠(yuǎn)處的鳥鳴交織。我摸著竹筏上磨得光滑的竹篙,忽然懂了這江的美 —— 不是 “百里畫廊” 的頭銜,是霧影的幽、漁歌的亮、鸕鶿的靈,是桂林人把最質(zhì)樸的生活,藏在了晨霧里的江波間。
德天瀑布:正午的跨境歡歌
從桂林驅(qū)車五小時(shí),德天瀑布的轟鳴已在正午陽光里回蕩。越南邊民陳氏雪正站在中越友誼街的攤位旁招手:“來得巧,日頭最烈時(shí),瀑布的水霧能飄到這兒,涼快得很。” 她的攤位上擺著越南咖啡和牛角梳,頭巾上的刺繡閃著光。
沿著親水步道往觀瀑臺走,歸春河的流水聲越來越響?!斑@河從中國出發(fā),繞到越南又回來,像走親戚似的,” 陳氏雪指著河心的界碑,“53 號界碑就在那兒,瀑布左邊是越南板約瀑,右邊是中國德天瀑,豐水期能連在一起。” 正午的陽光照在水霧上,折射出彩虹,她忽然指著竹排上的人:“那是我兒子,在景區(qū)劃竹筏,中文說得比我還好?!?/p>
登上觀景臺,瀑布的壯闊盡收眼底。三級水流從 70 米高的斷崖跌落,水花飛濺如銀珠散落,水霧撲在臉上帶著涼意?!耙郧斑^邊境要繞遠(yuǎn)路,現(xiàn)在跨境合作區(qū)開了,持身份證就能組團(tuán)過去,” 陳氏雪遞來一杯冰咖啡,“你嘗嘗,越南的咖啡豆,用炭火烘的,香得很?!?不遠(yuǎn)處的竹排上,中越山歌手正對唱,壯族的 “高腔詩雷” 與越南的天琴聲交織在瀑聲里。
午后的陽光西斜,陳氏雪帶我去看碩龍街的集市。“今天是‘街天’,兩邊的人都來趕集,” 她指著賣五色糯米飯的攤位,“這是元春節(jié)的吃食,我們越南也有,就是顏色搭配不一樣。” 一位越南商販用漢語打招呼,遞給我一個(gè)繡著花紋的繡球:“中國繡球填艾草,我們填稻谷,都是吉祥意思。” 我摸著濕潤的繡球,忽然懂了這瀑的美 —— 不是 “跨國奇觀” 的虛名,是水聲的壯、歌聲的親、人情的暖,是邊民把最深厚的情誼,藏在了正午的陽光里。
龍脊梯田:暮色里的農(nóng)耕傳承
從德天瀑布驅(qū)車四小時(shí),龍脊梯田的曲線已在暮色中鋪開?,幷媳P伯正站在觀景臺旁抽煙,煙桿上刻著花紋:“來得巧,剛過開耕節(jié),田水還滿著,夕陽照上去像碎鏡子?!?他的腰間掛著銅鈴,是祭田時(shí)用的法器。
順著田埂往下走,層層梯田如天梯般延伸至山腳?!斑@田是祖輩在唐宋時(shí)開墾的,最高到海拔 1180 米,” 盤伯指著田埂上的石樁,“這是分水用的,每塊田的水量都得算準(zhǔn),不然稻子長不好?!?暮色中,幾位村民正用牛耕翻田,牛蹄踏在水田里,濺起細(xì)碎的水花。盤伯說開耕節(jié)時(shí)更熱鬧:“師公畫符祭田,寨老牽公牛,全村人一起引水入田,號子聲能傳遍山谷。”
走到瑤寨村口,吊腳樓的炊煙已升起?!斑@樓不用一釘一鉚,全靠木榫卯扣起來,” 盤伯推開自家屋門,“你看這火塘,常年不熄,烤出來的臘肉最香?!?阿嫂端來一碗油茶,茶湯褐色透亮,撒著炒米和花生:“這是待客的規(guī)矩,喝三碗才算禮貌。” 窗外的梯田在暮色中漸暗,遠(yuǎn)處的山峰成了墨色剪影。
