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市場資訊
(來源:江海晚報)
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
江蘇第一縷陽光每天照舊從啟東圓陀角升起。某一天,當(dāng)太陽再一次升起,情況突然變了:一條鋼鐵長江大橋跨越南通、上海,天塹變成通途,昔日亂石堆積、蘆葦搖曳的海灘,豎起一排排塔吊和龍門吊,高大的廠房鱗次櫛比,一座座海上生產(chǎn)平臺,像突然間長出來的小島。圓陀角陽光照耀著的,是中國最大的海工平臺生產(chǎn)基地。
孫中山先生100多年前描繪的民族復(fù)興宏圖,正在這一代中國人手中實現(xiàn)。孫中山先生雖然沒有到過南通,但他與南通的深厚淵源,卻可以追溯到民國之初。
南京湖南路上,有一幢磚木結(jié)構(gòu)洋樓。今天看來,它既不巍峨高大,也不雄偉壯觀,但它在民國史上卻占據(jù)重要地位,是民國早期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和見證者,被國務(wù)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幢法國羅浮宮建筑風(fēng)格的小樓,早期有個響亮的名字:江蘇咨議局,始建于1909年,由張謇主持、通州師范學(xué)校測繪科和土木工科首屆畢業(yè)生孫支夏設(shè)計建造。
(江蘇咨議局 圖源南通博物苑)
中國第一個國際博覽會“南洋勸業(yè)會”在這里舉辦,辛亥革命中宣布起義的十七個省的代表,在這棟樓里,商討建立臨時中央政府大事,推選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tǒng),宣布改國號為中華民國,確定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晚,孫中山在此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江蘇代表、后出任啟東縣首任縣長的袁希洛向?qū)O中山授總統(tǒng)印,于是,這幢大樓便有了“民國產(chǎn)房”的歷史地位。三個月后,孫中山為南北和平大局所計,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之職,在江蘇咨議局會堂提交辭呈,行解職禮。時隔17年,孫先生重返江蘇咨議局會堂,卻安睡在靈柩里,國民政府在這里設(shè)公祭靈堂。
幾乎整整一部民國史,就在由南通人設(shè)計建造的這座大廈里寫就,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fā)生,都以這座洋樓作為背景。
孫中山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后的第三天,與中華民國實業(yè)部長張謇會面。兩人聊了什么,史書沒有記載,但張謇回去后,即以大生紗廠作擔(dān)保,分兩次向日本三井洋行借款,總計80萬銀圓,幫助孫中山渡難關(guān),如果沒有這筆款項,民國政府順利過渡將不可思議。對于這次會面詳情,孫中山?jīng)]有提及,張謇日記里只有“不知崖畔”四個字,這就給研究者留下很多想象空間,直接說這是張謇對孫先生的“譏評”。
既然是想象,那就一定還有別的空間,真相也可以是這樣的:
孫中山與張謇會面,有兩個內(nèi)容,一個是請張謇幫助國民政府籌款渡難關(guān),另一個是與張謇探討建國方略。孫中山先生很尊重張謇,認為他是實實在在干實事且卓有成效的實干家,孫中山經(jīng)常說自己“予不名一文也,所帶回者革命之精神耳”,對于如何建國、治國,一直在思考與探索中。這次見面,孫中山當(dāng)然不會放過當(dāng)面與張謇探討和征詢建議的機會。肯定地,孫中山談了他的設(shè)想,從“知難行易”的哲學(xué)思想出發(fā),提出快速進行經(jīng)濟建設(shè)的宏偉綱領(lǐng),包括建設(shè)16萬公里鐵路、160萬公里公路;建立東、南、北三個美國紐約港那樣的世界級大港;采取“開放包容”政策,實行對外開放,引用外資和技術(shù)發(fā)展中國的實業(yè);全面提升民族自信,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
