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覺的記憶,從不是轉瞬即逝的感官碎片,反倒像一部攤開便舍不得合上的書。每一口滋味都是書頁間密密麻麻的文字,在時光里靜靜沉淀,悄悄訴說著那些藏在歲月褶皺里的過往。它是人們與腳下土地、與逝去歲月、與沉淀的文化、與煙火日常最溫柔的羈絆,只需輕輕一觸,滿溢的溫情便會漫過心房。
年逾八旬的沈裕慎先生,以旅行為筆、以美食為墨,在新近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尋味神州》中,寫下了一部跨越山河的 “味覺巡禮”。這部作品絕非簡單的美食羅列,而是一位資深作家用歲月沉淀的筆觸,將舌尖滋味與地域風情、人文記憶、真摯情感熔鑄在一起。書中的 333 篇作品,讓每一道菜都成為打開一方水土的鑰匙,每一段文字都浸透著對生活最質樸的熱愛,每一個故事都是一方盛滿情誼的世界。那些藏在文字里的溫暖記憶,總能在某個瞬間輕輕叩擊心房。
翻開《尋味神州》,最打動心扉的是字里行間的 “真”——情感的真摯與細節(jié)的真實。他不做居高臨下的美食評論家,而是以一位親歷者的姿態(tài),將自己的游歷與品嘗過程娓娓道來。他寫 “東海第一鮮” 梭子蟹時,4300 多字的文章,沒有堆砌華麗的辭藻,卻以梭子蟹為核心,串聯(lián)起美食、文化與生活三重維度,鮮活且有深度。從內容架構看,先借老戰(zhàn)友寄嗆蟹的生活場景切入,引出梭子蟹的 “鮮” 與 “情”,再分述品種特性、文化淵源、食用智慧,最后回歸生活,用面拖蟹、子蟹燉豆腐等家常做法,讓鮮味落地。文字最動人的,是 “鮮” 與 “情” 的交融:既細致描摹嗆蟹紅膏 “果凍般晶瑩”、蟹肉 “如清冽泉水” 的視覺味覺體驗,也藏著老戰(zhàn)友贈蟹的情誼、家人共食的溫馨;既引經據(jù)典彰顯梭子蟹的文化分量,也不避漁民 “劈波斬浪” 的辛勞,讓這道 “舌尖美味” 多了一層人文溫度,堪稱一篇有煙火氣的 “梭子蟹小傳”。這樣的描寫,沒有絲毫距離感,就像他坐在餐桌前,向你動情地講述某次海邊旅行的奇遇,連蟹殼上的紋路、吃蟹時沾在指尖的蟹黃,都清晰得仿佛能觸到、看到、聞到。
對老北京 “味兒” 的探尋,更見他筆觸的細膩。這篇 5400 多字的文章,以 “尋味老北京” 為線索,串聯(lián)起美食體驗與文化溯源,完美展現(xiàn)了老北京小吃的煙火氣與厚重感。文章按照 “經典名菜、特色小吃、平民吃食” 來分層,先講烤鴨、涮羊肉等招牌,再深入爆肚、鹵煮、豆汁兒等特色品類,既細致描摹口感,又挖掘文化淵源。同時,他還穿插個人體驗,讓文字更具代入感。在我看來,文本不僅是味覺記錄,更藏著老北京的生活哲學:小吃是 “身份標識”,是階層融合的見證,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字里行間既有對美食的熱愛,也有對老北京飲食文化 “根與魂” 的珍視,讓 “老北京的味兒”,既在舌尖,更在心頭。只要潛心拜讀就不難發(fā)現(xiàn),在這些帶著時光印記的小吃里,藏著一座城市的生活節(jié)奏與人文底色。他的文字就像一臺高清相機,精準捕捉到這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jié),讓讀者在文字里 “嘗” 到了老北京的煙火味,也 “看” 到了胡同里的人間百態(tài)。