星子爬上夜空,盤伯帶我去看田邊的祭田碑?!斑@碑刻著‘風(fēng)調(diào)雨順’,是乾隆年間立的,” 他拂去碑上的浮土,“以前遇著旱災(zāi),全寨人都來這兒祭拜,求土地神保佑?!?田埂間傳來蛙鳴,盤伯說:“蛙叫得歡,今年收成就好?!?我摸著冰涼的田埂石,忽然懂了這田的美 —— 不是 “梯田奇觀” 的噱頭,是田壟的曲、油茶的香、祭祀的誠,是瑤寨人把最古老的傳承,藏在了暮色的稻浪里。
黃姚古鎮(zhèn):星夜下的燈籠秘語
從龍脊梯田驅(qū)車三小時(shí),黃姚古鎮(zhèn)的燈籠已在星夜里亮起。老店主李叔正站在 “郭家大院” 的門口等我:“來得巧,中秋剛過,河燈還飄在姚江上,晚上看最有味道?!?他的手里拿著一串燈籠,竹骨糊著桑皮紙。
順著石板路往里走,古鎮(zhèn)的輪廓在燈光里漸顯。“這鎮(zhèn)始建于宋代,300 多座明清宅院還住著人,” 李叔指著帶龍橋,“這橋有五百年了,石板上的坑是獨(dú)輪車軋出來的?!?街邊的仙人古井旁,幾位婦人正打水,井水清澈見底,李叔說:“這井分五口,洗菜、洗衣、飲水各用一口,規(guī)矩傳了幾百年?!?/p>
姚江岸邊的燈籠最是熱鬧,紅色的光影倒映在水里,隨波蕩漾。“以前中秋要放河燈,寫著心愿飄向遠(yuǎn)方,” 李叔遞給我一盞紙燈,“你看這紋樣,是‘福祿壽’,用朱砂畫的,不掉色?!?不遠(yuǎn)處的古戲臺,幾位老人正唱桂劇,唱腔婉轉(zhuǎn),與燈籠的光暈相映成趣。李叔說:“以前戲臺天天有戲,現(xiàn)在過節(jié)才演,年輕人都愛聽。”
深夜的古鎮(zhèn)漸漸安靜,李叔帶我到自家的豆豉坊?!斑@豆豉要曬足 36 天,用姚江水泡的黃豆才香,” 他掀開壇子,一股醇厚的香味撲面而來,“明清時(shí)就供官府,現(xiàn)在還是老法子做?!?窗外的燈籠漸暗,姚江的流水聲格外清晰。我摸著手里的紙燈,忽然懂了這鎮(zhèn)的美 —— 不是 “嶺南瑰寶” 的標(biāo)簽,是石板的舊、燈籠的暖、豆豉的醇,是黃姚人把最悠長的時(shí)光,藏在了星夜的燈火里。
離開廣西那天,我的包里裝著漓江的鵝卵石、德天的咖啡包、龍脊的稻穗、黃姚的豆豉。車過桂北收費(fèi)站時(shí),回頭望,黃姚古鎮(zhèn)的燈籠還在星夜里隱約可見,漓江的漁歌聲藏在晚風(fēng)里。四日的漫游讓我懂得,廣西的美從不是單一的 “山水勝地” 標(biāo)簽 —— 是漓江的靈、德天的情、龍脊的實(shí)、黃姚的韻。這片土地的美,藏在山水與人文的相擁里,藏在邊境與古韻的交融里,藏在世代廣西人對生活的熱愛里。若你想真正讀懂它,不妨放慢腳步,去撐一次竹筏、喝一杯咖啡、走一段田埂、逛一回古鎮(zhèn),去觸摸那些山水與邊寨里的時(shí)光絮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