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早前在北京做酒店高管時,每逢入秋,燉品與湯羹類菜肴,開餐前已經(jīng)有不少相熟的食客打電話咨詢預(yù)訂,連帶著小炒的點單量亦一路扶搖直上。
總是求過于供,難免有饕客抱怨。是否可以隨來隨點隨時盡享?于是在酒店中高層管理人員例會上,有的放矢,就事論事,將意見簿上的留言,一字不落轉(zhuǎn)述給后廚大佬聽。
大佬自香港高薪聘得,默然端坐片刻,操一口好聽的港腔普通話道:“靚湯每日限量,僅供堂食,唔可外賣。想飲請早啦!”
欲擒故縱,不過是一種行銷手段,如此一來,老饕們便總覺被追著攆著。飯點一到,腹中饞蟲勾起,簡直迫不及待。
乘直達電梯至三十六層中餐廳,一腳踏出,面前幾溜小煤氣爐子,大堂邊靠墻并列排開。
在最左面貼墻的顯著位置,陳列有許多中式藥柜,那種藥店里專門存放中草藥的柜式抽屜。一式一樣,目別匯分。百十種中草藥材比物連類,頂天立地占滿整堵墻。
朝南的墻壁正中,赫然醒目一個繁體“湯”字。赭紅色筆走龍蛇,鸞翔鳳翥。負責(zé)燉湯的小弟長久矗立,仿佛才剛晉級的一品大員,頂戴花翎,單人獨馬奮戰(zhàn)。
斜對過有一老者,寂然端坐??雌饋眍H有些年紀(jì),白發(fā)白須,乍腮高顴骨,精瘦的面孔,皮膚明顯松弛,眼皮耷拉,目光下視。倘若不仔細瞧,總以為他在闔目養(yǎng)神。
有食客抬手遮唇說了句什么話,一旁的人嗤嗤笑道,“白眉大俠!”這是酒店苦思積慮特聘的老中醫(yī)。
“春夏養(yǎng)陽,長夏勝冬。一補一瀉,身體細細調(diào)養(yǎng)。冬病夏治,春冷秋寒,時間久了自然百病不侵……”老師傅把脈并不得閑,穿插講解各種藥效原理,深入淺出,娓娓而來。客人怔怔癡聽,有心之人早早掏出備好的筆記本,手機錄音鍵打開。
把脈畢,老師傅拿過桌上的紫砂小壺輕啜一口,吱咂有聲。偶見客人躊躇糾結(jié)欲說未說,于是現(xiàn)場提問,啟發(fā)性答疑解惑。待等云開霧盡,食客胸中恍然,方才不疾不徐,拿過案頭一角的狼毫小楷筆來埋頭疾書,開具獨門燉煮秘方。
整個秋冬時節(jié),中餐廳連朝接夕,日復(fù)如是。
小弟只管照方抓料,仔細熬煮,時間與火候小心掌控把握。師徒二君,動靜有致,各司其職,互不干擾,遂亡異趣?;秀钡乃查g,老饕們一時竟不知自己究竟身處何方。而這一幕,亦成為本店亮麗獨特的風(fēng)景線。
不時有人拿出手機來咔嚓咔嚓抓拍。手指輕觸,發(fā)送至朋友圈九宮格,立刻引來無數(shù)個大拇指。
我們酒店的燉品類之所以盛極一時,味道殊絕自不必說,儀式感直接反映了自身的品位與格調(diào)——預(yù)先裁剪好的紅色燙金硬紙卡徐徐打開,里面另外夾有一張紙,絕非一般的白紙,是涂有金粉跟銀粉的宣紙。宣紙易保存,經(jīng)久不脆,亦不會褪色,故素有“紙壽千年”之美譽。若是按加工方法來分,可分為原紙與加工紙;若按照紙張的洇墨程度來分,又可分為生宣、熟宣與半熟宣。書法或?qū)懸?,則多習(xí)慣采用生宣。
自然不乏有懂經(jīng)的客人眼尖,早發(fā)現(xiàn)老師傅書寫湯方所采用的宣紙,乃是極上好的生宣,不禁心頭悄然一動,喜上眉梢。
記憶中,那老師傅寫得一手漂亮的蠅頭小楷,顏體豐腴雄渾,筆老墨秀,眼前但見行云流水,字字見心,迷離的剎那,還以為是來錯了地方……
原標(biāo)題:《晨讀 | 王瑢:秋季喝湯,賽開藥方》
欄目編輯:華心怡 文字編輯:吳南瑤 史佳林
來源:作者:王 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