《尋味神州》的另一大魅力,在于他以美食為線索,串聯(lián)起祖國的山河地理與地域文化,讓味覺成為讀懂一方水土的密碼。在寫淮揚菜的近 5000 字的文章中,他聚焦淮揚飲食,串聯(lián)起歷史淵源與美食體驗。他先以 “抗金菜” 蒲菜為例,借梁紅玉的典故賦予食材歷史的厚重感,又融入其品嘗蒲菜的親身經歷,增添了真實感。他提及淮揚菜文化博物館,拓展了飲食的文化維度。隨后轉向淮揚點心,用 “江南文人閨秀風韻” 比喻其精致;列舉蟹黃湯包、茶馓等經典品類,凸顯其 “風味典雅、精細小巧” 的特點。如此,既展現(xiàn)了淮揚點心的名氣,也暗示其與文人生活的關聯(lián),盡顯淮揚飲食的魅力。
寫西安羊肉泡饃的文章不長,卻串聯(lián)起美食體驗、歷史淵源與文化思考。借回民街場景鋪墊氛圍,點明泡饃的西安飲食地標地位;從歷史維度,結合蘇軾詩句、天錫樓記載,以及《戰(zhàn)國策》“羊羹亡中山” 的典故,賦予其文化厚重感;通過鄉(xiāng)野小店與異域華堂的對比,強調泡饃的市井根脈。另外,融入個人食用體驗與情感,讓美食成為連接城市記憶、歷史故事與生活煙火的載體。他說:“泡饃的靈魂是那碗湯?!?他還說:“羊肉泡饃的吃法也很獨特,有羊肉燴湯,即顧客自吃自泡,也有干泡的,即將湯汁完全滲入饃內,味道不膻不膩。頭天下午把骨頭放進鍋里,加上 20 多種調料熬上,傍晚時分投進肉,直煮到次日黎明,到肉爛酥香、濃汁湯釅之時才算熬成。500 斤肉也就出 400 斤湯,能不香嗎?這樣湯清味鮮,肉爛且香,饃韌入味。如果再佐以辣醬、糖蒜,別有一番風味,是一種難得的滋補佳品?!?這一過程的描寫,細致入微,生動傳神,令人饞涎欲滴。我曾經吃過一次,饃要掰得大小均勻,才能充分吸收羊肉湯的醇厚,配上糖蒜、辣醬,一口下去滿是西北的豪邁。而這一碗泡饃里,藏著西安作為古都的厚重與西北人的熱情,吃罷令我久久難忘。
寫蘭州牛肉拉面,他不僅寫了面條的筋道、牛肉湯的濃郁,還描寫了拉面師傅的手藝:“操起面節(jié),一搓一拉,連抻數(shù)次,投進滾燙的面湯中,再撈起時,一碗‘蕎麥棱棱子’就好了?!?文字很短,卻生動傳神。蘭州牛肉拉面也是我的最愛,特別是到了外地,我專找蘭州牛肉拉面館飽餐一頓。筷子挑起裹滿紅油的拉面,吸溜入口的瞬間,筋道面條裹著醇厚的牛骨湯在舌尖炸開,再嚼一口軟爛的牛肉,連帶著湯里的蒜苗香一起咽下,滿足感從胃里直竄到眉梢。接著再夾起一筷子面,感受它在齒間彈滑的韌勁,連最后一滴湯都舍不得剩下,吃完只覺得渾身都透著暢快。此時,抽出兩張餐巾紙擦擦嘴,連打飽嗝都覺得是幸福的味道。他在文末這樣寫道:“蘭州拉面在滿目蒼涼、黃土戈壁遍布中點就了一道獨特的風景,并已成為我國大西北一種珍貴的拉面飲食文化。” 確實,蘭州牛肉拉面,是蘭州人對生活的熱愛、較真與致敬!
