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wǎng)絡
2025年10月10日中午12點,加沙?;饏f(xié)議生效時,以色列國防軍發(fā)言人埃菲·戴弗林明確表示:“黃線仍然深入加沙地帶,確保以軍擁有防御以及控制加沙地帶的作戰(zhàn)能力?!?/strong>
停火生效24小時內,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耶路撒冷辦公室發(fā)布視頻聲明,語氣強硬地定下規(guī)則:“哈馬斯必須解除武裝、加沙地帶必須實現(xiàn)非軍事化。如果無法以容易的方式實現(xiàn)目標,以方將以強硬的方式進行?!?/strong>
這是協(xié)議生效后的第一份警告。幾小時前,這份協(xié)議剛被內閣批準,它也是特朗普規(guī)劃的永久結束加沙戰(zhàn)爭計劃的第一階段,暫時只包括人質與巴勒斯坦囚犯交換、部分撤軍和停火。
哈馬斯雖然答應換人質和囚犯,但明確表示不愿意放棄武器。不過,一位阿拉伯外交官向以色列媒體透露,各方都在努力尋找一些新穎的辦法,希望能找到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就在以色列開始撤兵幾個小時之內,周五就有目擊者看到幾名哈馬斯武裝在加沙街頭晃悠。雖然這個現(xiàn)象還沒有明確的范圍,但是哈馬斯相關媒體公布的武裝人員影像,明顯是想制造一種他們還掌控加沙某些地方,并試圖保持現(xiàn)狀的感覺。
內塔尼亞胡一上來就玩了一手漂亮的話術,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這份協(xié)議“降級”。
他反復強調,大家要搞清楚,這叫“人質協(xié)議”,而不是什么“戰(zhàn)爭終結協(xié)議”。一詞之差,天壤之別。他等于是在公開剝離協(xié)議可能帶來的任何終戰(zhàn)預期。
這潛臺詞很明白:別高興得太早,這事兒沒完。這只是一個功能性的安排,目的就是為了帶回我們剩下那48名被困的人質。
當然,他也擺出了和平的姿態(tài),說“和平的方式是最好的選擇”。但這話鋒一轉,立刻加上了一個幾乎不可能達成的條件:哈馬斯必須徹底解除武裝。
他把這個過程包裝成“加沙非軍事化”,一個定義權和解釋權都牢牢攥在他自己手里的概念。這就像是在說,我可以跟你談,但游戲規(guī)則我來定,什么時候算你合格,也由我來評判。
為了進一步淡化這份協(xié)議的分量,他還特意指出,目前簽署的這份文件,不過是包含了20項提案的初步內容而已。這暗示了什么?暗示這東西隨時可以被更強硬的手段推翻和取代。
他甚至將協(xié)議的達成,完全歸功于以色列之前的強硬。他說,哈馬斯之所以愿意坐上談判桌,是因為他們“感覺到了脖子上的刀”,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生死存亡威脅。
在他這套敘事里,沒有妥協(xié),只有征服。外交的成果,不過是軍事壓力的副產(chǎn)品。這就為他未來隨時撕毀協(xié)議、重啟戰(zhàn)端,做好了最完美的輿論鋪墊。
內塔尼亞胡這套操作,簡直是把對外的壓力,巧妙地玩成了對內的政治資本。他就像一個走鋼絲的大師,在國際批評和國內激進派之間找到了一個危險的平衡點。
首先,他那句“若不解除武裝就重啟軍事行動”的狠話,主要是說給誰聽的?當然是說給他國內的極右翼盟友聽的。
要知道,協(xié)議里可是要釋放約2000名巴勒斯坦囚犯,其中還包括大概250名被判了無期徒刑的“重量級人物”,這些人被指控參與了對以色列人的襲擊。
這個交換條件,在國內引起的爭議可想而知。內塔尼亞胡用這種極限施壓的姿態(tài),就是在給盟友們派發(fā)定心丸:放心,我沒慫,槍桿子還在我手里。
其次,他在講話里反復感謝他的“好朋友特朗普總統(tǒng)”,以及史蒂夫·維特科夫和賈里德·庫什納這些高級幕僚。這可不僅僅是客套的外交辭令。