對于籌款一事,張謇立即照辦;但對于孫先生的宏偉藍圖,張謇一時還拐不過彎,覺得過于宏大,脫離現(xiàn)實。張謇的理想是立足當(dāng)下,放眼未來,一件事一件事地做,他要把南通建成未來社會的楷模,建成中國社會的標(biāo)本。所以,他對孫中山先生所談的,一方面覺得過于理想主義,另一方面,覺得自己境界還沒達到如此高度,跟不上孫先生節(jié)奏,故而有些“不知崖畔”。
若如此看,那些說張謇“譏評”孫中山先生的判斷,才真正是“不知崖畔”。
1917年至1919年,孫中山傾其所學(xué),完成他畢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建國方略》,這是他政治思想和建國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其中諸多篇章,對啟東呂四進行了較為翔實的闡述和規(guī)劃,提出除了要興建東方大港之外,還要在“揚子江口北邊一點”建“呂四港”,計劃建筑“呂四港南京線”鐵路和“海岸線”鐵路,構(gòu)成中央鐵路系統(tǒng)的一部分,以破解南通交通制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瓶頸。孫中山先生寫道:
此線由呂四港而起。呂四港者,將夾于揚子江口北端盡處應(yīng)建之漁業(yè)港也。自呂四港起西行,至于通州,轉(zhuǎn)西北行,至如皋,又西行至泰州、揚州、六合、南京。
呂四原來寫作呂泗,寫著寫著,就寫成呂四了。有關(guān)呂四的傳說很多,呂四的地名就因為仙人呂洞賓四次來這里而得名。呂洞賓當(dāng)年為什么來這凄風(fēng)苦雨的黃海邊,就不得而知。呂四是我國傳統(tǒng)的四大漁場之一,盛產(chǎn)鯧魚、大小黃魚、帶魚、梭子魚、海蜇、文蛤等兩千多種海產(chǎn)品,呂四海蜇是中國國家地理標(biāo)志產(chǎn)品,呂四的文蛤跟如東的文蛤同一族系,共享“天下第一鮮”的美名。有一傳說:明正德皇帝喜愛到江南游春賞花,這年,他乘船駛進黃海,突遭暴風(fēng),漂流了三晝夜,直泊到呂泗(呂四)附近的秦潭村,又饑又渴的他便獨自上岸覓食。
時值深夜,家家關(guān)門閉戶,只有一扇窗口透出燈火,正德皇帝叩門進屋,說明來意。正在織網(wǎng)的漁家女子秦娥,便以一大碗大麥蜆子飯,一碗文蛤菠菜湯,予以款待。一見熱氣騰騰、噴香撲鼻的漁家飯菜,皇帝狼吞虎咽起來,特別是又鮮又美的文蛤菠菜湯,不但喝個精光,還連聲贊道:“好鮮,好鮮,真是天下第一鮮。”
返回京城后,他總不忘那頓漁家飯菜,怒斥宮中御廚不會做菜。嚇得御廚們踏上呂泗島,請秦娥來到京城,教廚師做文蛤菜?;实鄢缘媒蚪蛴形?,又賜金銀絹帛,又欲挽留,秦娥以家有老父需盡孝固辭,皇帝加封秦女,派官員護送回鄉(xiāng)。從此,文蛤便以“天下第一鮮”而名揚宇內(nèi)。
這段掌故顯然很離奇,又是突遭暴風(fēng),又是獨自上岸覓食,簡直匪夷所思,所以,另一民間傳說將主角正德皇帝換成乾隆皇帝,因為乾隆皇帝喜歡游山玩水踏春尋芳,這樣,“偶遇”呂四就順理成章些。殊不知,乾隆皇帝只鐘情江南秀山麗水,而這里的鹽堿之地,他根本就不屑一顧。不管怎樣,黃海之畔的百姓很天真,也很真誠,必須讓一個皇帝來贊一贊他們的海鮮,只有皇帝的金口玉言,才能使之名揚天下。
孫中山先生顯然是了解呂四的,他不僅了解呂四,更了解南通,所以,孫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把呂四規(guī)劃進東方大港中來,把南通納入沿海鐵路大動脈中來。
《南通傳》連載 第十七章 暾出東方:海上絲綢之路新出???/p>
文:黃俊生
編輯:黃夢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