從江南的精致到西北的豪邁,從嶺南的鮮活到東北的醇厚,他的筆觸跟著美食走遍了神州大地。寫崇明跳跳魚,他帶你走進長江入海口的灘涂,看跳跳魚在泥灘上跳躍,感受江南水鄉(xiāng)的靈動;寫香港早茶,他描繪了茶樓里的熱鬧場景,蝦餃、燒賣、叉燒包在蒸籠里冒著熱氣,人們邊喝茶邊聊天,是香港快節(jié)奏生活里的慢時光;寫河南胡辣湯,他突出了那股辛辣鮮香,配上油條、油餅,是中原大地給人的溫暖慰藉;寫廣州食蛇肴,他沒有回避地域飲食的獨特性,而是客觀地描述了蛇肉的鮮嫩與藥膳的滋補,展現(xiàn)了嶺南飲食文化的包容與多樣。我深切感到,每一道菜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與當?shù)氐牡乩憝h(huán)境、氣候特征、人文歷史緊密相連。拜讀這本書,猶如跟著他的腳步,進行了一場 “味覺版的山河之旅”,既嘗遍了美食,也讀懂了神州大地的多樣與厚重。
難得的還有,《尋味神州》不僅寫美食,更寫美食背后的人與生活,讓這部作品充滿了人文溫度。他關注的不只是菜的味道,還有做菜的人、吃菜的場景,以及美食承載的情感記憶。寫常熟叫化雞,他提到了民間廚師的智慧,用黃泥裹住雞,再用柴火慢烤,黃泥鎖住了雞肉的鮮嫩,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摸索出來的美味;寫黃橋燒餅,他聯(lián)系到了歷史,抗戰(zhàn)時期,黃橋燒餅曾是軍民的干糧,如今咬下一口酥脆的燒餅,還能嘗到歲月的味道;寫鄉(xiāng)村婚宴,他描繪了熱鬧的場景,鄉(xiāng)親們圍坐在一起,桌上擺滿了家常菜,雖不精致卻充滿煙火氣息,這是鄉(xiāng)村鄰里間最真摯的情誼;寫上海人的泡飯,他更是寫出了上海人的生活日常,清晨用隔夜飯泡上開水,配上醬菜、腐乳,簡單卻暖胃,是上海人對生活的淡然與滿足。
上述這些描寫,讓美食有了 “人情味兒”,也讓我看到了普通人對生活的熱愛。無論是街邊小攤的攤主,還是鄉(xiāng)村婚宴上的廚師,他們或許平凡,但對美食的認真和敬畏、對生活的熱情和希望,在他的筆下都是閃閃發(fā)光的。我認為,他寫的不是 “米其林大餐”,而是 “民間煙火里的味道”,是普通人餐桌上的四季三餐。這些味道最樸素,卻也最能觸動人心。就像他寫紹興酒,不只是寫酒的醇厚,還寫了紹興人喝酒的場景,三五好友圍坐,溫一壺黃酒,配著茴香豆,聊著家常,酒里滿是生活的愜意與溫情;寫橫琴品蠔,他寫的是海邊漁民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撈起新鮮的生蠔,簡單烤制便能享用,是大海給予的饋贈,也是漁民對生活的感恩。正如王妙瑞老師在序文中所說:“世間美味既是味蕾的享受,也是對生活的治愈。在旅游中體驗美食,順應時節(jié)吃食,是對自然最大的致敬!”
令我由衷感嘆的是,他用《尋味神州》一書,完成了一場對自然、對生活、對生命的致敬!他走過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嘗遍了各地的美食,卻始終保持著對自然的敬畏與崇拜、對生活的好奇與熱愛、對生命的尊重與珍視。他的筆觸老道卻不晦澀,情感真摯卻不煽情,將復雜的味覺體驗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文字,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在文字里 “大快朵頤”,也能在文字里感受到自然、生活和生命的美好。書中沒有宏大的敘事,只有對煙火氣的細膩描摹,對普通人生活的真誠關注。這種 “小而美” 的書寫,恰恰擊中了當下人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其實,人們渴望的不只是美食,更是美食背后的溫暖和記憶,是與自然、與土地、與山河、與他人的深情聯(lián)結。
潛心拜讀完《尋味神州》,余味仍在舌尖流轉——舌尖上還留著東海梭子蟹的清甜、老北京豆汁兒的酸香、西安羊肉泡饃的醇厚…… 這哪里是一本美食書?分明是一部煙火里的山河志,是一部寫滿自然探索、生活熱愛、生命價值的人生智慧典籍。這本書告訴我們,美食是了解世界的窗口,是連接過往與當下的紐帶。而對美食的鐘情,就是對自然、對生活、對生命最好的熱愛。在節(jié)奏飛快的當下,這樣一本滿溢人文溫度與生活質感的著作,值得每一個心懷熱愛的人,慢下來細細品讀,沉下心靜靜感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