這其實是在“借力打力”。他將美國政府的強力介入,塑造成對自己強硬路線的官方背書。這樣一來,當國際社會批評他、要求他不要進攻拉法、不要控制費城走廊時,他就能拿“美國也支持我”來當擋箭牌。
他甚至不點名地抨擊了國內一些分析人士和記者,這些人認為,如果不滿足哈馬斯的核心撤軍條件,人質根本就回不來。
內塔尼亞胡直接給這些人扣上了“悲觀論調”的帽子,說他們的觀點是錯的。通過打擊異見,他試圖將自己的強硬路線,塑造為唯一現(xiàn)實、唯一可行的救人之道,從而鞏固民眾對他的支持。
而為了讓這種威脅顯得更加真實,他還不忘讓總理辦公室發(fā)布今年9月17日以色列國防軍在加沙城軍事行動的照片。
那些畫面就是無聲的宣言,提醒所有人,特別是哈馬斯:別忘了IDF隨時能打回來。軍事選項,永遠是他應對所有內外壓力的最終底牌。
內塔尼亞胡的眼光,顯然已經(jīng)越過了眼前這份?;饏f(xié)議。他真正在構想的,是一個由以色列完全主導安全事務的加沙未來藍圖。
在這個藍圖里,哈馬斯的武裝力量必須被徹底根除,而國際社會的力量,也只能作為實現(xiàn)以色列目標的輔助工具而存在。
他明確點出了戰(zhàn)爭的終極目標,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加沙本身。他要的,是消除伊朗的核武器與導彈威脅,是系統(tǒng)性地削弱以哈馬斯為核心的整個“伊朗集團”。
這么一來,加沙問題就被他巧妙地置于一個更宏大的地區(qū)安全戰(zhàn)略之下。解決哈馬斯,只是第一步。
協(xié)議里雖然提到了未來可能的撤軍,但現(xiàn)實情況是,即便在協(xié)議生效后,以色列仍將實際控制超過一半的加沙地區(qū),并且在邊緣地帶保留一個狹窄的軍事緩沖區(qū)。
這根本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撤退,更像是一種戰(zhàn)略性的重新部署。以色列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長期、實質性地扼住加沙的安全命脈。
更有意思的是,未來的“完全撤軍”被掛上了兩個并未寫入?yún)f(xié)議的隱藏條款。第一,要看哈馬斯解除武裝的“進度”如何。第二,要看能不能組建并部署一支“國際穩(wěn)定部隊”來接替以軍的角色。
這兩個條件,評判標準是什么?誰來打分?答案不言而喻,全在以色列自己手里。這就等于給了內塔尼亞胡兩個可以隨時啟動的“毀約按鈕”。
盡管協(xié)議生效后,有目擊者看到哈馬斯武裝人員重新出現(xiàn)在加沙街頭,哈馬斯的媒體也開始發(fā)布影像,試圖證明自己依然控制著部分地區(qū)。
但在內塔尼亞胡的未來構想中,根本沒有給這個對手留下任何政治或軍事空間。他的單邊主義色彩,已經(jīng)顯露無遺。
回過頭來看,內塔尼亞胡在協(xié)議簽署后的一系列言行,系統(tǒng)地向世界展示了他的“強制性和平”戰(zhàn)略。他不是在尋求與對手的和解,他是在用軍事、外交和話語權這三板斧,逼著對方走上一條由他設計的、不可逆的繳械之路。
從短期效果看,他或許成功了。他既有可能帶回了人質,又安撫了國內的鷹派勢力,在政治上得分不少。然而,這種策略的單邊性和強制性,也像一顆定時炸彈,為地區(qū)的未來埋下了更深的隱患。一個完全基于實力而非共識構建的秩序,又能維持多久的和平呢?
他口中那個“擴大和平區(qū)域”的宏大愿景,聽起來更像是一個由單一強者主導的、排他性的勢力范圍。當他在住棚節(jié)前夕發(fā)表這番講話時,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與他冰冷、現(xiàn)實的政治算計,形成了一種極其諷刺的對比。這或許就是中東最真實的寫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